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刺绣?

这是一种用针和线将人们的设计和生产添加到任何现有织物中的艺术。

刺绣介绍:

刺绣,又称丝绸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品之一。根据四千年前《尚书》记载的章服制度,规定“衣以画绣”;《诗经》中也有对便衣朱绣的描写。到了宋代,崇尚刺绣服饰的风尚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这也促进了我国丝绸刺绣技术的发展。明代的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并称为“四大名绣”。苏绣和缫丝是最著名的。

刺绣分类:

按产地可分为沈绣(上海)、苏绣(江苏)、粤绣(广东)、湘绣(湖南)。

根据加工方法,刺绣可分为“机绣”和“手绣”

刺绣的详细介绍:

刺绣起源于人们装饰自己的需要。历史上讲,黄帝时代就有彩绘图案的记载。也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懂得用颜色美化自己。开始时,颜色涂在身上,称为“显身”;进一步刺在身上,叫“纹身”;后来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衣服上的刺绣。据《尚书》记载,虞舜的衣服花色繁多,外衣上有中国的日、月、星、山、龙、虫六种图案,下衣上有宗彝、藻、火、粉米十二种图案,称为十章。

周代《礼记·祭义》中说“古之帝王将相皆有府养蚕。蚕熟时献缫丝,染红、绿、玄、黄,意为“文章为甲”,即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在礼服上绣出各种图案。《辞海》将“福”字解释为在古代服饰上绣半黑半白的图案;“傩”字被解释为在古代服饰上绣半青半黑的图案。至于“文”字,古汉语中称之为蓝、红线绣的“文”,红白线绣的“张”。其实“条”字在古代就是“沈绣”的意思,后来作为比喻被转义了。

“文”的另一个意思是指绘画,与“文”相同。《礼记·月令》说“文绣有恒常”,根据注释,“文指绘画,古代祭祀的礼服、上衣都是画的,下装是绣的”。总之,刺绣起源很早,古已有之。商朝有专门的纺织和缝纫工业。丝织品受到皇室的重视,商皇室设置了文官女蚕,主管养蚕。最早的刺绣形式是锁绣,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是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绣罗”。这是一件罗楼锁绣作品,保存完好。后来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又多了刺绣品,如绣丝袍、黄绣袍、红绫绣袍等。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一件丝绸刺绣,所用绣花线极细,史无前例。汉代王彝的地方织锦中,没有手不吉利的女子。好像睁着眼睛看也不为过。汉代的绣品多为锁绣(即辫绣)。当然,有几项是平绣的。

据《采君宝鉴》记载,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平定魏国和蜀国经常失败。在部队打仗的时候,他一直希望得到一个擅长画画的人,能画出山川、士兵、队形的形象。宰相赵达有一个姐姐,很会画画,很聪明,能在手指间用彩色的丝线织出锦缎。赵达把他的妹妹介绍给孙权,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赵夫人。孙权让她画九州、江湖、平地、山川的情况。赵夫人道:“丹青之色,易泯灭,不能长久。妾可以绣,可以在他国帛上,可以五帝河海城池之形。”地图绣好后,呈献给孙权,吴主喜出望外。当时人们称之为针线活。所以历史流传下来,刺绣是三国时期赵夫人所创。可惜这个刺绣没有保存下来,只能靠后人推测。

敦煌第125-126窟发现北魏刺绣佛像残片。是一佛二菩萨的画像,上面写着泰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的杨光王。沈良岳有题词,序曰:“作绣尊,寿无穷。”。可见,六朝时期刺绣的应用不仅仅是在服饰上,在绣佛和刺绣领域也有应用。

绣佛在唐朝也很流行。《法朱元林》说:“康宪庆之际,在西京建殿二十余座,建绣像。它被举高了十英尺,听起来很震撼。这是绣像最大的一个。”诗人杜甫《饮酒八仙歌》诗中有这样一句话,“苏进绣佛在长期斋戒之前,常常喜欢醉后遁禅”,这也反映了绣佛在唐代的普遍性。服装刺绣在唐朝也开始流行。据《旧唐后妃传》记载,“皇宫织锦绣,宫中工人多达700人”。宫里,官僚们当然互相追随。后来连皇帝都觉得太过分了。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他写了一道上谕说:“织锦和刺绣消耗了太多的妇女劳动......即日起,禁止生产所有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驱邪、大锦等织绣图案。至于长寿朝鲜白锦和大小花锦,还是按照惯例制作的。告诉各级官员照此对待,不得有误。但是,圣旨终究抵挡不住历史车轮和时代潮流,刺绣不仅没有被禁止,反而进一步发展。除传统的辫绣外,还将发展齐针、缠绕、成圈、缝合、针线锈、平金法、圈金、圈银、拉金锁、绒绒、绒丝、附丝等技法。在此期间,套管针、切针器和滚针器受伤。到了宋代,政府设立了文绣书院。从皇帝到官员,都穿绣花衣服。按照官阶,各种衣服都有明确规定。

由于政府的倡导,民俗风生水起,刺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文绣书院,还有一个刺绣绘画专业,专门根据样品绣各种绘画、艺术品,分为山水、亭台、人物、花卉、皮毛等科目。此后,刺绣分为两路,一路为实用的服装艺术,一路为欣赏艺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刺绣工匠的艺术素质也不断提高,在绣针处理和刺绣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屠龙《考据笔记》描写宋绣说:“宋代闺绣绘山水、梯田、花鸟,用细针线,不露边。有时分丝,只用十分之一丝,所用的针细如发丝,所以人物眉目十分分明,丝色夺目,神形俱备。配色比画画好,刺绣和春风真的是遥不可及。明代画家和鉴赏家董其昌也高度赞赏宋绣的成就。他说:“宋绣色彩精美,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生动奇妙,其美胜于画。春风十个手指的女人刺绣,总能超越画家的笔墨。"文震亨《长史》也说:"宋绣针线细,色质玲珑,色彩炫丽,山川远近皆趣,花鸟婉约而知心,须为其中一画藏一两。在刺绣技术高度发达的宋代,著名的刺绣工匠相继涌现,如丝白、莫林和齐眉。台湾省博物馆收藏有宋代刺绣的观音像、神仙佛像、老子像、老子骑牛像、梅竹山秋葵蝶鸟像、知县生日像、仙池沐浴像、黄泉(五约画家)画的花鸟像等,都是刺绣佳作。

元代有很多文绣局。从南宋到江南,元朝建立后,知识分子或勾安做官或隐居庄园,地主文化在中国南方兴起。纯欣赏刺绣流派的特点是模仿刺绣和书法,从民间刺绣技术中分离出来,并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平绣针法的提炼和创新发展。彩线刺绣技术非常成熟,在刺绣中独树一帜。

明代北京有一个刺绣作坊。由于染织工艺的精细化,开发了多种色调和色度的纱线。女性大多擅长针线活,绣制家庭所需的刺绣,收藏和欣赏精美的刺绣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民间的顾绣已经成为一种没有实际生活的独立的欣赏工艺。上海陆湘源顾佳发扬宋元刺绣技艺,以古今名人字画作品为底稿,运用各种材料绣画,如蒲草、胎毫等。其构思精巧,用料考究自然,刺绣精美美观,吸收了西方浪漫主义,突出透视效果,故其风格世代闻名。

清代织绣技艺仍分官绣和私绣两种形式。官方刺绣集中在南京、苏州、杭州,称为江南三织。它以最尖端的技术为皇帝和官员制作物品,从而制作出技术水平惊人的作品。在城市里,有经营刺绣工艺品的商店,许多画家参与刺绣图纸的设计。刺绣品类上千种,生活用品是刺绣的主流,刺绣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愚钝女子无不幸,恒心女子无所不能”,以其细腻辉煌的风格,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体系,如苏绣(江苏)、蜀绣(四川)、粤绣(广东)、湘绣(湖南)四大名绣。清道光元年,第一部刺绣著作《绣谱》问世,作者是丁佩。

清末西学东渐,沈寿结合西方写实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仿真绣”,针法多样、立体。沈寿也是一位杰出的刺绣教育家和艺术理论家。他在许多地方教授刺绣,并口头编写了管雪刺绣手册。清初继承了明朝的传统,采用几何图案、大尺度花枝缠折、传统吉祥图案。色彩以浓郁厚重为主,风格古朴典雅,庄重大方。清代中期,装饰纹样受西洋画的影响,趋向于小而精,采用西洋花卉图案,色彩艳丽华贵。吉祥图案广泛应用于晚期刺绣题材。衣服上的花纹组织往往包括球花和球花。开光、盖地、织锦图案等刺绣图案也颇为流行。乾隆时期色彩喜金,清末有墨绣、三蓝绣等特殊风格。几十种针法成熟一体,分绒彩绣是针法的主流。

民国初年,传承清朝的刺绣艺人很多,各重要刺绣产区也成立了刺绣研究所。非帝制下的新时代统治者不再以刺绣作为装饰官服,民间学绣、搞绣工艺的风气也因为崇尚西风和民族战争而逐渐式微。虽然刺绣技术不断发展,但已经看不到家家户户搞刺绣的盛况了。

■刺绣针法介绍

类别:直接刺绣、线圈针迹、套筒针迹、弹簧针迹、抓针针迹、平针针迹、散针针迹、针织针迹、应用针迹、辅助针迹和变体针迹。

介绍:刺绣针法之一:直接刺绣

直针:完全用竖线绣,提线针都在边缘,都是平行的,边缘整齐。配色是以一个色线为单位,没有和色。线迹太长的地方用线钉,后来演变成了铺针刻线的方法。

刺绣针法之二:卷针

盘针是表示弯曲体的一种针法。包括切割针、连接针、滚针和旋转针。其中切割针是最早的,后来发展到旋转针。

第三种刺绣针法:袖针

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在明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的鲁香园兼管刺绣,清代沈寿石。

单套:又称平套。其刺绣方法如下:第一批针从边缘开始,边缘整齐;第二批落针在第一批,第一批需要留一个空隙容纳第二批落针;第三批需要转到第一批的末尾,然后留下第四批针的空隙;第四批连接到第二批的末端...;此后,依此类推。

第四种刺绣针法:伊和针

有一根对称的长短针。此针采用长短针交错使用,后针从前针中间抽出,边缘不平整,具有配色流畅的优点,可用于绣仿真图像。

刺绣第五法:抓针

又叫推针,是用短直针顺着身体的姿势,后针跟着前针,一针一针地抓的针法。可以说这种针法是直针法的发展。

刺绣针法六:平针

平针:用金线和银线代替丝线刺绣。其方法:先在绣地上铺金线或银线,再用短丝线针扎,每针间距一分半,按绣纹迂回填充,包括两三排和几排。把线像十字花纹一样系在花上,就像系鞋底花纹一样。

刺绣针法之七:散错针

它采用多种针法,达到阴阳深浅适中,力求绣体逼真。

排针:是一种长短针并用的混合针法。

刺绣第八针:织绣

是一种类似编织的刺绣方法。包括戳纱、打点、铺绒、网绣、绣花、十字桃花、毛绣等。这些针法都适合绣花纹,所以也可以称为“花纹绣”。

刺绣针法九:饶绣

这是一种针和线交织在一起并扣成刺绣品的针法。播种、拉链、扣绣、辫股、羽针都属于这一类。打籽:这是苏绣的传统针法之一。可以用来绣芯,也可以独立绣图案。

刺绣的第十种针法:针应用

施针是在其他针上加针的方法。这种针法要求疏而不密,散而不合,活而不滞,参差不齐。

第十一绣针:辅助针

这种针法不是独立的针法,而是用来增强绣景的相似性和生动性的辅助针法。属于这一类的针法有:辅针、刺、鳞针等。

刺绣的第十二针:变体刺绣

在刺绣中,有一些特殊的刺绣方法是在其他工具、材料和工艺方法的帮助下改变常规的刺绣,这些方法是变体刺绣,包括染色刺绣、绘画刺绣、借色刺绣、高绣、挑丝和剪毛。染绣:元绣中的人物、花鸟常以墨汁画眉,而不用刺绣。染绣法始于此,沿用至今。

灵宝民间刺绣历经世代传承,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可以概括为:

1,丰富多样,寓意吉祥。灵宝的民间刺绣多以实用为主。所有生活用品和衣服(主要是妇女和儿童)都用刺绣装饰。如袖口、衣领、裙子、围裙、窗帘、被子、窗帘、童帽、手帕、袜子鞋底等。这些物品上装饰着寓意不同的吉祥图案,表现了女性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灵宝民间刺绣的图案通常是幸福和好运的象征。或者通过发音相同的“同音字”。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渗透了豫西的民俗风情。如“莲花生贵子”、“喜鹊登梅树”、“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冰笛华莲”、“凤凰戏牡丹”、“鲤鱼穿莲花”、“百鸟朝凤”、“狮子滚绣球”、“凤凰戏牡丹”等等。

2.传播爱,展现母爱。灵宝还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故乡。“道情”、“河南梆子”、“皮影戏”等各种民间戏曲深受当地人喜爱。因此,民间戏曲、皮影戏艺术中的故事、服饰、色彩、人物造型都直接或间接地移植到民间刺绣中。最突出的内容是爱情故事,如《拾玉镯》、《柜子边》、《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姑娘们在荷包、枕头套、门帘、窗帘边、被套、床沿精心绣制的。男女刺绣人物,形象简单纯粹,色彩鲜艳,寄托了姑娘们对爱情生活和婚姻幸福的美好心情。孩子们的帽子,肚子,布老虎,女人给孩子绣的香囊,都是倾注母爱的。

3.灵宝的民间刺绣与灵宝的民间文化密切相关。灵宝民间刺绣的民俗和习惯,为充分展示女性的勤劳和智慧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婚丧嫁娶和重大节日)。换句话说,民间刺绣赋予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一种美丽而神秘的色彩。

在灵宝县,根据不同的节日和时尚,妇女们根据婚姻、爱情和儿童健康绣出不同内涵和内容的刺绣和玩具。姑娘结婚是一大喜事,一定要“蓝缎鞋,绣红花。过门之后,她就要管了。”新娘和新郎的新房必须装饰得繁荣喜庆。是什么样的?"鸳鸯枕,龙凤帐,绣有凤凰的红绸门帘."新娘的婚礼桌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正如民歌所证明的那样:王晓娇是一位新娘,她正忙于刺绣和结婚。四角绣第二只表后,彩云飘过各处;三更过后,喜鹊会被送到梅花处,以求好运。四更绣完,夫妻其乐融融;吴庚绣完龙,演完凤,跟我飞是鸳鸯。女人生个“满月”也是很隆重的。外婆家会送虎皮靴,虎皮帽,绣花口袋,相公帽(都离不开刺绣)。五月的“端阳节”是汉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民谣说“五月底太阳红,做香囊驱走毒虫。”灵宝农村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巧婆婆开始绣各种香布袋,如八仙、十二生肖、孙悟空、搬脚娃、桃娃、鸡心娃、寿星娃等。

桃子,佛手,蝴蝶等等。香囊内装有苍术、白芷等芳香草药,不仅能驱赶蚊蝇,还很香。女孩们小心翼翼地绣上它,作为爱情的象征送给她们的爱人。母亲们精心刺绣,以保护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4.刺绣的传统技艺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继承。灵宝民间刺绣的代表针法有“拉链绣”、“辫子绣”、“打孔绣”。此外,常用的针法还有“包针”、“小点针”、“平针”、“板针”、“补针”等传统工艺。其中“拉花”和“补绣”的技法尤为引人注目。拉花是用针引单纱绣出生动的花朵,廖廖把针数成放射状。虽然是辅助技法,但在刺绣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针法通常用在布制玩具上,比如在威严的老虎额头和肋骨上拉伸一朵小花,让凶猛的狮虎露出几分天真,形象十分可爱。“补绣”在刺绣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其特点是能使绣物产生浮雕效果。“补绣”又细分为以下几种:“填绣”,类似于“叠绣”。它用布、丝或其他材料裁剪出所需的图案,在底料中填充棉花,然后用针将图案周围的花边绣牢,使图案凸起,出现立体效果。这种刺绣多见于孩子的肚子、枕头套、童帽;“修补刺绣”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它通常以白色为背景,然后用黑色和青色的布料裁剪出所需的图案,用小刀将图案不需要的部分剪掉,用色彩鲜艳的布料在空白的地方划线。这种打补丁的刺绣方法,在黑色的图案中衬托出五彩缤纷的图案,对比强烈,轻盈,有生根的效果。这种刺绣方法多用于绣花鞋垫、袜底等生活用品;“叠边绣”是一种复杂的刺绣工艺。它的手法是将裁剪好的原片用布一块一块地贴上,然后粘贴在底料上(底料的颜色仍以黑、蓝为主),再用平针从图案中心向外绣上各种颜色的线条。刺绣时,在图案边缘均匀留下一条细线,白色的轮廓在五彩缤纷的图案底座映衬下十分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