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大纲

我已经考完试了,

(一)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前夕:

中国——(1)社会: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岌岌可危。

(2)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土地高度集中政治腐败,军事装备懈怠,财政赤字高,阶级矛盾加剧。

欧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法等国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以抢占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性-根本原因)

2.英国鸦片走私与中国禁烟运动:

背景:中国在合法的中英贸易中处于超级地位(贸易顺差)。(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了扭转赤字,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带走白银。

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整顿海防,抓烟贩,广州收鸦片。

虎门销毁鸦片(6月1839):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强决心。

3.英国发动了侵华鸦片战争;

后:A罢黜林则徐,B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表现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清政府未能组织抵抗;D(英军威胁进攻南京D(1842)八月,清政府让步媾和,战争结束。

本质:落后的封建制度(中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英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4.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1)把香港岛割给英国。

(2)赔款:21万银元。

(3)开放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4)税收应与英国达成协议。

(5)附件: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单方面最惠国待遇”。

5.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战前:政治独立,清政府拥有完全主权;经济上自给自足。

战后:政治上,领土、疆域、司法、关税、贸易主权严重受损;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瓦解。

社会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主要是)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从原来的反对国内封建统治,到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国内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社会性质: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的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宰相衙门的建立——清朝中央机关半殖民地化的象征)

6.一种新思潮的萌发:寻求强国和抵抗侵略的方法。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根据《四大洲志》编撰《海国图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当时他介绍了西方历史地理方面信息量最大的专著。

洪仁玕资政新篇章

性质:改革内政、建设资本主义特色国家的新方案。

评价:不是农民革命初中的产物,没有反映当时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7.第二次鸦片战争:

(1)借口:英国-亚罗事件;法国——“马神父事件”;

根源:鸦片战争后,英法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以“修约”为契机,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目的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同,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侵略权益。《火烧圆明园》;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广州总督白圭。

(2)天津条约:(英、法、美、俄)A外交部长驻北京B开放南京等10通商口岸。c(赔款)军费200万两,英商损失200万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港口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大陆旅游、经商和传教。北京条约:(中、英、法)A天津为商埠B(割地)九龙给英C(赔款)英各增至800万两白银D(华工获准出国)。

(3)俄国(近代史上占领土地最多的国家)在中国北方占领了大片领土:654.38+0.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国北方土地。

时间不平等条约名称占领地范围占领地面积

1858中俄《爱辉条约》在中国东北之外的兴安岭南麓,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

1860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包括库页岛。

1860 1864中俄《北京条约》中俄《西北边界侦察》位于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

2高一历史考试复习大纲

65438+80年代的《中俄修订条约》及随后的5个划界议定书,在中国西北地区有7万多平方公里。

(4)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2)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

根源:双重压迫下的阶级矛盾激化。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津:

(1)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定名为“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之为“太平军”。

(2)永安建制:1851年秋,政权初步建立。

(3)以天京为首都:1853年春,占领南京,改称天京为首都,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抗的政权。

2.“天朝天目制”

主要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实行神圣仓库制度和绝对平均产品分配制度。

评价:“天朝天目制”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但是,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是一种幻想,无法实施,也没有稳定的环境来实施,所以一直没有实施。

3.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北伐(推翻清朝)、李;失败。(深入清朝统治中心,打乱敌人围攻天京的计划,为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条件)

(2)西征(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赖韩影胜利了。(石达开大败湘军)

(3)讨伐(切断清政府财源,充实经济实力)秦日刚(破江北大营,与石达开灭江南大营)。

(4)太平天国达到军事全盛时期:标志——摧毁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

标志:天京的陷落。

主观根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重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受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优点:

(1)加速了清朝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还承担着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对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迅速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殖民中国的企图。

(三)同中国历次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和组织上是比较好的。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太平天国领导人也主张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后来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计划。

(5)19世纪中叶,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与波斯、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人民的反殖民斗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

(三)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出现:

1.西化和顽固派:

洋务派:(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张之洞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的是为了强国,抵御侵略。

顽固派:日本人仁慈,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

相似点:维护清朝的统治。

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65438+60年代至90年代)

口号:“向外国人学习,增强自己”(前期);“向洋人学习以获取财富”(后来,协助军事工业)

内容:策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水军);办学校,送留学生。

“自强”——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左:福州船政局;满族贵族:天津机器制造局

“求财”——兴办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中海招商局、天津、开平煤矿;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湖北织造布局。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自强致富。洋务运动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兴办了新式学校,派遣了留学生,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起到了抵制外国经济势力扩张的作用。开启了中国走向富强的第一步。

3高一历史考试复习大纲

但在甲午战争中,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证明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西方列强阻碍他们希望中国富强。

(二)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3)缺乏中央领导。

(4)不换系统,只学技术——失败的根本原因。

5.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时间:65438+六七十年代。

社会条件: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分解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在外国企业的刺激下,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现代企业。c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诱导。

6.中国无产阶级的出现:

时间:65438+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外一些企业生产。

特点:A是最革命的,因为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内封建势力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b .破产过来的农民大多容易结盟。c集中程度高,易于宣传和组织。

④中日甲午战争:

是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侵华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1.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

背景:中日出兵镇压东学党起义。风平浪静之后,日本并没有撤军,而是大量派兵。

爆发标志:朝鲜丰岛海战。

2.之后:

1894.7— (1)平壤之战:清军不接不防,贻误战机,失败,回民将军左战死。

-1894.9 (2)黄海之战:丁、邓世昌、(日取得黄海统治权)。

1894.10— (3)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日军在旅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1895.4 (4)威海战役:日军占领阿哈瓦,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自杀。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内容:

(1)承认朝鲜“独立”(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东北扩张)

(2)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给了日本(将台湾省与祖国隔绝10年,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3)两亿两白银(清政府加紧搜刮民脂民膏,举借大量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

(4)通商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5)开辟新的内河航道(使侵略军深入大陆)

(6)允许日本在大陆设厂,免国内税(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影响:《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⑤1898年的改革运动:

1.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初步发展:

时间:19年底,甲午战争后。

背景:a .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b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私人工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2.康有为、梁启超的改革思想及其传播

(1)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理论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扬变法维新的道理。

(2)名著:《新学伪经考》、《孔子制度改革考》(康有为)、《改革概论》(梁启超)。

(3)爆发: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发展成为爱国救国的政治运动。

3.改革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

内容:

(1)要不要改革?

(2)你希望新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吗?

(3)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历史地位:这场改革与保守主义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的第一次交锋。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4.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策议程:康有为的“以一封信统筹全局”。

5.百日改革:

时间:1898.6

内容:光绪皇帝颁布《定国圣旨》,决定改革。

政治上主张官民写话,医护人员合并机构,裁员。

经济上:保护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奖励发明,拟定国家预算,设立邮局。

文教:设太学,设中小学,学西学,废学者八股,派留学生。

军事方面:细化陆军,增加海军。

意义:A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有利于西方技术的传播。c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权力。对旧制度进行了许多改革。

6.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4高一历史考试复习大纲

(1)1898年政变:1898 10,迫使光绪皇帝退位。1898.9.2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在新政中,除史静大学堂外,所有的都被废除了。

(2)历史地位: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顺应历史潮流,具有爱国进步的利益。这是一场爱国救国的政治运动,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它在社会上起到了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3)失败原因:我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皇帝身上。

(4)历史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的改革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相似之处在于:兴起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

(6)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具体(直接)原因:教会压迫。

Logo:赵三多冠县起义

口号:“助清灭洋”是爱国的,但是:“助清”意味着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朝封建统治的警惕。“灭洋”虽能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帝斗争,但具有普遍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尖锐矛盾。

2.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时间:1900夏季

八个国家: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和奥地利。

3.《辛丑条约》(11八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的签订及其影响: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内容:

(1)(赔款)本息合计9.8亿两;

(2)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出兵北京最高关;

(3)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外国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四)惩罚义和团运动,在反帝组织成立后,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5)丞相衙门改为外务省,等级在六部之上。

危害: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7)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

1.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时间:65438+8月0905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党。

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纲领:“民族”——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国(反对满族贵族统治(帝国主义));“民权”——中华民国的建立(核心理念);“民生”——平均地权。简称三民主义。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的争论:

(1)是否以暴力推翻清政府(根本区别);

(2)是否实行民主政治;

(3)是否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

意义:民主革命的思想通过论战得到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的高潮。

3.革命武装起义:

(1)黄花岗起义:1911四月,由孙中山、黄兴领导,规模最大,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2)平六一起义:1906 12月,在同盟会的影响下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4.武昌起义与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时间:1911.10.10

社会原因:经济基础——20世纪初,武汉的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群众基础——武汉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压迫使人民的反抗不断高涨。

组织基础——革命者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准备充分。

湖北军政府的性质:革命政府。

5.南京临时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

(1)1912 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1912为中华民国元年。

高一历史考试复习大纲

主阵地:新青年

口号: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暴政、愚昧和迷信。

主要内容(“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1)崇尚民主→反对专制

(2)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3)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表现:十月革命后,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代表:在中国的土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

文章:1918年,李大钊发表《平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比较观》。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发扬,促进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为救国、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五四运动的背景、爆发和进程;

背景:

(1)中国的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源)

(二)日美乘机加紧侵略中国;

(3)俄国“十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

(4)北洋军阀政府背叛国家利益,对内专制;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迅速壮大;

(6)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两个阶段的特点:

时代体育中心主力的影响

第一阶段1965438+2009年5月4日,北京同学和全国同学纷纷响应。

第二阶段,6月初,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直接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免去曹儒林、和陆的职务;中国驻巴黎代表没有签署和平条约。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各阶级在运动中的地位: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要作用。先进知识分子引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发挥了带头作用。

丰功伟绩:“启发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为革命力量的团结做准备”。

世界地位: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影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5.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传播的?五四运动后。

6.中国的诞生* * *:

(1)中国早期组织的建立* * *;

1920年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以陈独秀为书记,全国各地建立了* * *的早期组织。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时间1921.7.23

地点:上海法租界,游船上的最后一天。

内容:

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意义:宣告中国的成立。

(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海)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推翻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工人运动的高潮:韩晶铁路工人罢工将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高潮。

(5)二七惨案及其教训:

2月7日,韩晶铁路工人罢工并被屠杀。

教训:①必须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2)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③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必须团结起来。

(10)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1.中国* * *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政策。

2.孙中山的转变:

转变的具体原因:二次运动保法失败。

功能:使国共合作成为可能。

3.中国共产党“三大”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923);

(1)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 * *成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 *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非缔约方合作)

(三)帮助国民党改组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

功绩:解决了民主革命的动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