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儿子继位后的历史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朱迪是朱元璋的儿子。

明朝的曾祖父朱元璋死后,皇帝的曾孙朱筠_,即位,第二年(1399)为元年。为了推行新政,文健首先对中央权力进行了调整。

随后,一系列改革措施陆续出台,主要内容有:省刑减狱;江浙土地税都有;调整政府官僚机构。

尤其是后者,文健的统治从未停止过,这一调整涉及到官员制度的许多方面。文健的改革虽然只进行了四年,但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明代史学家朱禄称之为“宽政严霜四年”。

1398年底,也就是朱筠_登基的头几个月,皇帝开始考虑如何在削弱封建王国力量的同时加强自己的力量,用有无之罪对那些更小更弱的俘虏采取严厉的行动。

最先倒下的是朱_(1361—1425),随后其他四位王子也倒下了:朱贵(1374—1446);王祥白澍(1371—1399);齐王铸_(1364—1428);还有闽王朱_(1379—1400)。

一年之内,五个重要诸侯被废之后,太子就成了下一个目标。朝廷承认他是最难对付的敌人,所以行动非常谨慎;然而,这给了王子集结军队和准备的时间。

建安元年(1399)七月,当准备取太子时,燕王公然造反。燕王集结将士,誓要一战,以“峻青一方”、“惩治奸臣”之名,自称“奉天京南”。

当听说在北平发兵造反时,他命令老将耿秉文为将军,率领30万军队去伐燕。从此拉开了长达四年的京南会战的序幕。1402年,荆南之战以燕王的胜利而告终,朱迪在南京称帝。

朱迪称帝后,他进行了政治改革,建立了内阁。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在东北建立了努尔戆徒部,西北建立了哈密卫,西南建立了大古刺、德玛萨刺、吴迪刺等宣传部门,并建立了贵州成宣布阵部,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他多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交流,加强了对南海的管理。他还命人编辑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为了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他在位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和治国武功都有很大提高,史称永乐史圣。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朱迪在北伐归途中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享年64岁。谥号提天宏道高明广运,圣武纯仁,庙号太宗孝文帝葬长陵。

扩展数据:

从朱筠继位到朱迪去世的历史事件;

1,京南之战

靖南之战又称靖南之变,是文健元年(1399)至文健四年(1402)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皇位争夺战。

明朝皇帝朱元璋在位时,儿孙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诸侯势力日益扩大。由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帝的曾孙朱筠_继位,目的是建立自己的帝国。

文健和他的亲信齐泰、黄子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诸侯。同时在北平周边和城内部署军队,以防边为名,将明太祖的第四子朱迪的警卫调至长城,准备除掉太子。

文健元年(1399),朱迪起兵南下,史称“靖南之战”。文健与老将耿秉文一起开始北伐,并派李景隆继续东征。然而,文健皇帝也缺乏战略,导致主力部队不断被消灭。

朱迪在恰当的时间发起进攻,并灵活运用了这一策略。几经大战,消灭了南军主力,终于乘胜前进。文健四年(1402),攻下应天(今江苏南靖)。

战争持续了四年(1399-1402)。战争期间,文健皇帝下落不明,或在宫中自焚身亡,或从地道出逃,躲进云贵做了和尚。同年,朱迪为了明成祖而登基。

2.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次海上航行。首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末航止于宣德八年(1433),共七次。郑和受命出使,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七下西洋,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集结在江苏太仓刘家岗,停靠在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邦格拉、阿丹、田放、佐法尔、胡鲁穆斯、穆古杜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可达东非和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船只和水手数量最多的一次航行。也是15年底欧洲地理大发现航海之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系列海上探险。

但关于郑和船队的航行目的和范围、七次下西洋的评价等史实仍有争议。

百度百科-朱筠_

百度百科-朱迪

百度百科-明史

百度百科-京南之战

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