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玩梗
?从相声、小品到脱口秀、广告标语,甚至防疫文案都逃不过谐音梗的魔爪。
?事实上,与现代人相比,中国古人似乎更喜欢用谐音梗,甚至大量谐音梗沿用至今。
?祖先传下来的谐音梗,多是事物的隐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福。最常见的例子有:把葫芦比作福禄;金鱼叫金玉;白菜被视为百宝。更有侯(猴)立封,莲(莲)生贵子,萍(瓶)踏云,年年有余(鱼)。
?这种谐音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被从穷人到王公贵族的各个阶层所接受,并应用到生活中。不得不说中国语言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古人流传下来的俗语,由于谐音字的原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变了,有的词完全改变了原意。
?有句话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文应该是《醒世传》里“卖油郎独占花基”里的“嫁乞丐与乞丐,嫁老翁与老翁”。
?骂人用的“混蛋”,最早叫“忘八尾”,即“孝、忠、信、礼、义、廉、耻”。是关于做人的八项基本原则。
?在宋代之前,龟鳖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考证的贬义,龟甚至是长寿的象征。唐朝有李龟年、崔文贵等历史名人。
?后来欧阳修的《新五代史》里说,王建年轻时是个流氓,杀牛偷驴,被人称为贼王八。乌龟也变成了骂人的话。
?诸葛亮和三臭将军(皮匠)一样,离不开鞋子(小孩)和狼。前者是因为老百姓不知道官是什么,不像皮匠那样通俗易懂,更形象。后者简单来说就是方言发音引起的变化。
?上面的话虽然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有些谚语是不断流传和演变的,其含义却和最初完全不同。
?“无奸不务”本来就是“不务正业”。都说粮商不仅要装满米斗,还要带头做一个有良心的商人。这是说做生意要大方,不能唯利是图,也要多赚点利润加到头上。
?另外,最有争议的是“量小不是君子,无毒不是丈夫”这句话。很多人说应该是“少量不是君子,过量不是丈夫。”意思是君子和君子要有分寸,宽以待人,胸怀宽广。
?从语义和写法上来说确实如此,但是忽略了两点。首先,这里“度”的用法很别扭,不符合汉语的平仄规律。其次,我们找不到任何书证来证明“丈夫过度”的理论。
?相反,“恨小非君子,无毒不夫”频繁出现在元代的书籍中。
?想必“无毒不丈夫”充满负能量,不符合儒家思想,不利于大众教育。所以历代文人想加以引导和纠正,干脆两句话前后各得一字。把“恨”改成“量”,可以更好地对应“度”
?只是到现在,前半句变了,后半句生命力却很强。不知道是更符合大众意识还是其他。
?其实我觉得现在这种引导性的错误是没有必要的,主要看“无毒不丈夫”这个词用在什么地方。雷锋叔叔曾经说过“对待敌人要像寒冬一样无情”。为什么不能以牙还牙,没有毒,没有老公的方式对待帝国主义的经济胁迫?
?况且就算没有老公,也要有个限度。过了头就没有原则了,或者有些“圣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