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殿荣《与茶共舞》

阮殿荣的六大茶山公司分布在茶市公路两侧。找到他们并不容易。只有六大茶山的广告,才能让人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

见过阮殿荣的人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女人,头发齐腰长,脸蛋漂亮,走路轻快,那么你就可以确定那是阮殿荣。

另一个认识阮殿荣的人说,我希望再过几年,我能达到她的成就,然后我就出书。这个只有18岁的女人,说起阮殿荣,眼神有些闪烁。她经营着一家茶馆,近年来走访了许多著名的茶山。她说的书是我的人文普洱,阮殿荣最近刚出版的。

转了两三圈,我们从六大茶山的品茶室和销售部转到了六大茶山的办公室。三月的昆明阳光还是那么刺眼,天气甚至有点热。也许这正是花一个下午泡一壶普洱茶的时候。很多女人就这样度过了一天,因为我们坐在六大茶山的办公室喝茶的时候,正是妇女节,大部分女人都放假了,阮殿荣却在其中。当生活浸透了茶香

正是采摘春茶的时候,阮殿荣很忙。原定下午4点的面试推迟了1小时。她匆匆赶到,一边道歉,齐腰长的辫子不停地摆动。

在她的办公室里,陈列着许多茶和更多的书。

边喝普洱茶边聊天,交流轻松自在。采访不时被阮殿荣的电话打断,她总是笑着道歉才回答。和茶商说话,阮殿荣是坚决果断的。这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茶人,在“我心如茶,我命如茶”的感叹中,隐藏了多少回忆与神话?

法学出身的阮殿荣,似乎与茶无关。她去勐海茶厂当厂长,也是行政任命。阮殿荣说,这不是爱好,也不是追求。在此之前,茶的记忆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和亲人捆绑在一起的。

小时候阮妈妈在供销社工作,到处都是茶叶。她清楚地记得,饼茶、砖茶、沱茶放在柜台上,散茶装在玻璃罐里。他们来自西双版纳、思茅、下关,再通过她母亲的手流向邻里、农村。母亲卖茶,父亲运茶。阮殿荣的家乡昭通在云南通往四川的古南方丝绸之路上。云南的茶叶销往四川是几百年来的传统。父亲在运输公司做调度员,经常派货车到昆明或者茶叶产区,然后按照运输协议把货车的茶叶运到四川的宜宾、自贡、内江、成都等地。

说到这里,阮殿荣觉得茶香已经融进了难以割舍的亲情:“我爸我妈都是茶香。久而久之,我和姐姐哥哥们都觉得茶的味道就是我们家的味道。所以,当我妈不再卖茶,我爸退休后,他们身上的茶香也消失了,我们觉得那个没有茶香的家真的很想念,甚至变得有些不真实。”

“我家几乎所有成员都和茶有关。”最让阮殿荣觉得奇妙的是,他的爱人居然是一个茶家的后代。老公姓段,是大学同学。老家在云南凤庆县,爷爷家在凤庆卢氏镇。对云南茶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凤庆县和卢氏镇都位于从茶马古道延伸到东南亚的著名茶乡冲冲。谈到这些,阮殿荣与侃侃交谈,有时由于激动,他说得更快了。“在卢氏镇金鸡村,至今仍有数百个古茶树野生群落,在海拔约2400米的顾平村山野上,生长着3000多株野生茶树。明清以来,卢氏人就以茶为生。我丈夫的祖父罗是卢氏镇最早的茶叶开拓者,他开了一家“常军”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我先生的爷爷段宜福种植制茶,生产销售的‘凤山春梢’是民国时期云南最好的茶叶。先生的曾祖父段宪文曾任大理剑川县县长,一生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然而,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无论是王爷爷的茶馆,还是王爷爷的茶山,都停产了,成为一个动荡时代的绝唱。凤庆县至今仍有不少罗氏、段氏家族以茶事为主,或以茶为生,或传播种植、制茶知识。这可以算是对我们祖先的一种安慰,也可以算是我们血液里无穷无尽的传承。”

按照阮殿荣之前的理解,茶可以弥漫生活,但不一定要和真正的茶在一起。但事实是,1988 11年6月,阮因丈夫在云南最大的茶叶产区西双版纳勐海县工作,从老家昭通来到勐海。同时,她被西双版纳州委任命为云南最大的茶企之一勐海茶厂厂长。这是阮殿荣人生最大的转折点。用她的话说,“命运把我和勐海、茶乡凤庆牢牢捆绑在一起,尤其是和举世闻名的普洱茶”。

多重命运的巅峰操作

这是勐海茶厂和阮殿荣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普洱茶这个“茶中之茶”重生的时候。1998是普洱茶刚刚火起来的时候。“产于云南,藏于香港,藏于台湾省”,一种由表及里的普洱茶风潮正在席卷茶界,阮殿荣恰逢其时。

勐海茶厂成立于1939,是中国现代普洱茶行业的泰山北斗,在香港、台湾省、日本、韩国及整个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所生产的勐海红印圆茶被称为“世界之宝”,绿印圆茶、无纸绿印圆茶、大字绿印圆茶、小字绿印圆茶等都被视为普洱茶中的极品,价值连城。

当她第一次走进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环的茶厂时,阮殿荣感到不安。她不无担忧地说:“巅峰之上的企业经营稍有失误,就会成为罪人。”

阮殿荣面临的问题并不容易。当时勐海茶厂的普洱茶产量只有600吨,企业亏损严重,全厂账面上只有8000元,欠茶农的茶钱高达1590多万元,农村采购订单基本都是白条。阮殿荣认为,挽救勐海茶厂最重要的是为其产品找到市场,扩大普洱茶的生产。她找到了台湾省著名茶人邓世海写的普洱茶,里面提到最优质的普洱茶是勐海茶厂生产的。她意识到云南普洱茶产业潜力巨大。发展这个行业,需要打开中国本土市场,把蛋糕做大,挖掘普洱茶的文化历史,塑造普洱茶产品。阮殿荣果断停止了勐海茶厂其他茶产品的生产,专心做普洱茶。事实证明,当时这个决定是正确的。阮殿荣在一次职工大会上说:“勐海茶厂不是没有文化,它失去了文化,它不是没有精神,它现在磨掉了精神,它不是没有形象,但它已被亏损所枯萎。”重建勐海茶厂的文化、形象和精神,成了阮殿荣的头等大事。

“7592”对阮殿荣来说,是一组特殊的数字和记忆。1999 165438+10月24日,气温零下4度,是勐海几十年来最冷的一天。这一天,台省茶王曼瑞芬来买茶,阮殿荣用厂里多年不用的“边角料”重新包装普洱茶饼,取名“7592”。新产品立刻得到了茶人的认可,几个人边喝边畅所欲言。他们谈话时是凌晨4点。阮殿荣今天晚上非常兴奋。“7592”是她在勐海茶厂一年后最大的收获之一。这是一次美妙的经历。她在泡茶中找到了自信,对茶和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普洱茶有“香、甘、甜、苦、涩、津、气、陈”八味。阮殿荣这几年几乎都尝过,渐渐接近“无味”的境界。2001年,勐海茶厂在她手中扭亏为盈,取得了今年10以来的最好业绩。不仅仅是茶厂,本身,很多茶农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勐海茶厂的普洱茶也开始重新展现出往日的辉煌。在品尝时间和管理艺术之间

5438年6月+2002年10月,阮殿荣辞去勐海茶厂厂长,来到昆明创办云南六茶山茶业有限公司,阮殿荣形容辞职的原因很复杂,也有些无奈。她离开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梦想”。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云南刘达茶山茶叶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年产65,438+万吨的大型普洱茶企业,并逐步成为知名品牌。让阮殿荣自豪的是,云南六茶山茶叶有限公司旗下有很多商标,包括六茶山的名字。这些商标成为丰富六大茶山茶文化内涵的重要支撑,但她遗憾地说:“如果当时有更多的资金,对整个普洱茶产业和文化保护会更好。"

与许多商品不同,普洱茶是独一无二的。央视有一个关于阮殿荣的专题片,叫《回族妇女阮殿荣:管理艺术》。阮殿荣对用“人文”装饰普洱茶颇有感触。她说普洱茶是有记忆的活茶。很多茶都是喝完就喝,什么都不留下。后发酵过程是普洱茶随时间增长的过程。普洱茶因为越陈越香,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可以饮用和收藏的古董。阮殿荣笑着做了个“拿着”的手势:“比如我拿到一块普洱茶,舍不得打开,喝得很慢。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在为我准备这个饼茶,他一定和我有缘...”她用“时间的重量”来形容陈年普洱茶。在她看来,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方,正是这种多元的文化和习俗造就了普洱茶这种特殊的茶产品,它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体温,它的宁静和甘甜是给人类的礼物。

阮殿荣从普洱茶品出了情绪,感同身受。她还尝试给自己做一个情感系列的普洱茶,送给亲朋好友。阮说,她中学数学不好的时候,教数学的车老师经常给她补课,成绩逐渐提高,高考数学成绩也不错。为了报答对车老师的感激之情,她特意做了一个普洱茶饼,并在上面留下一句话:“我从小到大都不会忘记你……”同时,她也有了制作“感恩节蛋糕”的想法。她说:每个人长大后都会得到父母、兄弟、亲戚、同事的帮助。肯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心存感激。“感恩节蛋糕”将是表达感激之情的良好载体...普洱茶一旦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就会立刻鲜活起来。“感恩蛋糕”见证了人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并将延续他们的爱情...这是阮的本意。

“女性经营普洱茶可能更感性。“阮殿荣每天都会品茶,详细记录每批茶的串、色、碎、纯、香,体验不同饼、茶的细微差别。

这么多年来,阮殿荣对普洱茶的研究,都是围绕云南产茶乡的人文内涵展开的。她收集县志和各种茶书,收集茶马古道遗留下来的文物。

和“文化”一样,阮殿荣非常重视普洱茶的“品质”。在《我的人文普洱》中,她开篇就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普洱观”:“真正的高品质普洱茶,一定是以安全卫生为前提的。“她看得更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绿色壁垒的扩大,区域贸易协定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茶叶的发展,制约了普洱茶走向世界的步伐。”她指出,普洱茶在卫生、管理、价格、年份、农药残留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农药残留方面,中国大陆符合欧美农药残留标准的仍然太少。“必须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她解释说。

这一次,阮殿荣又提到了“罪”——“让时间来沉淀茶叶,但如果是假茶或不合格的茶叶,那就是犯罪。”

她身后是一排装满茶叶和茶书的书柜。“哪天我们继续喝茶聊天吧!”她笑着说这话的时候,办公室仿佛是一个私人会所。她继续忙碌着,在茶香中把握着普洱茶和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