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街(无锡老街)的历史文化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充满浓郁江南市井风情的南昌街,曾经是一条铺着马蹄铁的古驿道。南昌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它是北宋时期开辟的一条驿道。驿道连接着苏州南部和常州北部,与古老的水怡运河平行。马场垅,位于南昌街北端,是古代西山邮局的旧址。驿馆是历代王朝用来投递的公文,原本在交通机桥的牌坊旁刻有一副迎接过境官员休息、食宿、换乘车马的对联,但在文革中被凿掉,已无法辨认。结构。马厂垅因地处水陆要冲,是重要的水陆驿站。

南昌街上镌刻着许多历史印记。最初的黄泥桥建于南宋,南长桥、日晖桥和清宁桥(清明桥)建于明代。从南禅寺到清明桥两岸,共修建了8座明清牌楼。

南昌街,运河人的家园,依然充满活力。这条十里老街,如今已成为无锡古城千百年来吴文化、水文化、佛文化的缩影。清明桥:清明桥是南昌街上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街区名称的由来。也是无锡市现存最大的古代石拱桥。在1980年代,日本歌手马嵬演唱了《无锡之旅》和《清明上河桥》,使其一举成名。清明桥是明朝万历年间,由吉昌园主人秦桧的两个儿子捐资修建的。因为两兄弟的名字分别是太清和泰宁,所以叫清宁桥。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巫溪县下令重修吴兴祚。道光年间,因忌讳道光之名,故改名清明桥,俗称“清明桥”。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崛起,桥梁被毁,同治八年(1869)重修,至今仍在。清明桥两侧大公桥:民国以后,南部上塘、下塘两侧有十三家丝厂。在丝绸厂工作的女工不得不乘船渡过运河。1929,一真丝绸厂一女工在渡运途中不慎落水身亡。工厂的老板徐道孙集资建了一座桥,平息了这场风波。荣德胜知道后,也帮忙修了一座桥。这座修建于清明桥和钱塘桥之间的大桥,最终于1930年4月竣工,命名为“大公”。大公桥是一座具有现代工业气息的三跨钢筋混凝土桥。中国丝绸工业博物馆:永泰丝厂旧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无锡资本家周顺庆(即《雷雨》人物周朴园的原型)与薛福成长子薛南明在沪合资创办永泰丝厂。后来,薛南明于1926将工厂迁回无锡,设置在后来修建的大公桥。该厂生产的“金鹿”牌白厂丝畅销欧美。薛南明的小儿子薛寿宣在1930年研制出20线站立车,为国内首创。1949后改为国营无锡丝织二厂..2009年3月,中国丝绸工业博物馆在原址建成。大窑路窑群遗址:南长街东岸杜波港入海口有大量砖瓦窑,过去叫老窑头或南门窑。因其产品“大窑货”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小窑货”,故命名为“大窑坊”,并于1932命名为“大窑路”,沿用至今。沿着大窑路,今天还能看到的古窑绵延1.5公里。据记载,这里曾经有100座砖窑,现在有42座,其中比较完整的大约有19座。大部分是倒焰窑,少数是环窑。其数量之多,分布线之长,保存之完整,实属罕见。大姚路窑业兴盛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和民国。嘉庆年间,它甚至承担了紫禁城金砖的烧制。民间有“上塘开店,下塘烧窑”的说法。2013年,大姚路窑群遗址由无锡市级文保单位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水仙寺:原名松滋王后寺,位于南昌街南段。是为纪念明朝嘉靖年间,无锡县令王率众抗日而设立的,并附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路等36处义地。寺址旁原有的双钟寺,供奉的是南宋文天祥(无锡、武进交界处)血战武穆而死的将领余音、马世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松滋王侯庙建在双钟庙南侧,于是两庙合二为一。寺址靠近古运河,船夫进香,故俗称南水仙寺。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途经该寺,恰逢农历三月初七王生日。他命令太监停船一会儿,叫他拿着香烛去祭祀,于是庙里就挂了“停战车”的数额。南水仙寺重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毁于咸丰,重建于同治。有头山门、二号门、戏台、大厅、双中堂、丝厅等建筑。有王题写的“湖山胜迹”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