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的作者

简介

小甘(1910.1.27-1999 . 2 . 11),原名小冰甘。别名肖若平,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我祖籍在黑龙江省兴安岭地区,出生在北京。1926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参加* * * *团委,担任崇德中学学生会主席,校刊主编。1930考入辅仁大学英语系学习。1931年任《简明英语周刊》中国文学版主编,翻译介绍中国文学作品。之后转到燕京大学新闻系,1935毕业。从大公报开始?《文艺》主编,兼旅游记者。1939年受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邀请赴伦敦任教,同时也是《大公报》驻英国记者。1942,进入英国剑桥大学英语文学系读研究生,研究英语心理小说。不久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整个英国。1944年,他放弃剑桥学位,毅然走上《大公报》驻英记者、战地记者的岗位。他成为当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采访了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撰写了大量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通讯和特写,如《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1945赴旧金山报道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1946回国继续在《大公报》工作,并兼任复旦大学英语系和新闻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中国》(英文版)副总编辑、《翻译》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人民日报》文学版顾问、《文艺报》副总编辑,参与筹备65438-0954年第一次全国文学代表大会。196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1979起,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馆馆长、政协常委、NLD中央常委。

萧乾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和作家,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和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撰写回忆录、随笔、特写、随笔、译文三百多万字。他的主要翻译作品包括《绿篱下的收藏》、《梦之谷》、《生活的味道》、《褪色的专辑》、《莎士比亚戏剧集》、《尤利西斯》等。小甘(1-10)作品集10年6月出版,998收录了他的主要译作!

一生

1929年入燕京中文特长生,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65438年至0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近距离-旅行通讯”课程,采访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争罪行审判等。1986被挪威王国政府授予国家勋章。他已经出版了43部翻译作品。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绿篱下》、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生活访谈》、翻译版《好兵帅(杰)》、《八十自省》、《没有地图的旅人回忆录》等。并于6月毕业1935。1939年去英国讲学,开始在欧美生活七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大公报》的记者,奔波于西欧反法西斯战场。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回到伦敦,经加拿大东海岸转机到旧金山,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那些年,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曲》、《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南德的深秋》和《美国之行》等优秀作品。他的《美国之行》是他在20世纪40年代了解美国的真实记录。

提起萧乾,现在的年轻人马上会想到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事实上,他也是一名传奇的二战记者。1910年,小甘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贫民窟。他是蒙古人。小甘少年时的生活很清贫。他不仅没有玩具,没有书读,甚至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13岁成为孤儿。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小甘一边读书,一边在学校开的工厂打工。他在地毯房当学徒,在羊奶厂打零工,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学习,直到高中毕业。1928年18岁的小甘在中国南方的一所中学当老师。一年后,他带着教书的积蓄作为学费回到北京,考入当时最著名的大学燕京大学,不久又转学到辅仁大学。他先学英国文学,后改学新闻。埃德加·斯诺,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是他的老师。

1935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萧乾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先后在天津、上海、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是小甘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今年夏天,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写信邀请他担任学院中文系讲师。当时欧洲笼罩在二战的阴影下。我们去还是不去?经过再三考虑,萧乾去了英国,待了七年,直到战争结束。在英国,他先是当老师,后来去剑桥大学读硕士。1943年,他放弃学习,拿到了陆军记者证,正式成为《大公报》驻外记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他数次随德国潜艇横渡英吉利海峡,到达美法占领区的战场,还随美国第七集团军挺进莱茵河,进入新解放的柏林。从苏美英三国领导人的波茨坦会议,到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再到联合国成立大会,这些重大历史场景他都有报道。每当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历史,老人总是感到非常自豪。是他让中国了解了世界上的大事。

1995,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纪念卡”。

众所周知,萧乾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因小说《梦之谷》而成名,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树篱下》、《栗子》、《夕阳》。他很珍惜自己早年写的小说,认为这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是写小说开启了他的创作生涯。1949新中国成立后,萧乾回到祖国,先后从事报纸编辑和文史研究,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除了捷克作家哈塞克的《好兵施维克》和英国作家菲尔丁的《汤姆·琼斯》等,他还翻译了销量近百万册的《莎士比亚故事集》。他还因翻译了易的《PEERGYNT》而获得挪威国家奖章。最神奇的是,在他80多岁的时候,还和妻子温洁若合作翻译了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引起了文学界和世界的关注。晚年,萧乾勤奋工作,写了大量散文、笔记、随笔、回忆录等作品。同时,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文化战士,他还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作家聚会。评论家一致认为,萧乾的作品真诚坦率,深刻警醒,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萧乾是一个一生都在用“心”写作的人。而他自己也认为,他的人生原则之一就是讲真话。萧乾的一生历经沧桑。九十大寿前夕,出版了10卷的《萧乾作品集》,320万字,包括小说、杂文、特写、随笔、回忆录、文学评论、书信等,让读者可以欣赏到他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部分作品。1979年8月,年届七旬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创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的邀请,踏上了赴美之旅,并受邀在多所大学演讲,参与文化小组讨论。1980年初,小甘回到大陆,写了一篇关于此行的系列散文《美国点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有10篇。为《孝感文集》第二卷。

作品《枣核》编入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翻到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

作品《呐喊》收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选自《北京城杂记》。

他的作品《老北京的胡同》被编入上一版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四课。

个人记录

1910 65438+10月27日出生于北京,蒙古族。为了遗腹子。11失去了母亲。少年家境贫寒,一个美国表哥给他英语启蒙。

1928年冬天,受同学邀请去汕头一中教普通话。第二年春天,我爱上了一个小学的女老师,初恋以悲剧告终。他著名的中篇小说《梦之谷》就是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暑假,我进入了燕京大学的特别汉语班。

1930,通过采访认识了沈从文。

1933年,他被调到燕京大学新闻系,受到斯诺的赏识。在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蚕》。年底和巴金见面。

1938年,中篇小说《梦之谷》出版。

1939年9月,他去了欧洲,开始了七年的海外生涯。在当老师的同时,他还担任英国《大公报》的记者。

1943年,他为了去欧洲大陆采访战况,放弃了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的硕士学位。

1944年秋,他获得了陆军记者证,成为中国“西欧战场上唯一的记者”。

1945年3月,他去旧金山报道联合国成立大会。7月,我采访了波茨坦会议。5438年6月+10月,我去纽伦堡采访纳粹审判。

3月回国1946。

1947年出版了特写集《生活访谈录》。

1954年5月,她嫁给了他的第四任妻子温洁若。

1956出版了《莎士比亚故事集》《一个好兵一个美男子》《伟人乔纳森·王尔德传》等译本。

1957,错划为“右派”。

1962年,译本《理科讽刺杂文选》出版。

1964,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1966,所有书籍、研究资料、手稿丢失。

1978年开始翻译易卜生的诗剧《皮埃尔·根特》。

1979平反,确认“右派”被错划。4月,编辑萧乾散文集,撰写长篇文学回忆录《没有地图的旅人》作序。5月份开始编辑杨刚文集。杨刚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位传奇女性。

1980年,又一本文学回忆录《褪色的相册》出版。

1982年发表散文《挚友、益友、惧友巴金》和另一部长篇文学回忆录《在山河前》。

1987年5月,《北京城杂记》出版。

1989,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1990年8月,他和文洁若开始翻译《尤利西斯》,历时四年。

1999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