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格局的问题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实际上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形成的世界经济的结构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其他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力量配置。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起主导作用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国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引起了世界经济力量分布的变化;第二,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变化。

1世界政治格局

一、什么是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经过不断的起伏和重新分化后,力量对比相对稳定的结果。一个世界政治结构的瓦解,是因为这种稳定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再也无法维持。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战结束、法西斯主义消灭后,美苏这个宿敌,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加剧,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变为对抗关系。

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50年的国际关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局势,避免爆发新的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大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长期处于均势,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上的国际秩序,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它使大国在一定限度内行动。②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负面影响:(1)具有浓厚的大国政治色彩,无视弱国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划定国界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未来世界的纷争和动荡。美苏两个大国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霸,导致世界长期紧张动荡。在两极对抗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两极格局的结束

两极格局的结束以苏联的解体为标志。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苏联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政策失误积累了很多社会和民族问题。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外部原因:即西方对苏联的长期“和平演变”战略;最根本的原因是苏联79年未能推动现代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重失衡,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两极失衡,曾经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

第四,世界政治结构的过渡时期

1990年代是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初始阶段。在这个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型期,新旧矛盾并存。各种国际关系正在世界事务和地区事务层面进行调整,各个层面的国家也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其中,大国关系的调整、世界经济体系的扩张和世界主导力量的重构,对新格局的确立及其未来走向具有决定性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这是世纪变革的显著特征。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和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和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融入一个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内部联系的紧密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它所释放的世界生产力的巨大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具有多极化和单极化的双重影响,但主导作用是促进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原有的两极格局已经出现了缺陷。因此,当旧的格局最终被打破时,各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势力也崛起,争夺自己在新格局中的地位和利益。冷战结束后,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冲突、宗教争端、领土争端仍在继续,局部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甚至比冷战时期有所增加。这样,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冷战后新格局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扑朔迷离、动荡不安。

动词 (verb的缩写)当今世界政治结构的特点

当今世界格局已经从两极发展到“一超多强”。“一个超级大国”是美国,“多个大国”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可以比作一个五角大楼,但它的一个角落比其他角落更好,因为美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自二战以来一直保持着资本主义大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和中国的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目前,美国仍将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一超多强”的局面仍将持续。但从长远来看,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必然的。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起伏和再分化,逐渐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构成了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一个世界政治格局的瓦解,是因为这种稳定的力量平衡被打破,无法再维持下去。

2世界政治结构

多极化趋势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和日本加快了经济发展,在许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了美国。他们不想像过去一样被美国控制。西欧、日本、美国竞争激烈,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已经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植于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 *在中国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争取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是什么原因第一,苏联解体后,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在两极格局下消失了。第二,冷战后,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既竞争又相互依存的特点。第三,冷战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两极时期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变为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冷战时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防止* * *资本主义扩张。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维持美国的世界超级大国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美国的霸权野心还在不断膨胀,从遏制* * *产品主义到试图以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从做西方世界的盟友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动用武力,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实施其战略意志。这种做法遭到了包括主要西方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从这个角度看,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不得人心,美国也不可能称霸世界。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也提供了历史机遇,从而引发了新一轮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其核心是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争中,必然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会这样做,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逐渐赶上。大国之间会有起伏,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各国皆醉”的情况。因为经济全球化大大强化了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也因为大国之间的竞争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大国实力相应的序列位移的可能性和程度比以前增加了,一些国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而另一些国家的影响和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世界的核心结构,世界政治格局将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崛起的大国分享相对衰落的大国原有的影响力,不断创造新的、多样的权力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变。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力量的多元化,这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欧美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也有可能成为规模上的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和政治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不及物动词世界政治结构的未来演变

根据历史经验,一种世界政治模式的结束意味着另一种模式的诞生。当战争破坏了旧的格局,就迅速建立了新的格局,因为新的格局是战争结果的展示,是战胜国和战败国以武力对关系和利益的断然分割。然而,这并不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普遍规律。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变与战争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开始是两极格局中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导致两极结构解体后,全球中枢结构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阶段。在两极格局时期萌芽的多极化因素正在迅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和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发展舞台,制定战略,调整相互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己的世界政治格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和平方式与战争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武力对世界政治格局的“瞬间”更替和突变,而是一种渐进或缓慢推进的方式,避免了战争灾难,却大大延长了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时间。因为这种转变是渐进的,不确定、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规律性的现象时有出现,时有消失,很难很快把握住一切。世界大国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判断世界局势的重大转折和趋势,并在战略和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它们的结构调整和改革正处于重大的整合期,战略定位和相互关系远未基本定位,力量变化和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都在快速变化,尚不可能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回顾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历史,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政治格局转型的重要标志。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变是通过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完成的。人们常常把特定历史时刻正在变化的力量对比状态与世界政治格局应有的稳定结构混为一谈。其实格局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只是长短不一。更何况,这次世界政治格局的大变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生的,涉及面之广、变化之深刻、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都无法企及的。

3世界政治格局

因此,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来转换。在这个漫长的过渡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肃任务是确保世界政治结构的和平过渡。核心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途径和机制来确保和平实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核威慑下的格局转换有冷和平的出发点,这是不够的。目前,学者们非常关注和平模式转移的热点和平方式。热度的和平转移模式,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和平模式,要综合考虑国力、制度、身份在影响格局转移中的作用。格局转移是国力竞争、制度竞争、身份竞争的综合竞争过程。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最古老、最基本的竞争,决定着全球层面的结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西方大国的国力竞争主要表现为权力竞争和霸权竞争。没有对权力的追求,就不会有对权力结构的争夺,在格局转移的过程中就不会有战争与和平。如果过于专注于这种权力竞争,就很有可能发生冲突和战争。我们应该使这种恶性竞争回归正常竞争,即互相攀比,互相赢,互相追赶,互相超越,遏制其向冲突和战争转化的可能性。从目前综合国力的竞争态势来看,一方面,竞争正在加速向经济和高科技转移。全方位的经济和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建立以高科技为主导、经济实力为基础、政治外交为保障、军事实力为后盾、政府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大国综合国力发展趋于均衡。总的来说,国力竞争重心的转移和大国国力的均等有利于格局的和平转变。此外,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也打破了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她没有扮演以追求霸权为目标的挑战性国家的角色,而是以和平方式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如果明智地把目光转向制度竞争和身份竞争,那么这两种竞争和磨合会大大削弱大国对国力竞争的过度重视,即使不消除,也会大大降低对立大国之间的威胁意识。换句话说,制度和身份在软化安全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解释世界政治结构的和平过渡,就必须研究对立的大国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建立符合客观现实的形象、知识和信任,从而有助于构建一个可接受的世界秩序和体系。制度竞争和身份竞争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和平转移。第一,对立的大国经过长期的战略克制和相互调整,最终都把对方视为一个形象良好的国家。这种互建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双方不再视对方为威胁。因此,观念的转变和民族特性的认同是世界政治格局和平转移的中心环节。促进两者形成彼此良好形象的途径有三:一是各种全球性或局部性的外部威胁;第二,从战略层面,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第三,求同存异,就分歧举行坦诚开放的机制性磋商,克制大度,不强加于人,对树立互信的良好形象有很大帮助。第二,主要大国,特别是对立的大国,成功地就国际新秩序达成了基本一致,以适应新的多极国际形势。这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和平转移极其重要。和平转移不仅取决于稳定的国际新秩序的出现,还取决于这种秩序形成和维持的民主方式。如果秩序是由一方强加的,它不可能持续很久。真正的和平移交必须是各方合作和满意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威慑和威胁的结果。最重要的是,美国明智地承认其霸权的终结将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与其他大国达成多极化的谅解,放弃对国际空间的垄断而取而代之,并就国际秩序和安全管理规则的制定达成一致:在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渠道,国际干预,特别是使用武力,是合理合法的;如何规范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第三,达成的世界秩序必须合法化。合法性也是世界政治结构真正和平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秩序来自于对行为准则和治理体系的约定。合法性在全球范围内强化了对世界秩序的认同,使这些规范和体系能够建立坚实的基础,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斗争过程,我们大学生应该为维护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世界的设置

所谓世界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等。

一.概念

世界格局:指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世界格局的形成是力量对比相对稳定的结果,通过不断的起伏和重新分化,逐渐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一个世界格局的瓦解,是因为这种稳定的力量平衡被打破,无法再维持下去。

二、知识复习

从上表可以得出的理解是:

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格局是建立在各国实力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格局崩溃的根源。世界格局是一种内部矛盾和斗争的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状态。

三、问题分析

(一)...系统是如何形成的?

答题思路:背景+形成方式+内容

例1:雅尔塔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扩张,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在美苏实力对比的基础上,根据雅尔塔等会议规定的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

(2)几组比较:

例2:前三个系统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背景:都是战争的产物;都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2)组建方式:国际会议均为举办;

(3)内容:全部包括划分世界领土、屠杀弱小民族、划分势力范围的内容;

④组织:建立了国际组织来维护这个体系;

⑤结果:各国都暂时协调了关系,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3:雅尔塔体系和梵高体系有什么区别?

核心国家:从英法称霸世界,美日角逐亚太到美苏;

(2)两种不同的国家关系:从仇恨和排斥社会主义苏联到和平;

(3)处置战败国:从屠杀战败国到解散法西斯体制,德日走上民主化道路;

(4)组织:国际联盟成为英法控制下的侵略扩张工具,而联合国日益成为伸张正义的论坛;

⑤崩溃原因:随着法西斯的入侵和扩张,樊华体系崩溃;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瓦解。

例4:两极格局的解体和之前的格局变化有什么区别?

①方式不同:过去一场大战后,战胜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后者的情况并非如此。

②形成过程:过去,旧的格局崩溃后会形成新的格局;后者新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3) ...体制是如何瓦解的?

解决问题的思路:瓦解因素+瓦解步骤

例5:繁花系统是如何瓦解的?

繁化制度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制度。随着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这一体系逐渐瓦解。1931年,日本突破华盛顿体系的制约,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3年退出国联,准备发动大战。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扩军。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条约,凡中体系崩溃。

(4)世界格局中的中外关系:

1.繁化体系中:中国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部分丧失主权,国力衰弱,在世界上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被无理拒绝,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被转移给日本;但由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加上美、英、日在亚太地区的激烈竞争,使日本受到压力,于是中国收回了一些权益,如山东问题的最终解决。

2.在雅尔塔体系中:由于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了东方集团;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敌对政策,中美在战后初期处于对峙状态。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苏联对中国的控制欲,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使中国的建设陷入困境。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因为经济危机陷入了侵略越南战争的泥潭,由于欧洲和日本的国际竞争,实力被削弱。为了防止中国倒向苏联,美国主动接近中国。自1972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两国先后签署了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3.多极化趋势:中国幅员辽阔,这对世界各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平衡作用,一些国际事务,特别是亚太地区的事务,没有中国是不可能处理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