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语言学包括哪些内容?

历史比较语言学(19c)是一门运用历史比较方法研究语言亲属关系及其历史演变的新兴学科。是19世纪西方语言学的主流。将所有语言同时放在一起比较或对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历史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构建它们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的学科。历史比较语言学在18世纪产生了大量的语言标本,为历史比较准备了材料。最初的比较研究始于19世纪早期日耳曼语、罗马语和斯拉夫语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19世纪初是思维和研究方法快速变革的时期。当时比较解剖学、比较植物学、比较地理学相继诞生。历史方法在哲学和法学中被广泛使用。历史比较语言学使用的历史比较法是从自然科学移植过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早期重要学者拉斯莫斯?拉斯克丹麦语言学家,《关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发表于1818)是他的重要著作。本文从冰岛语入手,将冰岛语与欧洲多种语言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冰岛语或古北方语起源于古色雷斯,而由于古色雷斯最古老、唯一的残余是希腊语和拉丁语,这两种语言应视为冰岛语的来源。它的价值在于原则和方法。拉斯克在探索古代北方语言起源时,注重语言对比的方法,注意到语音对应的事实,发现语音转换的规律。如果发现两种语言中最本质的原词是对应的,而且数量很多,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语音转换的规律,在形式和结构上可以看出一些对应关系,那么这两种语言之间一定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弗朗兹?抱朴子。德国语言学家是第一个将梵语和其他印欧语系进行比较的学者。1816发表的梵文与希腊文、拉丁文、波斯文、日耳曼文动词修饰系统的比较是一项重要成果。目标是探索印欧语系的原始语言,唯一的方法是追溯语法形式的来源。鲍普看到梵语比其他欧洲语言保存了更多的原始形式,于是极力通过梵语追溯印欧语的原始状态。鲍普是第一人:他收集了大量相似的语法事实,并作了详细的比较,从而有效地证明了印欧语系的亲缘关系。他将梵语引入比较领域,从而建立了比较语法,使欧洲语言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鲍普是最早主张划清语言学和文字学界限的学者之一。梵语在当时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一把打开原始世界的钥匙,也就是说,它是作为文学的工具来使用的。谈到梵文,他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语言。这标志着语言学概念的真正确立,并对后来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雅各布。格里穆德国学者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强调了研究民族语言的重要性,指出即使是最小的、最被忽视的方言也应该被视为神圣的、受尊重的,因为它必然比最广为人知、最受赞美的语言有更多的奥秘。人们认为,探索语言的奥秘对了解民族历史有着特殊的作用。有比骨头、武器、坟墓更生动的东西来证明一个民族的历史,那就是语言。我们的语言也是我们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语言,通过语言研究阐明民族的历史,是格里穆的宗旨。格林的语音进化定律是他最杰出的成就。辅音分析,Grimm完全基于Lasker。拉斯克看到了希腊语、拉丁语和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之间的联系。格林扩充了大量的例子,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成相应的规律,进而解释音变的有序性。根据Grimu的解释,与更早的原始印欧语的发音相比,日耳曼母语中的三个自成一体的音都发生了音变:a .原始印欧语中的浊音塞音B、D、G变成了日耳曼母语中的清音塞音P、T、K。b .原印欧语中的清音p、t、k变成了日耳曼母语中的清音f、th、h。c .印欧语中原有的送气浊塞音bh、dh、gh变成了日耳曼母语的浊塞音B、D、G。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把建立的对应关系理解为语音转换的结果,证明语音变化的规律性。确定的语音转换规律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的学者在研究印欧语系的语言关系时,不得不把这个规律作为分析的基础。奥古斯特?施莱歇尔。德国语言学家,提出了自然主义的语言观,开创了自然主义学派。语言观主要包括:第一语言有机体理论。受达尔文影响,将语言与植物和动物相比较。口语是一种自然有机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按照一定的规律生长发展,也有衰亡。其目的之一是突出语言的物质性,但将语言等同于生物有机体从根本上抹杀了语言的社会性。第二,语言生活两段假说。这个假设是基于他的语言有机体理论。他说,语言生命和生物有机体没有本质区别,都有生长期和衰老期。在生长期,它们由简单结构向复杂形式转变;在老化期,从最高点逐渐下降,形态也受到破坏。认为语言的上升阶段是在史前时期,从历史时期看语言的历史是一部衰落的历史。两个时期的假设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流行于德国的一种唯心史观。第三,语言发展阶段理论。认为语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所有的语言都起源于词根语,然后通过助词的粘连发展到高级阶段,也就是印欧语开始衰落时的屈折结构形式。他认为所有语言的形式起源都是一样的,所有更复杂的语言形式都是由更简单的语言形式派生出来的。语言的衔接形式来源于孤立形式,屈折形式来源于衔接形式。施莱歇尔的语言进化观只是一种假设,无法被语言事实所验证。第四,语言谱系树理论。在描述印欧语系时,施莱歇尔把它比作一棵树,树干是原始的印欧母语,树枝是各种印欧语,小树枝是各种印欧语的现代方言。施莱歇尔在达尔文的影响下,将生物进化范畴的生物描述树形图引入语言领域,使之成为语言谱系树。谱系树理论首次明确提出了亲属语言的谱系分类,明确表达了对语言关系的看法,确实对谱系分类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个理论本身就包含着根本性的错误,是站不住脚的。主要问题是:施莱歇尔认为语言在分叉前的某个时期是完全统一的,从分叉开始就完全分裂成两种语言,而且两种语言此后似乎没有任何联系,这与语言变化的实际情况不符。第五种施工方法。开创了构造法,极大地促进了语言史的比较。重构,又称重建,是指根据保留下来的语言成分的比较,推断出共同母语的原始形式的一种方法。在提议的形式前面打一个*表示它不是一个真正有历史依据的形式。构式法确实是一种简洁有用的方法,促使研究者关注语音演变的细节,将研究成果归纳为构式的形式。同时,有了构式的形式,也便于解释语言的历史演变。因此,建构方法迅速成为历史比较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波动理论是针对施莱歇尔谱系树理论的缺陷而提出的。他的学生施密特在《印欧语系的亲缘关系》中指出,在施莱歇尔的母语时期,实际上存在着各种方言。因此,语言分化起源于统一母语的观点不能成立,施莱歇尔的语言持续分裂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波动模型借用了物理学。他把语言形式的扩展看作是从某个中心开始的波浪,形成许多同心圆,不断向外扩散。波动理论使人们考虑到印欧语系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使人们看清谱系树的幼稚和简单化问题。王士元:词汇扩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