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趋势如何?

在中国,智能建筑的真正规模发展在1992左右。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鼓舞和鼓舞下,重申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针,各地建了几个开发区,特别是开放了房地产市场。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建设规模空前扩大。同时,建设标准和设施规格,经过对国外情况的一系列考察,要求提高水平,逐步与国外接轨。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一些智能建筑相关的国际先进产品和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于是,大环境的需求和技术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发展的突然而不可逆转。

可以说,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所谓的“风调雨顺”就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再加上当时科技的飞速发展,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就是中国曾经“一穷二白”的土地,正好画出了最新最美的画卷,而所谓的“人和”就是我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渴望和需求。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很满足。没有这些优势,建筑的“智能化”也会发展,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可能会慢很多,不会那么快,会大规模发展成这样。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规模异常之大、速度异常之快,实际上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从事这一业务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国外知名品牌产品和配套软硬件系统纷纷涌向这一肥沃的市场。

这个市场是从房地产开发开始的,其次是网络布线行业和自动化、通信领域的企业。这些行业的启动影响了科研和设计部门。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带来了一些国际最新的技术成果和信息,使中国的技术界在设计、安装施工、验收维护等方面与国际水平充分接轨,为在该技术领域迅速提高和赶超世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92到1995,早期的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和速度迅速扩大。由于势头迅猛,技术准备不足,管理滞后,这一时期市场上相当流行一些不完整的技术概念,如:要求智能建筑“15或20年内不能落后”:越“A”越智能。同时,由于市场刚刚建立,智能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有社会需求的人们的心声,对建筑有明显的增值作用。所以这个市场一经提出,就发展很快,尤其是早期,利润相当可观。因此,这是一次仓促的行动。业主对此不太了解,但是厂家不擅长,技术人员也拿不出技术支持的措施和方法,所以市场的无序发展非常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制定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后来成为上海的地方标准。本标准颁布于1995,实施于1996。其实早在其酝酿阶段,讨论稿就已经遍布全国。可见当时技术界急于得到智能建筑规范的迫切心情。在这一点上,上海标准在这个行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开端。这应该载入史册。在1996到1998期间,陆续发表了许多关于智能建筑及相关技术(尤其是综合布线)的著作。虽然人们对部分作品中的提法仍有异议,但总体来说,标准的颁布和作品的普及促进了行业的标准化,获得了* * *对观点的理解。

在此期间,一些最新的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进入了中国,在中国的工程技术领域,在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饥渴追求的驱动下,技术人员很快学会了这些最新技术,并应用于工程实践。经过几年的实践,出现了一批精心设计和建造的智能建筑,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经过实践锻炼,中国的技术队伍趋于成熟,一批国外知名品牌产品进入中国,缩小了中国智能建筑产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但是我们的管理还是跟不上快速发展的行业形势。

一个重要的标志是,1997,10年6月,建设部发布了“97”290号文件,即《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政府发布的第一个关于智能建筑管理的文件。它宣布了政府对这个行业进行管理和整顿的决心,以使这个市场更加合理和规范。应该说,这个文件的出台,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是一个从粗放到规范管理的里程碑。虽然由于体制和管理运行的问题,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它明确指出了智能建筑建设发展中的一些主要管理问题,即:

1,明确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涵。

2.明确“智能建筑系统工程设计工作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3.规定了智能建筑项目的立项程序。

4.明确了智能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

5.明确规定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工程设计应由该建筑或综合体的工程设计单位全面负责。

6.智能建筑的设计必须由具有甲级设计资质的设计机构进行,具有专项工程资质的系统集成商必须进行系统深化设计。

7.系统的深化设计必须配合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调试,并对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

8.该项目将在智能建筑投入运行一年后进行评估。

以上文件的基本内容应该说是对智能建筑相关的领导体制、内涵、技术、所有权、责任、标准、评价等重要问题的总结。除了这几年智能建筑的内涵有所拓展,其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都是正确和及时的。但是,有些条款需要进一步充实和补充。尽管如此,这个文件对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协助政府主导行业,促进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设部勘察设计司成立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作为政府的参谋、顾问和助手,为全行业提供服务。成立两年多来,开展了许多活动,在市场的规范、技术标准的制定、技术的交流和推广、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998文件编号建设部颁发的194是以下文件< 97 >;290号文颁布后又一个影响较大的文件。这就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资质标准。在这份文件中,规定了从事智能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机构和系统集成机构应当具备各自的专业资质。是建设部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和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在智能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因为这个文件涉及到专业市场的准入条件,对整个行业的震动很大。1998年底进行第一批试点。此后,至2000年底,共批准了700多家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其中设计机构、系统集成单位和子系统集成单位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如今这个条件已经被社会所接受,成为这个市场投标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一职业资格成为整顿智能建筑市场的一大举措。试点后已投入正常运行,每年定期审批。

在近十年的智能建筑建设中,建成了一批技术水平高、设施完善、效益明显、管理得当的智能建筑。通过近几年工程实践的培养,成长了一大批不逊于国际水平的设计安装技术人员。这里还应该包括在外企工作的中国技术人员,以及广大的代理商和系统集成商,他们可以更早更快地接触到最新的技术成果,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不过总体来说,行业管理和市场整顿只是一个开始,尤其是在技术方面。因此,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于2000年7月颁布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该标准由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主编,北京建筑设计院主编。由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和建设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为副主编单位制定的国家标准,比5年前的上海地方标准更具实用性,基本总结了近十年来智能建筑的建设经验。它也是由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和公安部的专家制定的。这个标准是5438年6月+2000年10月实施的,应该会起到统一技术要求的作用。还制定了智能建筑施工验收规范。

经过多年的建设,智能建筑的诉求已经深入人心。新建公共建筑已成为建筑设备自动化、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系统、消防系统等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智能”系统的提法趋于淡化。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只有这样,这些功能才能真正普及。

近两年智能建筑从写字楼发展到智能住宅和住宅小区。在这方面,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在1999年初召开的智能化住宅座谈会的基础上,同年4月,住宅产业化办公室和勘察设计司联合发文,在全国申报“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经过几个月的申报和筛选,2000年初选定了7块示范地。未来会跟踪这些小区的实施情况,完成后会进行验收,并观察后续的运行情况。8月199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住宅的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给予了大力支持。1999年底,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发布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试行稿),对住宅小区智能化市场的规范起到了统一的推动作用。同时发布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纲要》,对智能化示范小区做了具体的实施纲要。

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针对“智能”这一特殊技术,出台了这么多管理办法和文件,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不算太强。虽然这些管理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执行起来还有些困难,或者说有些规定需要经过实践进一步修改,但毕竟有章可循。立法总是有一个从群众到群众的不断循环,不断完善的过程总是从无到有突破这一步。

政府一直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十年来,仅在少数几批资质评审中,已完成的智能建筑就申报了不下2000或3000项工程成果,从业人员超过10000人。我们建造了金茂大厦、上海博物馆、北京外交部办公楼、东方广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深圳王迪大厦、广州中信广场等国际级建筑,这些建筑都有非常复杂的功能需求,并实现了这些需求。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它们,它们运行正常,这表明我们中国的智能建筑技术人员和工人能够掌握这一先进技术。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们打造了不亚于国际知名项目的业绩。未来,我们将使智能建筑技术为中国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更实惠的建筑和楼宇,为我国人民创造更高智能的、无愧于信息时代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政府也将继续加强管理,引导行业在更健康、更强大、更有活力的道路上前行。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智能建筑市场蓬勃发展,但从未因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而萧条。繁荣了近十年,说明这个市场应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从这个行业的宏观发展也可以看出,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智能建筑将会大行其道。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逆转。

就行业本身和特殊项目的施工经验而言,我们总结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准确的建筑需求定位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问题。

(2)要有长远的整体规划,具体实施要循序渐进。

(3)正确处理技术先进性和可靠性的关系。在工程实践中,如果两者有矛盾,首先要考虑技术的可靠性和成熟度。

(4)保证资金到位,量入为出,防止浪费。

(5)系统设置要简单优化,以提高效率为目的。

(6)设计要针对具体情况,突出建筑特点。

(7)系统集成要根据需要确定,不宜盲目追求“集成”,要适度留冗余。

(8)按最佳使用设备,废弃次品。

(9)安全体系应技防、人防、物防并重。

(10)项目实施应严格遵守规范要求。

(11)项目策划要争取双赢的方案。

(12)力求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满足各种系统的不同需求。

(1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择优推广。

从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值得一问:

(1)智能建筑具有涉及多个行业的特点。除自动化、计算机网络、通信、供热空调、土木工程外,近年来发展为环保节能技术。国际上一直有“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相结合”的说法。这种发展趋势极其值得我们关注。目前,我国已有多位科技工作者涉足这一方向,也有一些公共卫生专家与我们合作。所以智能建筑的内涵还固定在BA、0A、CA,无法涵盖其全部内容。很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它的范围会扩大。

(2)智能建筑具有鲜明的设备和设备系统特征,其生命周期比建筑短得多。根据英国DEGW公司(1999)公布的文件,建筑物寿命周期为50-70年,机电设施寿命为15年,通信设施及系统寿命仅为3年。这意味着三年后通信设备将面临更新换代的问题。而且设备和设备系统的管理比楼宇复杂得多。因此,对于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不能只重视“建设”而忽视“管理”,或者只考虑设备的“硬件”建设而忽视建设后的“管理和运营”。quot。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合格的人员和必要的管理制度,再好的设备和系统也是无法操作和使用的。因此,从项目需求定位开始,直到项目建设后的验收和运营,都必须重视智能建筑的建设。只有操作性好,效益明显的系统才是好的智能系统。因此,智能建筑的建设不容忽视,只是中间的设计和安装,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纵观目前反映出来的问题,追根溯源,我认为:目前我们还有一些关于智能建筑或建筑智能化的基础理论问题没有搞清楚。比如智能建筑的定义至今没有国际公认的解释,再比如“智能与建筑有什么关系?quot以及“如何在智能建筑中体现以人为本”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虽然看似与实际工程建设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是一些模糊观念的根源。本着“追根溯源”的精神,我认为这些根本问题应该在百家争鸣的精神指导下讨论。这些问题没有权威,大家应该平等讨论,通过讨论得出更合理的说法。我觉得是时候把这些根本问题讨论清楚了。

(4)智能建筑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因为它涉及的技术范围很广。因此,各行各业的高新技术都会对智能建筑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反应。例如,近年来通信行业新兴的蓝牙技术,与网络电器和计算机一起,很可能形成一个全新的通信和控制系统。再比如新的供暖系统,比如家用燃气灶,电加热技术以及相关的控制问题。再比如效果更好、更节能的空调新技术,无论是变风量、冰蓄冷、热泵技术甚至小型中央空调,都给控制技术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中的宽带技术和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也给通信行业带来了新的课题。这些很多行业的最新技术趋势,都在智能建筑中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密切跟踪这些最新的技术发展,吸收和消化它们,并将其用于我们的工程实践。

面对21世纪信息时代的汹涌浪潮,我们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行业——建筑业,正面临着强大的挑战。我们这个古老的行业就是这样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重新改造自己的。在这场变革中,建筑的“智能化”将扮演先锋角色。勇往直前,前程似锦。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