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历史与现实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胶州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位于北纬36° 00′~ 36° 30′,东经119° 37′~ 120° 12′。2003年,全市总人口76.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4.38+0.53万人。全境东西横向距离51km,南北纵向距离54.3 km,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东邻城阳区和即墨市,西接高密市和诸城市,南接胶南,北接李安平。边境线长196公里。其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东邻青岛港、流亭机场,海陆空立体交通,是连接内陆省市和进出青岛、烟台、威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吉焦、胶黄、胶新三条铁路与山治、庆忌、胶州湾高速公路、204国道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胶州、夏、商是赖艺的领土。周初,东有莒安,西有街安,莒南南迁。秦,置前旗县。隋,胶后取名西郡。唐,架起板桥。宋,焦溪县富力人。公元1227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驻胶州(府属胶西县),统领胶西、高密、即墨三郡。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胶西郡为胶州。1376(明洪武九年)隶属山东莱州府。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胶州塔布头以南沿海45个村落纳入胶澳租界。1904(光绪三十年)升为山东直隶总督。1913年(民国2年),胶州定为交县。1949属于滨北特区,1950属于胶州特区,1956属于长卫特区二月,1978属于青岛。1987年2月12日,胶州市(县级)成立,以交县行政区域为胶州市行政区域。属于青岛代管。2003年,13镇有5个街道办事处,811行政村,61居委会。市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31。2003年全市总人口76.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万人。

整个地区由丘陵地带、平原低地和河流水域组成。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植被覆盖率占全市总面积的71%。境内海岸线长25.49公里。除沿海河流外,还有大小河流27条,分布在大沽河、胶莱南河、洋河三大水系。地处北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具有明显的东南亚大陆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9℃,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越,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被誉为“黄金胶州”。

胶州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尤其是商业。早在公元1088年(宋哲宗元佑三年),板桥船务公司曾是江北最大的贸易港口,从塔布头到淮子口,商船随处可以停泊。800年来,商贾四处游荡,船只频繁地从四面八方配送货物。古代有“四海相通,商贾云集”的描述。直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进出胶州港的商船达4695艘次,塔布头码头年贸易额仍达300-400万元(白银)。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生产的逐步繁荣。自秦汉以来,烹盐、制卤已遍布上海滩。明清时期,传统手工业作坊遍布城乡。1905仅胶州市就有23个行业287个店铺号。毡制、麻织、酿酒、印花、银锡青铜等产品一时名噪一时;青铜手炉工艺品,胶东一绝;毛毡鞋在东北很畅销。李察黑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胴体长,瘦肉率高,味道鲜美,被誉为国宝。胶州大白菜自唐代开始种植,以其纤维细、汁乳、嫩、味美而闻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胶州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胶州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按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胶州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经济繁荣发展。

农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战略转变,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坚持农业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优质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明显增强;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2003年,农业总产值37.6亿元,增长7.5%。农业增加值6543.8+0.899亿元,增长4.3%。粮食总产量291,000吨。蔬菜总产量16117700吨,增长0.4%;水果总产量61万吨,增长25.1%;林业生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628公顷,森林覆盖率26.3%。幼林抚育面积为11058公顷。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稳步增长。肉类总产量8.6万吨,增长6.5%;鸡蛋总产量71万吨,增长6.5%;牛奶总产量5.6万吨,增长7.0%;水产品总产量654.38+0.203万吨,增长8.6%。全市农机总动力765949千瓦,增长8.5%。

胶州作为历史上的通商口岸,有着悠久的对外交往历史。唐朝的使臣去了朝鲜等地,日本、朝鲜的使臣、僧人进入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胶州的对外交流日益加强。2003年,与世界上106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投资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和日本2个国家,与俄罗斯、韩国、摩尔多瓦等国4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近年来,对外经济已成为胶州的特色经济。2003年,全市新签对外经济项目387个,合同外资654.38+0.23亿美元,增长49.6%,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增长70.9%。引进内资项目253个,合同利用内资1,81亿元,增长44.7%,实际利用内资9.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2.2亿美元,增长14.8%。外国企业出口创汇654.38+0.42亿美元,增长654.38+08.1%。全市涉外税收达到4.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