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历史是怎样的?

北魏京华,辽金都城,明清重镇,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

被称为“塞外名城”的大同,位于山西省最北部,长城内外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三面环山,桑干河支流皇家河纵贯南北。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停留在煤都的富庶、云冈的壮丽、华严寺的宏伟。其实早在1982年,大同就和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的城市。那么,大同这座城市到底承载了怎样的历史文化,才能获得这份荣誉呢?

首先,大同历史悠久。准确地说,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它一次建都,两次任都。

第二项是文化。一句话注意到山(雁门关)隔,我们太原和晋南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另一句注意到,山的北面是桑干河流域的文化,如果勉强能说出来,那这两种文化就很不一样了。这两种文化有什么不同?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山南是中原的农业经济文化,山北是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所以这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就出来了。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正因为少数民族文化给大同的文化带来了特色,所以它不高,但有特色,特色才有价值!

第三是首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80%以上都建有都城,如安、洛阳、京、宁,都是几个朝代的都城,时间也很古老,尤其是安、洛阳,都是古都。所以大同作为都城,只是北魏时期的都城,是南北朝分裂的时期,但准确的说是北方的都城。在这978年里,这座都城有过辉煌时期。这种辉煌的局面至今没有很好的记载。通过近几年的研究,还是比较可观的。都城,它的遗址,它的历史,它的文化,使大同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当之无愧的。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历史上是中原汉族与塞外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千百年来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在这里,赵武灵王抛弃了汉人厚重的战车长袍,推广了胡服的轻骑轻射,成就了一代霸业。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被困在平城邓白山七天七夜。后来,他用陈平的诡计贿赂了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突围。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得西汉政府改变了对匈奴的策略,与匈奴订立了和亲契约,于是就有了后来被传为佳话的昭君。

一座历史名城,总是和一些古今引以为豪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公元398年,来自草原深处的鲜卑族领袖拓跋圭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北魏的都城平城,就是今天大同的东北。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都城已近百年。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书写了大同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至今,大同仍有北魏神韵的遗迹,即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16公里的五洲山麓。它是依山而掘,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穴53个,石雕5万多件。其中,第16至第20窟,被世人称为“谭瑶第5窟”,是北魏著名僧人昙曜在文成帝授意下发掘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令人惊讶的是,谭瑶五窟中的五尊巨佛竟是北魏几位皇帝的真实写照,连脸上和脚上的痣都是一致的。《舒威》记载“那一年,司被任命为石像,使它像一个皇帝。一旦确立,脸上有黑石头,身上有黑点。”这种天衣无缝的合作当然不是巧合,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北魏之所以推崇佛教和大兴石窟,是基于佛教对皇权“经济利益”的考虑。拓跋圭借法国僧之口喊出了“当今皇帝是如来”的强烈历史声音。崇佛崇帝的要求迎来了北魏云冈巨大的开洞造像工程,谭瑶洞应运而生,从而实现了北魏政教合一。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气度空前。抬头望去,金塔满玉,仙山竹丝,笛子终日奏...这就是北魏文化中特有的豪华华丽的造型,圆润流畅的线条,丰满柔和的构图,活泼欢乐的氛围。从中可以领略北魏的恢弘,感受鲜卑人所理解的佛教文化。

通过今天的分析,云冈石窟的每一尊雕像和每一个洞穴都照顾到了两个方面。一方面照顾到了真正的帝王,另一方面又非常充分、巧妙的表达了佛教的内涵。在这方面,我看到了《华严经》中的佛教空间观,《华莲经》中的秒时观,以及《阿弥陀佛》中人们向往的西天。以及弥勒在世时想象的未来太平盛世的理念,都在云冈石窟中有所体现,而这发生在1600年前的今天北魏。也就是说,在北魏的哪个时期,佛教是以鲜卑人的观念深入理解的。

1995年,考古学家在大同市东南方发现了北魏唐明遗址。这个惊人的发现让人们兴奋不已。唐明是古代帝王举行求偶、祭祀、庆典等仪式的地方,是礼文化的载体。北魏的唐明很大,是北京天坛的三倍。它融合了汉代和魏晋时期儒家思想的结晶,并有所创新。唐明文化是北魏文化成熟的一个主要标志,它使人们对北魏的文化建设充满敬意。而且唐明的发现成为坐标点,从中可以准确判断出现存的大城市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

和平之城大同的内城呢?从北魏到今天,将近1600年过去了。无处可动,整个地方都在这里。这与我们从中国之前的首都社会得出的八大古都是不同的。比如典型的像安、洛阳、汉长安、唐长安不在一个地方,秦长安不在一个地方,洛阳、汉洛阳、唐洛阳不在一个地方。辽金时期,该地定为上京或中京,元代正式入驻。它的首都叫做大都。它是元明清的都城,也就是七八百年的历史,三易其主。现在北京的调查已经很清楚了。元大都遗址在哪里,辽金都城在哪里?到了明朝才确定现在的地方。

五代时,晋末的石敬瑭为了成为“子帝”,将“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大同就这样被划归辽国地区,从而一扫唐朝的颓废,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200多年来,大同成为辽金都城,契丹人和女真人最爱的“西京”。似乎历代文人只爱腐朽、腐败、和平的小赵宋,而忽略了强大、繁荣的辽金政权。事实上,与南宋并存的辽金王朝,不仅强化了马庄,也继承和创造了高亢奔放的北方文化。这种独特的多民族文化起源于当时的首都北京,但由于北京后来被确立为首都,早已难觅其踪迹,但在大同却得到了完整的保存。位于大同市的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寺等遗迹生动地体现了辽金文化的特色。尤其是华严寺薄伽丘藏殿辽代造像“狞笑菩萨”,造型非常独特。菩萨口中满口香牙,尽显佛的魅力。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院的宋塑侍女相比,她明显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雕塑。宋人受“礼”制束缚太深,内心的表露多于暴露;契丹人英姿飒爽,自由奔放,牙齿香,是美的另一种表现。

明代大同改变了都城的文化面貌,以军事姿态翻开了新的一页。当时朱元璋率领明军征服元朝,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军残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气大伤,但仍固守中原,对明朝北疆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明朝非常重视北方边境的防御,在北方设置了九个防御城镇,称为九边。其中,大同镇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当时全国有十二分之一的军队驻扎在此,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在此亲征,有“大同书生马甲天下第一”的美誉

65438-0952年,中央文化部主持全国古建筑调查研究。在调查报告中,以罗先生为主体的雁北古建筑调查队评价说:“大同保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可以说是中国保存历史遗迹和文物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正是这些文物告诉了我们两千多年来大同的风风雨雨。一座历史名城,凝聚着历史上一个或几个朝代的精华和魅力。所以中国有句话:秦汉隋唐见安,宋、齐、梁、陈见南京,钱、岳、赵、宋见杭,燕、元、明、清见京...那么,北魏辽金看到大同也就顺理成章了。

大同,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有“凤凰”之称。它是北魏拓跋家的第一个都城,也是辽金的都城。它将魏晋的神韵融为一山,将辽金的浪漫风情融为一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同古城的整体布局就像一只单翼的凤凰。南关是凤头,主城是凤身,北关象征凤尾,东莞是左翼,西关除外。传说有勇士一剑射断了凤凰的右翼,所以这个蔡凤走不远。

北魏作为首都的近百年历史,辽金作为首都的两百多年历史,让大同这座塞外名城有着非同一般的皇家气度。这种气度不仅体现在云冈石窟的雄伟和华严寺、善化寺的宏伟精致,更渗透在古城的血脉里。从北到南贯穿大通的河流叫“雨荷”,有京师的味道,应该从北魏就有了。

大同被称为“龙墙之城”,至今有九座龙墙之多。其中以大同九龙壁最为著名。龙壁是古代的一种特殊建筑,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在宫殿、宫殿、寺庙前。既可以作为庭院建筑的屏障,又可以衬托出建筑的庄重与辉煌。大同的九龙壁是中国最大的,比故宫和北海公园前面的两个还要大。这座九龙壁,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明初明王朱贵福的照壁。由黄、绿、蓝、紫、黑、白等五彩琉璃构件构成,瑰丽夺目,为大同古城锦上添花。

如今,大同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近百万市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人们的生活似乎与其他城市没有什么不同。很难说他们在什么文化中表现。但是,它毕竟承载了2000多年的文明史,叠加了几十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历史上鲜卑人来自突厥,契丹人来自女真。蒙古人、鞑靼人、沙陀人、瓦拉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战斗,你来我往,一派多民族聚散的景象,大同独特的城市文化由此而来。

大同文化到底是胡化汉文化,胡化胡文化,还是胡汉混杂文化,我想了很久,发现我们有一个大同的特点。我们居民谈不上五代,就是五代住在大同,不像南方人,有祠堂,有家谱。当人们追溯时,我们的祖先来自明朝、宋朝和唐朝。人是能够放下族谱的,大同不是。原因是什么?在古代,北方的民族出入此地相当频繁。所以每个族群都来了,都想离开自己的文化。当然,这个地方也有本地的汉人,但是这个地方汉人的比例是多少呢?应该说是50%以下,不是绝对多数。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地方绝对是胡华的一个地方。中国文化的力量是比较强大的。胡人来到大同后,想学习中国文化,也从汉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时,胡被汉化了。比如定都大同以来的90多年间,治国方针及其中心内容多为汉人所采纳。所以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大同的这种文化应该特别值得注意。

这种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和民俗,不仅体现在著名的文物古迹上,在大同的传统民居中也能找到。这些破旧的四合院,传承着大同最鲜活的生命力和魅力。古民居和古街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建国初期,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先生就曾说过:北京的价值不在于宫殿、宫观,而在于所有建筑的空间秩序,我们要保护的不仅仅是文物。大同当然也一样。漫步这些街道,你可能会扬起北魏的尘土,也可能会踩在辽金西京的瓦砾上,感受一千六百年古都的韵味。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大同的街道格局很有特色,因为它延续了隋唐时期的李芳制度。这个图案怎么说?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住宅区,就是住宅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那么,每个“里”也是一个棋盘,又分多少个住宅单元呢?然后,这条街就是把这些单元连接起来,然后形成一个大的居住区。然后,中国的李芳制度在北宋以后开始改变,就是把商业发展到街道,从北宋开始。它打破了隋唐时期李芳体系的结构,所以它(大同)真正保留了这种结构。现在它的街道格局还是老样子,只是有些建筑变成了现代建筑,但大体格局没变。那时,每条街道和街道之间的交叉路口都有拱门。大同最有名的是四牌楼,这四个。

目前最糟糕的是街道的车道系统格局。现在能看到的是东南角的一小块。这种东西是不可再生的,希望尽快拿出方案。如何保存这一块(传统块)?北京现在不是定为50多处重点保护文物吗?我们不妨在大同学学北京。我们决定一块,保护在东南角。这是我的希望。

民俗、民风是最直观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气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造就了大同独特的民俗风情。

如果说大同的民俗,可以总结为三点。首先是这个地方是尚武的,大同人,尤其是县城的人,一直保持着习武的习惯,直到解放前夕。你就像吴家窑,很多地方大家好像都习惯了拳头跳舞,这和战乱频繁,参军人数多有关。另外大同人唱功好,几乎每个县都有(小戏)。朔州有十几个秧歌,有幽冥的道教情怀,有阳高的二人台,有浑源的扇鼓,还有我们的北路梆子,还有朔州的西罗,浑源的扇鼓。我们发现她为什么留下这么多?这是因为当时很多少数民族在这里交流融合。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民族都从祖先那里带来了音乐的载体,现在就是那些小剧种。还有一点就是大同人爱美。以前人家家里特别干净,大同人特别注重衣着,衣服比较好看。

在大同,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大多五官精致,尤其是大同姑娘,几乎都是美女。其实自古以来大同美女多。《大同府志》记载有一句民间谚语:“傅玄之教田,禹州之墙,大同之妻,三绝”。

这与大同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融合是分不开的,包括匈奴人、鲜卑人和鲜卑人。现在它似乎已经从地球上蒸发了。这个国家去了哪里?其实鲜卑是什么时候从北魏改汉姓的?这些人已经融入了当地。鲜卑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鼻子高,眼睛大。这些人和汉族人结婚结合,后代会更漂亮。这恐怕就是大同人有漂亮兄弟和美女的根本原因吧。

大同手工艺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其中,青铜加工技术闻名中外。直到现在,在大同,手工制作的青铜作坊仍然在传承着古老的工艺。大同的青铜加工始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大同志稿》记载:“大同虽非铜区,但铜制品颇有名气,质优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在手工业中,铜工是最独特的。”民间有“五台山拜佛,大同市买铜”的说法,可见大同青铜器的名声远播。龙凤铜火锅与其说是炊具,不如说是工艺品。1973期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时,周恩来总理赠送给他一口刻有“九龙飞月”图案的铜火锅,使大同铜火锅名扬天下。

大同素有“煤海”之称,采煤历史悠久。北魏的李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当地居民开采煤炭用于烹饪和取暖。唐宋时期,大同煤矿得到发展,成为商品和流通市场。明代诗人于谦曾写过一首关于煤的诗:掘乱得黑金,蓄阳而有深意。火把火焕发青春,红炉彻夜闪耀...由于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矿工人数众多,至日过去有每年冬天庆祝矿工节的民俗。当天,在街道和商店前,要用煤块围成一个圆形的“火”。晚上,城里大大小小的火堆都被点燃了,一片欢腾的热闹气氛。如今,大同市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大同矿务局是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每天通过铁路和公路源源不断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输送优质煤炭。

展现两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同,融合了几十个古老民族的文化,资源丰富,传承着古老的民俗。今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依然散发着永恒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