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丽乡村建设?

问题一:美丽乡村是什么概念?“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理念,强调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明确提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是发展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符合当今世界形势和国情。贫穷落后中的美景不是美丽的中国,环境污染中的富强也不是美丽的中国。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然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3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事实上,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占中国的绝大多数。因此,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目标,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协调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农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问题2: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谁?盈盛观察为您解答:2012年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把农村集中建房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按照“一年示范、两年见效、三年全覆盖”的思路,坚持点线面结合、产城园结合、两边实施,启动18。

截至目前,沿江农村集中建房试点项目已覆盖7个乡镇7万余人,规划面积76万平方米。一期规划安置2600户1.1.040人,整合了1.40多个配套项目,980户3950人已开始建房,445户1.780人已迁入,极大地改善了生态保护和建设,较好地实现了“迁出、留稳”的战略目标

统筹规划,集中建设

培育后续产业

“点线面”一体,统筹规划,合理推进。沿江农村集中建房按照“尊重群众意愿、规划先行、重点建设、突出特色”的原则,实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权属分配、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成本分担、统一供地建设的“五统一”,实现“点、线、面”的最佳结合,促进农村集中建房有序推进。

单击布局创建典型特征。集中建房项目突出山水、错落有致、生态良好、提升内涵、突出特色等理念。在充分挖掘民族民俗内涵、体现优势产业特色、突出地域文化个性的基础上,编制13集中建房试点建设方案,确定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建设标准,做到无规划、无设计、无建设。

实现城乡规划网上联动。沿江按照“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农村集中宅基地为基础”的发展方针,统筹推进交通要道沿线住房建设,促进分散居民向住房建设用地集中,实现点对点串联、线上线下衔接、城城互动,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建设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在地表铺开,建设美丽乡村。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全县22个乡镇的集中建房,将建房点建设成为布局优美、环境优美、生活优美、生态良好的“四在农家”。武陵名村成为“配套城镇化、环境园林式、幸福生活”的新型农村社区。

创新模式,强力推广。该县按照“自建分房、统建分房、统建垫资”的方式,加快了集中建房进度。“分房自建”就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平整。群众成本价购买自己的宅基地,按照统一标准自建房屋;“分房统建”是指群众购买宅基地后,自行集资建房,村委会按照标准图纸组织集中统一建设;“坚持资金统建”,就是通过招商引资或企业统一建房,然后群众集资买房。

将“产、城、园”结合起来,夯实发展基础。围绕沿江“节约集约用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收致富、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将农村住房建设与城市发展、产业配套、园区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集中建设,完善配套,培育后续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围绕“建设生态新村”,明确创建标准。沿江坚持“规划引导、生态优先”;本着“基础先行,支撑生命”的原则,用生态建设的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用生态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公共设施将集中在建筑场地,并确定一个广场(市场)、一个活动室(村活动室、远程教室、计划生育室、诊所和图书馆)、一套健身器材和一个主导产业(加工)。同时,采取村集体或村民自治的方式,协调解决集中建房地区土地权属转移分配问题,按照建新拆旧、占补平衡的原则,将集中建房点入住人员的宅基地置换为集中建房用地,节约的土地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纳入县土地储备中心统一管理。

以“做惠民之事”为重点,强化项目支持。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畅通、用途不变、各取所需”的原则,沿河统筹规划.....> & gt

问题三:美丽乡村建设好吗?当然,但不是所有地方。

问题四: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是什么?《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15年5月27日发布。本标准将于206543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共12章,基本框架分为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九个部分。在村庄建设方面,标准规定了道路、桥梁、饮用水、供电、通讯等生活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要求。明确规定村庄主干道建设要进出通畅,路面硬化率达到100%;要科学设置道路交通标志,村口应标有村名;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景区也要设立标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标准规定了气、声、土、水的环境质量要求,指导农业、工业、生活污染防治,森林、植被、河流的生态保护,村容村貌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等环境改善,设定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村内卫生厕所拥有率。同时,标准还对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做出了相关规定。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的技术指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标准,为农村资源和公共服务配置提供了规则,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田认为,标准为农村个性化发展预留了自由空间,不搞“一刀切”或“急行军”,鼓励各地根据农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问题五:中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怎样的?应该是直接施工吧?

问题6: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从哪些方面增加农民收入?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结合发展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美丽乡村的规划应着眼于村镇的产业发展,对其进行整体科学规划,而不是简单地确定休闲农业规划的具体发展内容。在区域一体化的情况下,可以把休闲农业规划作为村镇的有效支撑点。中农富通城乡专家认为,休闲农业规划和美丽乡村规划要整合起来,整体考虑,一村一景,一村一酬,一村一产结合区域联动。

问题7:如何推进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逐步减少城乡之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学校、医院、文化站、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完善和稳定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壮大农村产业,增加设施,改善环境,让农民和城镇居民平等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加强规划指导,推进一村一规划。要根据农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农民实际需求等因素,科学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尊重自然之美,注重个体之美,营造整体之美,细化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区块定位,合理安排村庄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态、田园风貌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在美丽乡村特色上下功夫,走出美丽乡村的分化之路,加强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上级规划的无缝衔接,确保一村一规划落到实处,“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项一项工作”,严控拆建,避免一村一片。

3、倡导节约集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发展理念,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减少土地粗放使用,避免土地利用浪费。引导农村住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聚集,向农民推荐节地型建筑单元,实现农村住宅用地集约化;引导村办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聚,减少非农建设用地占用量,实现农村非农建设用地集约化,挖掘农村节约集约用地潜力。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切实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禁乱占滥占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4.倾听农民的声音,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和图片展览、广告牌、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让每家每户都能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和好处,积极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规划要由各村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美丽乡村规划成为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愿望。美丽乡村建设要听取并积极吸纳农民意见,让农民自己选择、自己决策、自己创业、自己经营,推动美丽乡村规划落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按规划实施,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5.尊重农民意愿,推进特色住宅建设。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新建住宅和危房改造,注重保护、挖掘和传承农村自然、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资源和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尊重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全面落实节地、节材、节能、节水、环保要求,切实改变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农村住宅粗放建设模式,确保农村住宅数量稳步增长、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建设质量稳步提升,跳出建新房不见新村、新农村的怪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6.巩固产业支撑,稳步增加农民收入。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发展精准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精深加工农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协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增收.....> & gt

问题8: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意什么?在全面推进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如何既促进城乡生活互动互补,又保持农村元素和农村特色,真正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杜绝“一村一乡”现象?对此,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认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意幸福与住房、生态文化、乡村旅游、统筹规划、扶持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在幸福和住房方面,倪说:“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是农民的幸福和住房。如果不突出和强调农民的幸福和住房,就不会有真正的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的幸福和住房,谁最有发言权?结论当然是农民最有发言权。以幸福安康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让最有发言权的农民参与进来,一切依靠农民,一切为了农民。因此,只有解决了这个核心和本质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才会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保护生态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杜绝土地浪费、规划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不符合生态原则的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处理好的重要方面。如何做到这一点?

“美丽乡村建设要弘扬生态文化理念,充分体现对自然、乡村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乃至对整个生物圈的尊重。”妮郭亮解释道。

倪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应该尊重自然。一方面,尽量保持本土风格的原貌,不是为了自我表现而设计,而是为了自然而设计;另一方面使人工景观更加自然、丰富多样,在规模和功能上更具亲和力,与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

此外,传统村落往往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诞生的,集山、水、田、屋于一体,生态环境良好,田园风光优美。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要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做到山有特色、水有乡镇的风貌、平原有味道。

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民俗保护,尊重乡村文化和历史。倪解释说:“深厚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民风、淳朴的伦理道德、密切的邻里关系,构成了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无形影响力巨大的民俗。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人追求的理想环境。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会让村民尽可能体验到原本熟悉的生活和交流氛围,产生心理满足感和归属感。”

此外,倪认为,美丽乡村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美。

“传统农业生产是典型的粗放型模式,很难做到集约化和精细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重发展高效、前景广阔、可持续的高效‘都市农业’。”倪补充说,“我们还应该改变农村生活方式中一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传统,注重可持续发展。比如集中设置生活服务区,减少多余土地的占用;设立污水集中处理点、垃圾收集点和污水处理净化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利用生物能源减少高负荷、高排放的化学能,利用植物净化分解技术净化生活污水。”

“生态美包括三个基本原则:整体美、* *生美和动态美。注重生态美,就是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平衡、适应、循环之美。可以说,每个知名的古村落都是生态美的典范。”倪说,“在21世纪,注重‘生态’与‘美’的统一,有助于树立顺应自然、着眼于人类长远生存发展的思维理念,从而形成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利用乡村森林景观、乡村风光、景观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吸引众多城市游客的重要旅游项目,也是许多村庄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那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呢?

对此,倪认为,乡村旅游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它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因此,乡村旅游是乡村旅游整体推广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旅游...>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