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文化

香山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标本。

象山文化与岭南文化在近代同构并同步发展,为岭南文化增光添彩。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岭南文化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模式。总的来说,岭南文化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地理空间上,岭南主要包括今天的广东省和桂东地区。广东之所以叫岭南,是因为广东北部边界的五座险峻艰险的山岭——大禹岭、骑田岭、岳城岭、朱蒙岭、都庞岭,像一条巨龙,横跨粤湘赣三省交界处,成为一道天然屏障。历史上,岭南与中原几乎是隔绝的,两者之间没有交流和文化交流。因此,岭南文化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征。

其次,从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其形成是漫长而曲折的,这与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高潮和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关。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表层到深层,都烙上了中原文化的印记。由于明清以来频繁的海外贸易和西方势力的逐渐渗透,岭南文化融入了西方近代文化的诸多元素。所以,岭南文化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营养的混合体。

第三,岭南文化在具体表现和内部结构上表现出自己的特点。追求阳刚之美的岭南诗词,清新流畅的广东音乐,被誉为南方红豆的粤剧,创新的岭南画派,多姿多彩的客家山歌,都直接表达了岭南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大胆创新的浪漫情怀。如非正式的、灵活的管理方法;踏实踏实的工作态度;不断发展、大胆吸收和创新的精神;永不满足,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追求,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鲜明个性,它崇尚实用、开放、多元、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或变异都离不开一定的时空。不同时间和空间产生的文化现象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特征和结构功能。特别是地理空间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甚至对文化生成和文化特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亚洲和日耳曼的不同的原始公社关系时指出,这种差异“取决于气候、土壤的物理性质、物理条件下土壤发展的方式、与敌对部落或邻近部落的关系以及引起迁徙和历史事件的变化。”恩格斯在研究爱尔兰历史时,也是从爱尔兰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土壤性质、矿藏、气候等入手,然后进入经济社会史考察。列宁认为,地理环境的特点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经济关系和一切附属于经济关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地理环境的关注,至少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产物的多样性,这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条件,也直接导致了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据《太平宇宙》记载,香山是指历史上曾经属于一个行政区划的中山、珠海、澳门等地。她在河流和海洋交汇处的孤独海洋的边缘。虽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但毗邻珠江口系,在中国翻天覆地的现代化进程中,成为中外交流的关键地带。源于中国传统,融合外来因素,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创造、制度建设、行为规则、文化习俗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就是香山文化。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博士生导师严泽贤教授认为,香山文化足以成为一个地域文化概念。第一,任何文化都逃不过它的地域性,香山文化的地域概念包括中山、珠海、澳门。这一地区虽然经历了朝代更替,但整体上仍是一体的,居民在生产、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共性。所以,香山文化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第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它既要有大地域文化的特征,又要有区别于其他小地域文化的特征。它在生活中有其独到之处,香山文化正符合这一特点。第三,提出一个文化概念,要有一系列文化人物和实例的有力支撑。中国近代很多启蒙人物都出生在象山地区,可以作为建立这种文化的有力注脚。脱胎于此,香山文化包含了岭南文化体系中的粤闽客家文化特色,本身就独具特色。特别是近代以来,香山文化与其母体文化——岭南文化同步发展,演绎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壮丽篇章,是中华文明的优秀范式。

香山文化在两个发展阶段大放异彩。

香山文化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汉唐宋元萌芽期、明清积淀期、近代成熟期和当代发展期四个阶段。尤其是在近现代改革开放两个阶段,大放异彩。

自鸦片战争以来,象山人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率先走出国门,谱写了中国人民自强复兴的壮丽篇章。他们中有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重大贡献的孙中山、容闳、唐、郑早如、杨、杨殷、林为民、苏,有为推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和工商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唐、马应彪、、蔡畅、李,有呼吁思想启蒙、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的郑关颖、杨燮。严泽贤教授盛赞“香山文化与世界相遇”,指出先进的香山人以中国与世界为广阔舞台,在物质、制度、精神、心态等方面对现代香山文化的建设具有深刻而深远的意义,香山文化也因此充满活力。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著名学者章雷教授在《香山文化——历史投射与现实镜像》的序言中强调,“由于地缘与人缘的机缘,较早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地区,能够开风气之先,引领风气之先。人文精神高昂,群星灿烂。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和艺术家都才华横溢。不愧为20世纪中国三大巨人之一的孙中山,以民主革命和现代化先驱的丰功伟绩,将香山改名为中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香山文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闪烁着更加壮丽的时代光芒。以中山为例,中山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走理性发展之路,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今,以1%的面积,2.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3.8%的GDP,经济总量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五,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奖项。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中山人一次次超越自我。开放民主的城市政治氛围蔚然成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相继推进。中山人民在城市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诗意地找到了城市的新坐标,为香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香山文化的三大价值取向

崇文尚武。象山人向来推崇和推崇教育。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象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了许多人才,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名人。早在明朝中期,香山文化教育就与中原等地不相上下。嘉靖年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与日俱增,考中人数达到180人,其中考中进士16人,其中不乏以德文章闻名的。如黄基、黄佐。黄基勤于著述,被誉为越州先生;黄佐参加了宫廷考试,五次考试都是第一。他的著作丰富,被广泛阅读,在当时被誉为奇才。还有明末官员到内阁大学士,明朝后被南明唐王招为首辅的何,何书轩,都是当时的名人。清代,香山读书的考生很多。从清初到科举制废除的200多年间,共有探花2人,进士107人,721人,盛589人。虽然科举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历代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人数也不等于香山历代人才总数,但可以肯定地说,它是古代香山社会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反映了香山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显示了香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顺应自然。在古代,香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若干岛屿。所谓“象山为市,海中孤岛,地最狭人最穷”,是指秦汉时期象山地区相对独立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大海原本是缺乏勇气和智慧的民族的天然屏障,但象山的先民却依靠它填海造地,把海岛变成了绿洲;大海有时候是一条充满隐患的险路,但是香山的先辈和她一起漂洋过海,开辟了一条通往金山的坦途。依山傍海,没有封闭保守的内陆城市,却拥有广阔深不可测的大海和有限的陆地活动空间。正是在这山与海的结合中,象山先民体验到了开放、博大、包容的胸怀和刚柔相济、开拓创新的文化品格。香山的巨变,一部分是因为大自然的伟大,更多的应该是大自然人性化的结果。香山先民在持久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适应、改造、转化、创新。因此,象山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建构中不断得到再造和重生。

关注业务。象山人一直有经商的传统。石齐(历史上被称为“铁城”),宋代象山县的县城,一直是各种商品的聚集地。元明时期,石齐山下有十八店的传说。葡萄牙人占领澳门后,澳门与香山地区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香山靠近港澳和广州,中外贸易和商品流通发展迅速。除石齐外,县城、小榄、前山、象州等地也因商业繁荣而成为集镇。特别是清末民初,受孙中山民主革命和“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象山工商业再次繁荣起来,石齐在县城的工商业在原有十八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民国时期,尽管屡战屡败,商业活动受到影响,但民间市场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对外贸易也没有完全中止,商业传统得以传承。

香山文化包含四种文化精神。

坚持正统与开放创新并存。虽然象山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多元文化并存是象山文化开放包容的表现,但从本质上讲,象山文化通过不断吸收外来异质文化,并没有失去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相反,香山文化以兼容并包的方式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不断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提升。孙中山先生说,“于之对于中国革命的思想,是遵循我国固有的思想的人,是有照顾欧洲的理论的人,是有我自己的思想和成就的人。”

务实热情浪漫并存。香山背山面海,素有重农重商的传统。面朝大海,他们自然有探索天地的想法;背靠大山,脚踏实地,务实踏实的情怀油然而生。所以象山人有山海相依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一方面,他们务实求真,趋利避害,具有时间效益观、开放效益观、变化效益观等商品意识,表现出一种务实的个性;另一方面,象山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向往,表现出温馨浪漫的诗意情怀。

勇敢,坚强,温柔。象山自古就有尊文尚武的风尚。历代科举中,香山籍的文人不少,但也不乏武人。一方面,象山人爱好练武强身,保家卫国,在历代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英勇顽强。比如南宋末年,马南保灭家解困,奋起做勤王。另一方面,象山人善舞善写,吟诗作画,显示出儒者风范。香山文化因而具有刚柔相济、儒道结合的特点。

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移民所形成的世界和社会的巨变,说明象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和条件。象山人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和创造,学会了爱和包容。一方面,他们善于适应环境和灵活变通,做事从容不迫,稳中求进,表现出务实守信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象山人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中也表现出和谐友爱、互助互爱、尊礼重义的人文精神。因此,香山文化具有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文化品格。

香山文化研究的五大价值和意义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于拓宽岭南文化的研究领域,丰富岭南文化的内涵。香山文化的研究直接为岭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证范例,对岭南文化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加强香山文化研究,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总结中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建设"宜居创业"的和谐中山的最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支撑。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于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深入挖掘象山的方言文化和商业文化,可以促进适合时代需求的文化瑰宝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现实资源,进一步加快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研究香山文化有利于加强本土文化教育,培养公民的家园意识和人文精神,增强公民的文化归属感。象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既保持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特色,又在延续和传承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因素。学习和弘扬香山文化是丰富市民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研究香山文化,有利于加强中山、珠海、澳门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文化认同、产业合作。珠海、澳门、中山有着相同的历史,相同的文化,相似的地理人气。研究、传承和弘扬香山文化,可以促进三地经济文化合作,促进海外香山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家乡、祖国的依恋,增强香山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香山文化体现了六个文化特征。

在长期的发展、传承和转化过程中,象山文化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遗产。历史上,香山文化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和行政区划的划分而分散,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传承发展。尤其是孙中山的敢为天下先、与时俱进、博爱的精神,在象山代代相传。严泽贤教授称赞道:“中山人民正在努力打造中山市和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两个适宜’和谐示范城市,以应对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伟大实践,既是对香山文化理念的现代诠释和作为活态文化的具体证明,也是对岭南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深刻体现了文化传承。”包容性。香山文化元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充分说明香山文化具有“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古今中外的雅俗文化,不仅被理解和接受,而且被改造和创新。香山文化实际上是古代南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融合、转化和创新的产物。领先。明清以来,香山一直是风气之先,风气之先。香山涌现出许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体现了文化先行者的风范。

民生象山人历来有务实崇商、重利不忘义的传统。严格来说,象山的经济属于民生经济,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需求。这在象山商业文化博物馆的展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印证。典当行、药店、布店、茶馆、缸瓦店、码头等场景,展现了商业社会的繁华与喧嚣。与早期的香山买办一样,中国近代百货商店的四大先驱——石现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的经营理念也体现了强烈的民本思想。

务实。“既务实又激情浪漫”既是象山人勤劳务实精神的浓缩,也是象山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象山人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重要开拓者和推动者。在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出现了一批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买办和实业家。

开放性从历史上看,象山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不断移民的社会,也是一个由文化输入和多元文化构成的开放包容的社会。在这样一个开放、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会里,象山人更容易接受来自国外的新事物,善于吸收、模仿和学习国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视野更开阔,思维更开阔,商品意识强,开放意识强。香山文化中一些民族性、地域性、个性化的东西,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事实上,香山文化在明清时期一度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范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西方人的“中国观”。

香山文化内容的七大板块

方言文化。丰富多样的方言不仅是象山社会的一大特色,也是象山移民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体现。在象山,广东三大方言语系并存,各大语系之间存在地域差异。就今天的中山而言,粤语分为石岐话、沙田话(近顺德话)、三交话(近东关话)、固镇话(近新谈话)。福建语系还有三乡话、龙都话、张家边话。象山的客家话语系比较一致,但与粤东的客家话相比有一些差异。前者既受周围三湘话、张家边话、南朗话的影响,又受现代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有许多异质语言内容。象山地区是典型的方言岛。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事物和现象的总称,包括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香山的民俗与中原的婚丧嫁娶、喜事民俗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一些具体的规定和仪式上略有不同。最能体现、最具审美和开发价值的象山民俗文化,应该是象山的民俗文化艺术,包括流行于沙田的高唐歌、咸水歌、大榭歌,五桂山的客家山歌,沙溪的鹤歌。

买办文化。买办和买办文化是中西经济文化碰撞融合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近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媒介,许多买办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奠基人;另一方面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阶段的记录,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初期的过渡性状况。香山买办不仅传播了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化,还将日益成熟的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香山文化带到了海内外,使长期默默无闻的香山文化在近代中国脱颖而出,走向历史前台。海外华人文化。象山人有移居海外的悠久传统。目前,祖籍属于中山的华侨有80多万人,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量侨居海外的象山人在与祖国特别是家乡的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华侨文化和家乡文化。早在上世纪初,石齐孙文西路就是侨乡文化的写照。

商业文化。象山人历来重视商业,象山商业文化经历了宋元的孕育期、明清的形成期、清末民初的发展期、新中国后的转型创新期。近代香山的商业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中国近代商业史的缩影。同时成功实现了自我历史的书写,为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名人文化。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香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独树一帜。最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词典《辞海》收录了古今中外2000多位历史人物,其中30多位出自香山。

思想文化。香山的思想文化主要体现在名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情结和民族性格等方面。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郑的“商战”思想、香山买办和华侨商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香山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在不断移民的过程中,香山文化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务实、进取的精神。在自我更新的过程中,海内外象山人的互动与努力,使象山文化在丰富自身的同时,也逐渐从外围走向中心,从沿海走向内地,从中国走向世界。

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的八字是香山文化的现代传承。

“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是象山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的结晶,是象山文化的现代传承。

爱是中山宝贵的精神元素。是热爱家园、建设祖国的民族精神的凝结,既有继承性,又有时代性。在博爱旗帜的映照下,爱国爱乡之情早已融化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创新是中山人血液里流淌的活跃因子。香山人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的开拓性贡献就是明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山人创造了全国多个第一,包括第一个万元产粮户,第一个中外合作旅游饭店,第一个高尔夫球场,东南亚最大的游乐场。

宽容是一种基于自信的开放的文化心态。象山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接受移民的历史,更是一部包容的历史,充分展现了包容的文化底蕴。宽容精神符合现代社会开放、启蒙、接纳、多元的价值取向。在这里,内外资一视同仁,内生经济和外生经济同步发展。“我们都是中山的建设者”的口号让外来务工人员倍感温暖。农民工被推荐当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或CPPCC委员,这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是早的、罕见的。

和谐是中山人不懈的追求。自古以来,远离政治中心,处于和平一隅的香山,就崇尚“和”的境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好的,自然与美的和谐是美好的”。在历史演变中,五湖四海的移民汇聚了当地的特色文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山文化的孕育和成长奠定了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一种目标追求,也是一种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