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的历史是怎样的?
要说龙泉山的历史,真不知道从何说起。一座山的历史与它所在的地区密切相关。龙泉山位于余姚市中心,从平地上突兀而起。这座山将近70米高。古时为海中之岛,故曾名玉山。有一条河蜿蜒穿过余姚,名叫姚江。瑶江古称顺水,相传与顺水有关。江边曾经有一座小山叫秘图,是古代大禹治水图的秘处。著名历史学家施叔青教授曾题余姚“姚遗址碑”。就这样,余姚的历史悠久而悠远。古老的余姚也成就了古老的龙泉山。
龙泉山,历史之山,文化之山,诗意之山。
龙泉山的名字来源于山腰间的一口井——龙泉井。据说这是一个石缝泉。它的水来自四明山,穿过地下的裂缝,奔向龙泉山。它的水色绿得像猫眼,一年四季连绵不断。相传南逃归来的康王(宋高宗)曾登此山饮水。他觉得春天很甜,拿了个小瓶子打水,说春天好,风景更好。当地官员因为建造了一个“更好的展馆”而记住了它。他不可能有这个兴趣为了逃离金兵的军队。而一旦脱离险境,而王者在天下,细细品味逃亡之旅,一定是另一番滋味。
风景总是在闲暇中诞生的,美也是如此。正如曾经在这座山上讲学的哲人王阳明所说,“当你没有看到那朵花的时候,它就随你的心而死了。当你来看花的时候,花的颜色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按照我们的想法,不管你看不看,花总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花儿是否“理解”它们,需要一种心情,就像逃跑的康王和活下来的康王,他们都见过龙泉山,就像龙泉山一样,但真的一样吗?
龙泉山上有一个特别的景点——鸡钟台。相传明朝正统年间,翰林告知刘丘被宦官王镇加害,姚江召集战友切鸡切酒,用顶石含泪祭刘丘。后来,人们称这块石头为祭祀台。这就是瑶江人的性格。回想当年,前朝儒黄宗羲在朝廷追太监刘瑾的时候,袖间藏着一个铁锥,那是何等的威风凛凛。
龙泉山的历史崎岖而骄傲。这是山的气度,也是龙泉的灵魂。
龙泉山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山。
步入龙泉山公园南门,拾级而上,半山腰可见清书法家翁庆隆题写的“文学名邦”巨幅匾额,再往前便可到达后人为纪念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立洲四位余姚先贤而建的“四贤故里碑”。心理学大师王阳明和浙东大历史学家黄宗羲都是明清时期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时代巨人。“云山苍苍,江海茫茫,君子之风,山高水长。”北宋名臣范仲淹称赞严子陵是“有德之人”。他的故事就像天空中最亮的星星,穿透历史,照亮未来。被誉为“客师胜国”的朱舜水不仅是民族气节的维护者,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天阁,位于南山腰部,曾是王守仁先生(王阳明)讲学之地,故又称阳明书院。建于五代,因唐代诗人方干诗中“银河近在中天”之意而得名。阳明先生在龙泉山讲学,余姚及附近的学生络绎不绝前来听课,使得姚江学风日益浓厚,最终奠定了“姚江派”在当时中国的显赫地位,对明清启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龙泉山南麓有一座古寺,名叫龙泉。这座寺庙建于东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只比杭州的灵隐寺晚10年,确实历史悠久。寺庙的功能不仅仅是一个佛教场所,更是一个文化聚集地。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渗透不言而喻,高僧对儒家经典的造诣深不可测。佛教是哲学,和尚是哲学的大师。龙泉寺的存在,为龙泉山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龙泉山是一座诗意的山。
东坡居士可能没去过龙泉山,但他听到龙泉这个好名字后,写下了《龙泉石井比牛奶还甜》这首诗来赞美龙泉井里清凉甘甜的泉水。北宋著名人物王安石应余姚县令谢静初之邀,多次游龙泉山,题诗二首,其中一首说:“山腰石井千年奔流,海晏泉不绝。天下待雨,不知龙往何处。”当然,王安石关于龙泉山比较有名的一句诗是:“山如碧云,水如晴空。叫神仙住在这里,不教他们去上城辛苦。”无论是《诗经》还是《薄耀江》,都体现了著名的“人民观”,都有自己“老少齐来南,南方人半年无食”(河北市民)的深层忧患意识。
唐代大诗人方干写下了《登上龙泉山顶》这首诗:“过了许久,才见水底天。老树常带雨,寒石只知四月春。天气凉爽银河近,下界雷雨充沛2。登机前后想都不敢想,年年换人。”我写了去龙泉山的所见所想,但也有哲学意味。
而彝族人王阳明的一首《忆龙泉山诗》,写下了对龙泉山的别样深情。诗中说:“我爱龙泉山,山中僧人颇野。整天坐在井里,有时躺在松下。不去云山一宿,三年游。可耻地杀死岩石下的泉水,早晚净化自己。”
一路见一路:奇石遍地,诡异崎岖;古树参差,苍劲有力;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登上龙泉之巅,远眺尧城,风景如画,尽收眼底:尧江如游龙般蜿蜒向东,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四明山峰峦叠翠,起伏跌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让我们感受到了发展的魅力。
一座见证城市历史的山,在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心,悠然自得,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憧憬着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