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文革”中的一个专用词,是江青等人把当时的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启无产阶级文艺新时代的代表而给予的称谓,“样板戏”一词源于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评论《革命文艺优秀典型》,只有《大红灯笼高高挂》、《沙家浜》、《向外取虎山》、《海港》、《奇袭白虎集团》等八部文艺作品被确定为样板戏。后来的《平原战事》、《龙江颂》等九部京剧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戏”。

从内容上看,“8”样板戏与“9”样板戏作品有区别,但“8”样板戏与“9”样板戏关系密切,制作年代接近,作品具有相同的风格特征。此外,学术界在研究样板戏时,也会比较样板戏作品。鉴于此,笔者认为还是兼收并蓄为好。

从时间顺序上看,样板戏的数据应限于1966年5月前后至10年6月四人帮倒台期间产生的相关数据。然后是相关的文字、图片、乐谱、音像制品等。1976 10之后生产的不是“文革”遗物,可以排除。但从样板戏收藏的概念来看,应该不仅限于10年期间生产的物品。

同时,为满足学术研究对原始资料收集和利用的需要,应扩大范围,拓宽领域。更何况“文革”后产生的相关文章也更有收藏和研究价值。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样板戏成为模特之前,有些作品是有“前辈”的。比如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红灯记的前身是电影《革命随后来》,港湾的前身是淮剧《港湾的早晨》。也就是说,如果把收藏的视线和触角延伸到样板戏产生的历史背景,就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戏改”(戏剧改革)运动(延安时期首创歌剧《白毛女》)和50年代民族现代戏创作,直至样板戏产生和传播的全过程。

源流

他们的酝酿和创作成型较早,最后在江青发表《论京剧改革》后的1964 ~ 1966年间修改定型。江青曾经组织、参与和处理过这些作品的改编、排演等一些后期处理工作,因此被打上了“江吉”的符号。5月23日,1967,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样板戏同时在京剧院上演。毛泽东带领许多政治局成员出席并观看,从而给予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江青进入中央文革小组,积极参与中央政坛核心,都与此有关。

后来,京剧《龙吟》、《平原之战》、《盘石湾》、《红色娘子军》、《杜甫的山》、芭蕾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钢琴伴奏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被陆续添加,也在厕所样板戏之列。

因为这些作品描写了中国* * *生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中的现代生活,所以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政治意义:被纳入与所谓帝国将军和才女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学路线,被当作批判、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当作工农兵占领文学舞台和文化大革命的典范。

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独特品位和地位是无可争议和不可替代的。该剧由河南豫剧学院第三团于5月1958在郑州首演,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徐鑫,音乐设计王季潇、蒋宏轩,舞台美术设计关鹏。马林用银戒指装饰,王善朴用螺栓装饰。同年6月,调到北京演出。在随后的演出中,魏云出演了《银环》,马林饰演了二姨。在此期间,常香玉曾经扮演过保保娘的角色。1963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话剧艺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