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的起源和历史

中国象棋是两个人玩的棋类游戏,与国际象棋和围棋并列为世界三大棋类游戏之一。它的起源和历史如下:

起源:关于象棋的起源,在中国古代,有五种传说:

起源于神农时期。如袁念昌《历代佛传》说:“神农以日星宿为象,唐牛、僧、童以车马、士卒代之。”

起源于黄帝时期。如北宋黄步的《广湘戏序》说:“如兵戏,黄帝之战驱兽以天为阵,兽亦为英雄,助兵名为象。”

起源于吴州国王征服时期。谢明在杭《王杂义》中说:“像戏,说是吴州伐周时所作,即非如此,亦是战国兵家之流,以车盖战,犹重要。”

起源于战国时期。《潜习之书》说:“周说初踏燕军,下象棋,亦是战国之事。盖战国用兵,故人以战争之象为棋势。”

起源于北周武帝时期。《太平御览》说:“周武帝作象戏。”明罗绮《事物的起源》说:“周武帝下棋。”

历史:

魏晋南北朝:《周树本纪》记载北周武帝创作的湘剧和湘经:“天启四年,丑五月,御湘经说,聚百人议论之。”此时大象被戏称为北周象戏,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象棋的雏形。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痛斥北周武帝玩象戏,认为“象经满乱法”。皇帝不喜欢。久而久之,象戏逐渐在上流社会声名狼藉。到了初唐,已经发展到很少有人知道其规则的地步。

唐朝:骁勇善战的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热衷于实物戏,这使象戏在唐朝有了新的发展。到了晚唐,北周的象戏演变成了宝应棋,棋子和棋盘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棋子是立体的,棋盘变成了8×8的64格。

宋代:象棋在宋代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逐渐形成了“三十二枚,横十竖九,楚河汉界”的形状。随着宋代文化娱乐活动的蓬勃发展,象棋不仅在中上层社会流行,在普通百姓中也开始流行,掀起了一股象棋热潮。

明朝中期:象棋再次发展,横跨明清两代,其盛况持续了约300年。明朝最著名的棋手是李开鲜,他远超当时的国手。

清代:代表清代排列游戏艺术水平较高的棋类游戏有“七星党”、“蚯蚓下龙”、“野马奔田”、“独步千里”,因其排列精巧、种类繁多,被称为“四大名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