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三陵的信息~(越多越好)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封建帝王的陵墓。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燕山脚下。按首都算,大概50公里,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从永乐七年(1409)五月长陵建立,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葬于泗陵,其间先后修建了13座雄伟的皇陵、7座嫔妃墓和1座宦官墓,历时230余年。* * *葬有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两个太子,三十多个妃子,一个太监(世系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墓葬群,保存完好的皇帝墓葬数量最多。

有人想问,明朝的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叫十三陵?这是为了追溯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中山,史称“明陵”。第二个皇帝朱允炆(他的叔叔朱迪)以“京南”(为皇帝解除危险)的名义派兵到南京,他的下落不明。有人说是和尚,但下落不明(这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位皇帝朱祁钰被他的弟弟英宗皇帝瓦拉俘虏,并在王太后和大臣们的要求下被授予皇位。后来英宗被放了回去,在亲信的策划下,上演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重新做了皇帝。朱祁钰被杀后,英宗拒不承认他是皇帝,并毁坏了建在天寿山区的陵墓。他以“王”的身份葬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另外十三位葬在天寿山,所以被称为“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个有规格的自然山区。其山脉属于太行残脉,西接居庸关,北接黄花镇,南接昌平。它不仅是陵墓的屏障,也是首都的北屏。太行山从泽州开始,向北蜿蜒千里,到达居庸关。丰丸背倚向盘曲,向东崛起为天寿山(旧称黄图山)。山势巍峨挺拔,雄伟宽广,主力强大。明末著名学者顾曾写过一首诗,描写这里的优越形势:“山势南来,气势如龙,龙腾虎跃;东趾在卢龙,西脊在太行;坐在后面的黄花上(指黄花镇),正面对着神井;有一座万年老宅,名叫康家庄①;能容纳几百万人,突然开馆。这美丽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规格差不多。每个陵墓都建在一座山的前面。两座坟墓之间少则半公里,多则八公里。除四灵位于西南角外,其余均呈扇形,位于长陵周围(见图)。这种依山而建的陵墓布局也得到了外国专家的赞赏。例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说:皇陵是中国建筑形式上的伟大成就,其整体格局的内容可能是整个建筑与景观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范例,他将十三陵评为“最伟大的杰作”。他的经验是“你可以从门楼欣赏整个山谷的景色,在一个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中所有的建筑都与风景融为一体,一种人的智慧通过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得到了很好的表达。”英国城市规划师埃德蒙·培根也高度评价了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中最宏伟的‘动’的例子是明太祖陵。”他指出,建在山上的陵墓建筑的布局“是如此宏伟,以至于整个山谷的体积都被用来纪念死去的国王。”它们生动地描述了十三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高度赞赏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十三陵建成至今已有400-500年,是保存最完好的帝王陵墓之一。而且建筑宏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党和政府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将十三陵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代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四十佳旅游景点”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最具评选委员会评为“世界保存最完整、埋葬帝王数量最多的墓葬”。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十三陵与陵区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形成了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胜地。

被调查人:陈恒子-助理二级4-15 18:34

明十三陵

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昌平县东北部天寿山下的一个小盆地,三面环山,向南敞开。这是明代朱迪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群。陵墓包括长陵、仙陵、景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和四陵,统称为明十三陵。十三陵占地40平方公里,是北京最大的古墓葬群,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陵墓分布在盆地的东、北、西三个方向,南面两侧有龙山、虎山守卫陵墓大门。十三座陵墓呈扇形排列,每座陵墓以一座山峰为背景,每座陵墓由一组建筑组成,在树木茂密的自然风光背景下形成一幅壮丽的画卷。陵墓前矗立着一座晶莹剔透、典雅严谨的石牌坊。牌坊不远处是墓园的正门,叫大皇宫门。附近有石亭和中国手表。门后是一条7公里长的神道。路两边都是石兽和石人。石兽24只,***12对。其中狮、狮、驼、象、麒麟、马六种,每种四个,各有两座两立,六对石人,分为尊臣、文臣、武官三种,均为塑像。它们是用一整块白石雕刻而成,栩栩如生,气势磅礴。

在十三陵中,长陵和定陵的地宫最为著名。长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迪的陵墓,是明十三陵中的主要陵墓,也是明十三陵中最早、最大的墓地。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挖掘出来的地宫就像一个地下博物馆,游客可以看到明朝皇帝的豪华陵墓,以及地宫出土的金冠、织锦、百子服、凤冠、金罐、银器、玉器、瓷器等3000多件埋藏文物。这些文物富丽堂皇,精美绝伦,是绝世珍品。

十三陵是京郊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明十三陵

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南麓,距北京50公里。灵渠是一个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邙山、虎峪山并列,环水蜿蜒,山清水秀,不愧为“风水”胜地。墓葬以长陵为中心,从陵门南端到长陵有一条公共神道。在7公里长的主干道上,有石牌坊、大宫门、碑亭、华表、石像、龙风门等建筑(这些不仅是皇权的象征,也用来营造扫墓氛围。在十三陵中,长陵建筑是最宏伟的。和定陵一起,是主要的参观对象。

长岭

这是明朝始祖朱迪的陵墓建筑。索恩殿又称祭祀殿和享乐殿,是长陵的主要建筑,也是举行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建于1427的长陵庄恩寺,气势宏伟。立于三层汉白玉平台上,宽九间,深五间,总面积1956平方米。堂内金丝抓木柱32根,最大直径1.17米,高65438+。梁、柱、风、椽、斗拱等构件均为楠木。虽然延续了500多年,但依然强大。天,香气袭人。它是中国最大的楠木寺。

定陵

这是明神宗皇帝朱翊钧的陵墓。10岁即位,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48年)。陵园条例仿照长陵。定陵地宫于1956-1958年科学发掘,现已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

地宫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阔的大殿组成,均为拱券石结构。这些大厅之间有七扇石门。石门设计非常科学,因为它的重心集中在竖井上,虽然重4吨,但打开起来非常灵活轻巧。地宫布局基本采用“前朝后寝”的制度。前殿没有任何装饰,相当于宫前广场,中殿相当于前朝(即皇宫正殿)。有三个汉白玉雕刻的“宝座”,呈之字形排列。每个座位前都有一个黄色的玻璃“五供”,即熏香、蜡烛、鲜花和青花云纹瓷罐,里面装着麻油,供长明灯使用。左右大殿无陪葬品。后殿相当于寝殿,称为“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也是放置棺椁的地方。万历皇帝和皇后小椴和孝靖的棺材被放在棺材床的中央。三口棺椁周围有梅瓶、玉料和26个装满陪葬金银玉器的红漆木箱,每口棺椁中也有大量陪葬品。在定陵出土的随葬品中,冠和凤冠最为引人注目。万历皇帝的金冠是用极细的金线制成的,上面嵌着两条玩珠的龙。在精美的首饰中,万历皇帝的金钗是稀世珍宝,顶端镶嵌的食指大小的蛋白石熠熠生辉。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它们位于北京西北约44公里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墓面积40多平方公里。从1409修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修建思陵,先后修建了长陵(成祖)、咸陵(仁宗)、竟陵(玄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永宗),历时200余年。陵墓中埋葬着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妃子和数十位嫔妃。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保存完整、埋葬帝王数量最多的古墓葬。它们建筑宏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明朝提倡“死如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仍然需要食物和日常生活。所以十三陵堪比皇宫,可见皇帝地位之尊,君临天下之大气势。在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指导下,从选址到规划设计,十三陵十分注重陵墓建筑与自然山水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天地”的完美境界,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出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和独立的皇家墓地群落。明十三陵的特点是它们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墓群的完整性。虽然每个皇帝的陵墓都有自己的大殿、明楼和宝城,但在陵墓区内,长陵的神道却成了贯穿所有陵墓的“总神道”。* * *所使用的石牌坊、石雕群,再加上各个陵区墓葬的有序排列,使得陵区内的建筑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十三陵的自然环境以青山、敞堂、流水为特征,所有的陵墓都依山傍水。与建在平原上的陵墓相比,这个陵墓遗址的自然景观更加赏心悦目,更能表现出帝王陵墓的庄严和宏伟。著名古建筑专家罗评价说:“明十三陵具有很高的建筑价值。长陵的楠木寺是中国唯一一座有精美石雕的寺庙。十三陵无论从建筑形式、建筑结构还是建筑艺术来说,都是明建筑的实体历史。”

德国游客参观定陵石雕。

墓葬中,1956只发掘了定陵,其他墓葬保存完好。墓前神道、主神道石牌坊、大红门、沈工圣德碑亭、石像、龙凤门等主要建筑都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明代在陵宫内外和神道两侧种植了大量松柏,至今仍枝繁叶茂。陵区内的妃嫔墓和宦官墓虽在清末相继被开垦为农田,但其地下墓葬仍保存完好,地面上的陵楼内还有遗迹和部分石刻。

2002年8月,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李祥海考察十三陵时,认为十三陵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对世界某一文化领域的建筑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为一个消失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作为一种建筑群,它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十三陵的布局和管理,在满足礼制功能的同时,与山水等自然环境因素紧密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对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建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建筑的大小和复杂程度不同外,每个陵墓的建筑布局和规定基本相同。平面都是长方形的,后面还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自石桥起,建筑分为灵门、碑亭、分恩门、分恩堂、明楼、宝城等。以前每个陵墓都有一个“监”,专门祭祀扫墓,现在只剩下德陵的监墙了。陵区还建有七座嫔妃墓、一座太监墓以及宫殿、花园等附属建筑。

十三陵和长陵神道两侧的石象作坊。

明十三陵最著名的是地面上雄伟的长陵和挖掘出来的地宫中的定陵。整个陵区原以陵墙环绕,正门在南端,两侧邙山、虎峪嶙峋,像一龙以虎的姿势守着大门。从明朝永乐七年(1409)修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元年(1644)修建思陵,200多年来一直被划为禁地,设有陵墓。长陵是明太祖朱迪的陵寝建筑,恒恩堂又称仙殿、香殿,是长陵的主体建筑,是祭祖的重要场所。长陵的报恩殿是中国最大的带把手的木殿。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48年)。陵园条例仿照长陵。定陵地宫从1956到1958经过科学发掘,现已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昭陵在明十三陵中排名第九,其建筑独具特色。它是明十三陵中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陵墓建筑。

十三陵于1957年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古代文物保护单位,于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2年与八达岭长城被列为全国44处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正式将十三陵和南京明陵列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建项目。明清皇家陵寝,分布在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帝的陵寝建筑群。它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建造,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完整,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并将十三陵、清陵、清陵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明清帝王陵。

十三陵石牌坊

石牌坊:在十三陵陆深路的最南端。建于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汉白玉砌成,宽五间,六柱十一层,宽28.86米,方高14米。绿柱石上雕有麒麟、狮、龙、怪,云腾涌动,看起来栩栩如生。门顶额头雕刻的云纹给人一种柔和优雅的感觉。这座晶莹剔透的牌楼是中国最大最早的石建筑。

石像学生:在陆深的两边,从十三陵的纪念碑建筑到龙凤门。有24个石兽(四狮、四龙、四骆驼、四象、四麒麟、四马)和12个石人(四个武官、四个文官、四个尊官),是在明朝宣德十年(1435)长陵整修和献墓时雕刻的。它们都是由一整块巨石构成的。

凌杏门:俗称龙凤门。在慎到路,十三陵石像的北面。这是一座白色大理石拱门。门朝南,三门并排,矮红墙,柱头上的云朵和动物,构成门上的装饰,结构奇特。三额正中,有石雕火球,故又称火焰牌坊。

长陵灵恩寺

长岭:天寿山主峰下。这是明朝开国皇帝和他的皇后许(十三陵第一人)的陵墓,是明十三陵中最早、最大的一座。建于永乐十一年(1413)。整个墓园四周有围墙,分为三个院落,包括灵门、神库、神厨、碑亭、分恩门、分恩堂、凌星门、宝城、明楼等(有些建筑已经不存在了)。宝成砖,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多公里,上面有垛,形似城堡。里面是高高的围墙,围墙下面是地宫所在地。宝城南中央有个门,顺着坡道可以上大明大厦。建筑呈方形,四面有券,中间有十字形拱顶天花板。顶为黄瓦,重檐歇山式,檐下列“长陵”二字。楼中间有一碑,额篆“大明”二字,碑身刻有“成祖文帝陵”。除了墓地本身,还有东、西两座坟墓。东坟在德陵汕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十六位为朱迪而死的妃子分别埋葬在坟墓里。因其坟墓形似深井,故名东井、西井。恩殿:在长陵二院。即享殿,是向陵墓供奉祭品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这个名字是明朝嘉靖年间起的,意思是感恩和祝福。殿宽九间,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它坐落在汉白玉护栏四周高约3米的三层石台上。面积为1956平方米。寺内有十二根金丝楠木明珠,最大直径1.17米,高14.3米..梁、柱、檩条、椽、斗等构件也用楠木制作。虽然历经500多年,但依然坚固如初。如此宏伟的楠木建筑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永陵:在长陵东南的杨翠岭之下。它是明世宗和他的三位皇后的陵墓。它的规模没有长陵大,但结构精巧细致。陵墓是一个有三个入口的庭院,七个大厅供享受,九个大厅供两个守卫。明建筑保存完好,是明十三陵之冠。城垛用花斑石,斗椽、椽、檐椽、额都用石头,宝城城垛两边的洞口、通道也用石头。清代初学王元曾赞其“烂磷,明冰镜,不留尘,长陵捉不住”。享殿现已不存在,只在树桩上留下一块石头,雕有龙凤,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是明代宫廷石雕的杰作。

定陵:长陵西南大禹山麓。这是明朝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小椴和萧静)的陵墓。万历十一年(1583),利用祭祀陵墓的机会,带领文武百官、术士、秦等人,在天寿山亲自选定陵址,确定立陵条例。次年动工,历时六年,动用军事工匠和工匠三万余人。主要建筑有陵门、分恩门、分恩堂、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除了明楼和保定,其他建筑屡遭破坏。原区有七个厅堂,清兵入关后被毁。乾隆五十年(1785)翻修,改为五间。民国初年,又被烧毁,只剩下一片废墟。明楼歇息山顶,黄琉璃瓦重檐,檐上镌刻“定陵”二字。墙角和台阶都是用巨石砌成,椽子和水桶也是用石雕制成,并饰以彩画,坚固美观。明楼石碑上刻有“大明”二字,碑身刻有“神帝之墓”。两侧宝城为圆形城墙,长约750米,砖砌。垛口仿永陵用斑驳的石头砌成,清代已毁。陵墓内外有祭祀亭、神库、神厨、朝堂、神厩、神宫监。地宫位于明建筑的后部,是陵墓的主要部分。发掘于1956年5月进行,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揭开了地宫之谜,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地宫:定陵地宫是明十三陵(高达1997)中唯一发掘的地宫。在定陵明楼的后面,距离墓顶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全为拱形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厅堂组成。前中厅为长方形走廊,后厅跨顶。前、中、后殿之间有石券门,其檐、椽、脊、吻兽均为汉白玉雕成,檐下有空白石表。检票口下是两扇汉白玉门,高3.3米,宽1.8米,重约4吨。门都是青铜制成的长方形横梁(称为管扇),宽84厘米,厚30厘米,重约10吨。石门制作工整细致,设计科学合理。门内有顶门“天然石”,高1.6米,两端雕刻莲花花瓣。前中殿长58米,宽6米,高7.2米,全部用“砖”(大方砖)铺成。中殿是展示祭祀器皿的大厅,有皇帝和皇后的三个汉白玉宝座和五个青花云龙瓷罐和用于点燃长明灯的黄釉。左右附属厅为石拱券无梁建筑,长26米,宽6米,高7.1米。有一个汉白玉制成的棺床,用“砖”铺成,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洞,洞内填满黄土,称为“黄金井”。后殿是地宫中最大的厅堂,长30.1 m,宽9.1 m,高9.5 m,地面为打磨斑驳的石头(石头+人),棺床中央摆放着朱翊钧、小椴、萧敬三人的棺椁。三棺周围有玉料、梅瓶、葬具。

新华网北京7月4日电(记者李景华孙小圣)明朝皇帝的目光并没有越过长城,但当他们被埋葬在京郊天寿山南麓数百年后,这些早已远去的影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正在巴黎举行的第2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已经做出决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建工程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脚下,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座帝王陵墓的总称。从1409修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修建思陵,先后修建了长陵(成祖)、咸陵(仁宗)、竟陵(玄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永宗),历时200余年。陵墓中埋葬着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妃子和数十位嫔妃。

在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指导下,从选址到规划设计,十三陵十分注重陵墓建筑与自然山水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天地”的完美境界,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出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和独立的皇家墓地群落。明十三陵的特点是它们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墓群的完整性。虽然每个皇帝的陵墓都有自己的大殿、明楼和宝城,但在陵墓区内,长陵的神道却成了贯穿所有陵墓的“总神道”。* * *所使用的石牌坊、石雕群,再加上各个陵区墓葬的有序排列,使得陵区内的建筑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十三陵的自然环境以青山、敞堂、流水为特征,所有的陵墓都依山傍水。与建在平原上的陵墓相比,这个陵墓遗址的自然景观更加赏心悦目,更能表现出帝王陵墓的庄严和宏伟。

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说:“明十三陵具有很高的建筑价值,长陵的南木寺是我国唯一一座有精美石雕的,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史。”

为了保存十三陵独特的景观,近年来,北京市花费6543.8+0.7亿元对陵墓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和修缮。据十三陵特区办公室副主任聂友义介绍,预计在二00八年前,将耗资四亿元完成七座破墓的修复工作。

此次申遗成功主要在于对十三陵的良好保存。墓葬中,1956只发掘了定陵,其他墓葬保存完好。墓前神道、主神道石牌坊、大红门、沈工圣德碑亭、石像、龙凤门等主要建筑都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明代在陵宫内外和神道两侧种植了大量松柏,至今仍枝繁叶茂。陵区内的妃嫔墓和太监墓虽在清末相继被开垦为农田,但其地下墓葬仍保存完好,地面上的陵楼内还有遗迹和部分石刻。

2002年8月,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李祥海考察十三陵时,认为十三陵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对世界某一文化领域的建筑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为一个消失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作为一种建筑群,它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十三陵的布局和管理在满足礼制功能的同时,与山水等自然环境因素紧密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它还对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东陵和清西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完)(来源:新华网)

我为你整理了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