古代杆秤背后有什么文化奥秘?“杆秤”的发明蕴含哲学!

来看看我带来的杆秤背后的玄机吧。

杆秤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堪称“国粹”。秤由几部分组成:一是秤,其粗端有一个秤,整个秤镶有一个秤星;第二是重量;第三是规模。

称体重,也叫“体重”,是根据轩辕星座制作的,轩辕星座属于星辰,是雷雨之神。平衡木被称为“秤”,象征着魏紫星座,“称重量”一词由此而来。

古代的衡器和现代的衡器规格不同。古人用的“铁秤”,以十六两为一斤,半斤等于八两。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这样规定重量单位?涉及哪些玄机?

关于这个“定十六两”为一斤,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根据故事,当时掌管统一计量的不是秦始皇本人,而是宰相李斯,他很有才能。接到命令后,他成功地统一了货币的监管、计量器具的大小和基本重量单位的决定。但是这个时候,问题来了。两等于一斤是多少?里斯陷入了纠结,因为既然两家公司的单位已经定下来了,随意转换似乎没问题,只是太随意太优雅了。

犹豫不决的李四去问秦煌,但秦煌没有说话。他大笔一挥,写了几个小印章:世界是公平的。李斯还是有点疑惑,但他灵机一动,数了数这些字的笔画,决定以十六两为一斤。

虽然故事是这样来的,但这种历史轶事显然有后人编著的成分,所以没有科学依据,无法考证。

事实上,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是传统文化,另一个是实际的历史背景。

首先,文化上,我们祖先的这些东西一定有哲学智慧。古人认为,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意味着如果他有幸长寿,人生就是完整的。

他们用占星术作为衡量命运和窥探秘密的手段。占星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中国的古代文化。

古人视“北斗七星”为帝王之星,掌管生死。《南斗六星》是生命之星,生命之主,正道;“福禄手三星”是福星,意味着长寿和好运或厄运。

这三颗星的总数是“十六”,所以古人把“十六”定义为衡量物体的基本单位。俗话说“有一个昂首三尺的神。”

古人把象征“生死、正道、吉凶”的数字刻在秤上,是为了警示那些心怀叵测的商人,生死都在一念之间,千万不要为了贪图一点蝇头小利而抛弃做人的原则。

少称一两货,福星就从你身上减去一点祝福;如果你的货物重量少于两盎司,寿星就会失去你的一点生命。

所以,过去民间有句话叫“秤上一失,损一生,秤上一争,全是好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公平买卖,明智赚钱。因此,秤在人们心目中被认为是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象征。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说:“吾心如秤,不可与人骄。”这种说法已经超越了商业市场,升华到人格和道德的高度。所以我奉劝各位商人,以诚为本,以义为先,多积德,少占便宜。

古人认为北极生南极死,天上北极星指引方向。所以定星代表北极星,十六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 * *十六星,并要求商人公平交易。少给一两个人,说明骗子中的人没有福气,少给两两的人短命。

八两是半斤,所以人们常说“半斤八两”来形容长得差不多的两个人。

当然,古人的智慧不仅仅是观星那么简单,还与当时的生产条件和制度有关。

首先,当时的标准参照物是每斤16两。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国用黄金作为衡量物体的单位。比如秦始皇规定一尺是23厘米,那么一寸就是2.3厘米。

《汉书·食史》中说“方寸金一斤”,方为尺,即23厘米,寸为2.3厘米。用黄金打一个长23厘米,宽2.3厘米的立方体,测得的重量等于16两,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一斤。但是古人的“克数”和现代的不一样,所以古代的一斤现在是半斤多一点。

《三国演义》中关羽用的那把看起来很酷的锯子,重82斤,实际只有41斤,也就是不到50斤。民国时期,民国采用十六制,但定一两为31.2g,一斤为500g。

直到1959,我国才开始使用“十二制”,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称重单位。

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涉及到十进制。在古代的生产条件下,在刻度上用二进制显然比十进制好。你不妨想一想,在平衡木上做十分刻度好还是十六分刻度好?

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说是十等份,其实是十六等份。因为在没有古代雕刻工具的情况下,很难做到等分。最简单的就是对折,这是二进制的雏形。既然是对折,那就只能是二、四、八、十六,这也是为什么要分成十六等份的原因。

先秦时期,无论是技术还是生产力都远不如今天,连钢秤都没有普及,普通人多使用简易秤称重。

只要有一公斤的重量(也就是“重量”),利用平衡原理,和重量一样重的物体就是一公斤;如果物体轻,把重量对半分,正好是半斤;如果物体还是轻的,继续平分,也就是四分之一斤。如此接近。

如果采用十进制,到了四分之一斤就不是整数了,所以确定临时重量比较困难。所以重量换算的十进制用二的幂最方便。

要不是这样,早就十进制了。毕竟转换起来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