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493:物种大交流创造的世界历史"

在196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克罗斯比写了《哥伦布交换:1492年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影响》。这是一本很短的书,但它是第一本从生物学角度看待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查尔斯·曼(Charles Mann)高度赞扬了克罗斯比的作品,称自己的作品是对哥伦布交易所的评论。其实这本书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比如关于奴隶贸易和农业帝国主义的部分,克罗斯比并没有写。“1493”有百科全书式的风格,读起来有趣又过瘾。

哥伦布是在1492年6月发现美洲的,所以标题“1493”的意思是作者把哥伦布的地理发现看作是世界历史翻开新篇章的标志。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欧、亚、非三大洲的文明一直有着频繁的接触,但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南北美洲和澳洲对于其他各大洲的文明还隐藏在迷雾中。欧亚非早期的交流也可以说有全球化的影子,但真正的全球化只有在美洲这个节点出现之后才会到来。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物种的大交换。作者从物种大交换的角度重新观察了近500年的世界历史。

伟大的物种交流

美洲大陆与其他大陆隔离了几亿年,物种独立进化了几亿年。这里的物种确实与其他大陆不同。比如欧亚大陆的主食主要是谷类,如小麦、大米、小米等。,而美国的主食则完全不同。玉米有点像谷物,至少是长在地上的。美国还有一种重要的主食,就是地下块茎,如土豆、红薯、木薯等。玉米和这些块茎植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产量巨大。这些物种传播到其他大陆,使国家有更多的食物。

除了主食,还有一些重要的蔬菜也是美国本土的。植物学家列出了500种对人类最重要的驯化植物,其中约65,438+000种原产于美洲。其中,最熟悉的有:辣椒,没有它我们感觉中国会失去几大菜系;芸豆,这是指像四季豆、豇豆之类的豆类,不包括大豆;有西红柿,南瓜,花生和向日葵。你能想象没有这些植物的生活吗?

美国无疑受益于物种的大交流。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是大牲畜的引入。今天,南美的牛肉是高质量的象征,美国是猪肉出口大国。北美印第安人给我们的印象是他们是驰骋在草原上的猎人...其实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美洲是没有这种牲畜的,因为美洲是人类最后踏足的大陆。这里的大型动物没有和人类相处的经验,不像欧亚大陆的动物,和人类斗争了几百万年,基因里就知道避开人类。

但对美国影响较大的物种引进,可能不是家畜,而是蚯蚓和欧洲蜜蜂。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蜜蜂对人类有多重要。在美洲之前就有蜜蜂了,但大部分都不戴花粉,有的只给某些植物授粉,而欧洲蜜蜂给所有植物授粉。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蚯蚓的重要性。事实上,它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达尔文曾经花了几年时间研究蚯蚓,写了一本专著。他指出,这种不起眼的动物可以在几十年内更新地球表面的土壤。没有蚯蚓,农业将会非常困难。也许这就是玉米、土豆、红薯是美国主食的原因。这些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比谷物低得多。

美国受伤了。

地理大发现,欧洲受益最大,亚非也有一点受益。但是对于美洲土著来说,虽然获得了一些新物种,但是失去的太多了。

美国长期独立进化,对文明发展不利。欧亚大陆的文明之间一直有交流,这使得它们大致处于一种力量平衡的状态。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是你能做而我不能的。和美国比,差距太大了。欧洲人到了美洲,已经有了热武器,而美洲文明刚刚走出石器时代,美洲还没有马。即使没有热武器,欧洲骑兵也可以用冲锋驱散美国步兵。

但真正伤害美国人的不是枪炮和骑兵,而是病菌。当时欧洲人还在用火绳枪,火绳枪相对冷兵器有优势,但非常有限。一是火时间长,二是下雨天用不了。你认为南美雨林有多少晴天?步兵对骑兵也是战术,慢慢总结,骑兵优势小。病菌就不一样了。产生针对病菌的天然抗体需要很长时间。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在短时间内造成了美洲土著的大量死亡。这些疾病包括天花、麻疹、肺炎、化脓性脓肿、伤寒、腹泻、粘膜炎、疮疡和荨麻疹...这些传染病是毁灭美国文明的主要原因。

但是为什么欧洲人没有被美国病毒击倒?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看到有力的解释。有人说是因为欧洲人口居住在城市,进化出了强大的病毒,而美洲文明居住在分散的地方,病毒并不强大。这其实是不对的。事实上,拥有数十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殖民时代后,殖民者掌握了话语权,将美洲描绘成一个无人居住的大陆。殖民者公开进入新大陆,稀疏的印第安人躲在丛林中窥视...事实上,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土著人数量巨大。在英国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生活着几千万印第安人,正是欧洲病毒导致人口锐减。

地理发现带来的全球化

真正的全球化是在发现美洲之后开始的,一方面是因为物种的大交流,另一方面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加速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其实整本书讲的都是物种交流对全球化的影响,有专门一章讲中国,很精彩。简单介绍如下。

地理学被发现的时候,中国在明朝。明朝是一个非常内向的朝代。郑和下西洋虽然不是为了贸易,后来也实施了长期的海上禁令。是白银把明朝和全球化联系了起来。

元朝大量印制纸币,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明朝建立后,无法印刷纸币,主要使用铜钱,但是铜矿不多,铜钱质量也不好。而且明朝皇帝有一个极其流氓的操作:新皇帝一登基就宣布前朝的钱币不能用,这是赤裸裸的劫民。人们别无选择,只能使用银来代替政府的硬币。民间行为逼迫政府,最后官钱消失,流通中的货币完全变成了白银。这真是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而中国的白银产量很少,流通中的货币供不应求,给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起初,白银主要来自日本,因为日本有银矿,所以中日之间主要通过商品的海上贸易来交换白银。但是明朝有海禁,不允许贸易,商人就成了海盗。这就是日本海盗的由来。其实倭寇里日本人很少,大部分都是日本人。敌人停不下来的根本原因是贸易停不下来。没有贸易就没有白银,明朝不得不再次开辟海上贸易。

就在这时,美洲发现了巨大的银矿,西班牙人也来到了菲律宾。此时明朝已开放海禁,福建商人定期前往菲律宾进行贸易,一个名为“巴连”的聚落就此形成。这里是西班牙和明朝开始贸易的地方,从此美洲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但是商品货币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容易控制数量,少了就导致通货紧缩,多了就导致通货膨胀。从美国大量进口白银,说明在欧洲引起通货膨胀,然后在中国也有同样的效果。人民的财富在货币贬值中被掠夺,明政府无法征收足够的税收来应对关外满族人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冲击,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欧洲主导的全球化

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化是欧洲人主导的。在此之前,世界上的物种交换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但贸易和工业化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过程,因为商人和资本家会选择能够创造价值的物种,并加速其传播。这正是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换中所担心的。他以为如果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种交换,会极大地丰富地球的基因库。但在500年前的这场大交换中,加入了人类这个中介,人类选择大规模繁殖“有用”的物种。这个过程消灭了很多物种,导致了地球基因库的萎缩。

有哪些「有用」的物种?比如甘蔗,原产于新几内亚,因为能制糖,被移植到南美大量种植,以至于很多人认为甘蔗原产于今天的巴西。例如,起源于非洲的咖啡在美国也广泛种植。还有棉花,比较典型。棉花起源于印度,印度的棉纺织业也长期领先于世界。当棉布成为欧洲商人的商品后,为了利润最大化,欧洲人想拥有原料,自己生产,但欧洲几乎没有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于是美洲成为欧洲棉纺织业的原料基地。还有烟草,原产于美洲,但在殖民者手中成为第一种全球性商品,所以在美洲大量种植。

棉花、烟草和甘蔗都是消耗特殊土壤肥力的作物。在没有化肥的时代,一块地种了两年就会荒废,需要开辟新的种植地,所以森林、草原等面积会大面积减少,大量物种也会相应灭绝。

与此同时,种植棉花、烟草和甘蔗需要大量的人力,这是欧洲工人和印度奴隶难以承受的,于是欧洲人又把矛头对准了非洲黑人,从而形成了欧、亚、非、美两大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获得白银,用白银从亚洲进口商品,用亚洲的商品换取非洲的奴隶(大量的奴隶是非洲部落自己贩卖的),把黑奴运到美洲换取各种原料,再运到欧洲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人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促进了工业生产,最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个过程充满了血泪。美洲原住民死亡,原始文明基本毁灭,数千万黑奴被卖到美国,留下了延续至今的种族问题。

由信息技术引发的新一轮全球化又开始了,而随着中国的崛起,新一轮全球化的格局将与500年前大不相同。500年前的血泪全球化,应该是新一代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