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让日本投降的是隋朝不是吗?

中日两国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交往。公元607年,日本开始派遣隋使节,618年,唐朝灭亡隋朝,日本派遣了四次使节。到了唐代,中国的封建经济文化进入繁荣时期,而日本则处于封建取代奴隶制的变革时代。这已经被送到唐史200多年了。在不同时期,其组织、规模、目的和交通路线都有很大变化。

前四次为第一阶段,特点是规模小(最多两艘)、人数少(不超过250人)、组织差、装备不规范。一般是沿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航行,然后穿越渤海湾,在山东半岛登陆,再由陆路前往长安。

第五、六次为第二阶段,规模和路线与第一阶段相似,但政治意义十分突出,不同于一般的遣唐使活动。663年,唐朝与日本在朝鲜打了百江口之战,日本战败,退兵,害怕唐军进攻内地。次年,唐朝使臣郭无元、刘相继赴日,唐朝第五任使臣刘大概是被派去送行的。第六次出使唐朝也是为了修复百江口之战造成的唐朝和日本之间的裂痕。

两次出使唐朝除了显示实力,主要还是一种威慑,当时日本政局不稳。从661年7月皇后齐明去世,到668年10月3日日本长兄仲达亲王登基,这几年日本“群龙无首”,仲达亲王以皇太子的方式处理国家大事。战败后,日本害怕唐军进攻大陆。为了威慑日本,唐朝派使臣郭武云和刘出使日本。

第七、八、九、十次为第三期。

第十一、十二、十三次为第四期。这一时期的驻唐使节,无论在外貌、规模、组织上都不弱于三期,甚至有所超越,但在精神上却是强弩之末。此时唐朝刚刚安史之乱。诸侯割据,宦官朋党之争,外有回纥、吐蕃入侵。国家的形势每况愈下,文风也逐渐衰落。在日本,一切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舶来品,贵族们失去了追求唐文化的热情和动力。而且向唐朝派遣使节需要大量资金,日本政府深感无力支付。

魏晋时期,中国给日本皇后姬美子做了“金印紫带”。这个时候的日本是由几百个小国组成的,中国只授了一个国王。不能说整个日本向中国投降了。

从隋朝到初唐,中日交流越来越频繁。623年(推三十一年、隋恭帝太元年),惠日等人回来报告说“凡留唐之士,应学成材,居唐者,应号召为法之有价值之国”(《日本国志》卷二十二)。“唐朝的法备稀国总要达到”这句话,大概是说“唐朝为蓝本建立了一个”法备“帝国”。从此,日本通过“全唐诗”开始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革命——大华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