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

吕梁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东邻太原市、晋中市,南接临汾市,北接忻州市,西与陕西隔黄河相望。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1000-2000米。地理位置在北纬36° 43 '-38° 43 '和东经110° 22 '-112° 19 '之间。气候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很大。春天干燥,少雨多风;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天凉爽,气候宜人;冬天冷,降雪少。年平均降水量502.5毫米,年平均气温8.9℃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51.7—2871.7小时,无霜期一般为133—178天。城市东西宽约142.16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总人口35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4%。吕梁因纵贯全境的吕梁山而得名。市区的骨脊山,古称吕梁山。据《永宁县志》记载,“骨脊名曰泰山左,华山右,长山为支,恒山为朝,此山在山中,仍为天地骨脊”。骨脊古义与吕梁相近,故以吕梁山命名。吕梁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吕梁地区有曲艺、平陵、中阳、瓜蒌四县。历代吕梁属石州、汾州、兰30、冀州、晋宁军、太原府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吕梁各县隶属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初称晋西北)。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在吕梁设立兴县、汾阳专区。1971 5月1日,吕梁地区成立。2004年7月,撤销地级吕梁。市辖一个区,即离石区;两个城市,即汾阳市和孝义市;十县为交城、文水、中阳、柳林、交口、兴县、岚县、临县、房山、石楼。148个乡镇(81个镇,67个乡镇),12个街道办事处,3110个行政村,81个居委会。离石区是吕梁的所在地,也是该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吕梁是三晋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地下地下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沿革吕梁地区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吕梁地区有曲艺、平陵、中阳、瓜蒌四县。公元前376年,汉、赵、魏分晋后,吕梁为赵国版图,内有中阳、子时、大岭。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设太原郡后,吕梁成为太原郡的版图,有大岭、子时等郡。汉初,吕梁还是太原郡的领地。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设立西河郡后,吕梁分属西河郡、太原郡、平阳郡。大岭、陶萍、紫石是太原县所辖的县;西和县下辖林、高朗、中阳、离石、土军、、邻水县;铺子县是平阳县下辖的一个县。王莽代汉后,紫石县改为梓潼,大岭县改为大宁,陶萍县改为多茂,邻水县改为水间。东汉建立后,郡县恢复旧名。东汉初,吕梁属西河、太原、河东三县。离石、林、高朗、邻水、中阳、平洲为西和县所辖县;大岭、陶萍、紫石是太原县所辖的县;铺子县属于河东县。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西和县迁至离石县,是吕梁最早的县级建筑。同年,邻水县并入离石。钟平时期,明治县“南下紫石县边界,寻废”。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8年)“南匈奴附之”,左半部居紫石,中半部居大岭。三国初,吕梁是魏的地盘。黄初二年(公元221),设西河郡,辖子时县,下辖离石、中阳两县。大岭县和陶萍县仍属太原县,而堡子县仍属平阳县管辖。西晋。吕梁的郡县分属西河州和太原州,郡县未变。只有紫石县改为了济市。东晋十六国时期,吕梁大乱。后赵元年(公元319年),设永世郡“弃离石郡”,搜改西河,后燕设离石护军。永兴后西河县并入太原县。北魏初,吕梁为太原郡版图,下辖大岭、陶萍、子时等郡。天兴初加历市镇,延和三年(公元434年)设土井镇,太平镇军九年(公元448年),土井镇由岭东县、灵溪县组成,陶萍县迁出辖区,大岭县改为杨洋。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复置西和县。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土井镇改为土井县。同年设飞瀑子县,以汾州、土井、西河五县为其县。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设永安郡;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陵东县改新城,陵西县改土京。东魏时,吕梁仍为汾州、太原郡的疆域,汾州辖西和、土井两郡,冀城、永安两郡属西和郡。土井、忻城两县属土井县;寿阳县仍属太原县,离石镇仍位于离石境内。北齐和北周时期,吕梁是两个政权的纷争之地,北齐胡鲁金修筑长城的起点金锁关就在该地区的黄路岭上,遗址至今仍存。当时有汾州西部的怀政县、朔州南部的西和县、图经县的神武县和吕梁并县的太原都。南朔州改称汾州,行署仍设在济市,隶属西和县。李市镇改为怀政县,下辖彰化、凉泉等县。魏奋县属神武县,阳阳县属泰源县,土井县、忻城县属土井县,后因割县改为怀政县。北周建德年间,西芬郡改名为石州;大象年间,南朔改名解州;并设胡、库胡、乌图三县及同名县。隋、吕梁分属离石县、西和县、太原县、娄烦县、龙泉县。离石县、修化县(库湖县改)、太和县(乌图县改)、平邑县、鼎湖县(今柳林县孟门镇)、宁乡县等县属离石县,西和县有冀市、永安县,寿阳县仍属太原县,兰城县属娄烦县,石楼县属龙泉县。唐朝时,吕梁属石州、汾州、谯周、兰州、并州(后改为太原)。西河(谯县改)、孝义(永安县改)属汾州,离石、平邑、鼎湖、临泉、方山属石州,方毅、和合属兰州;石楼县、温泉县属谯周,交城县、文水县属并州(太原)。五代时期,吕梁疆域不变。宋代吕梁属石州、汾州、兰30、涿州、晋宁军、太原府。离石、平邑、方山是石州下辖的县。西和、孝义是汾州下辖的县;方毅、和合是兰州下辖的县;石楼、温泉是冀州下辖的县;鼎湖、临泉是晋宁军管辖的县;交城、文水两县属太原市政府管辖。到了晋朝,只是因为撤销了晋宁军,将所辖的郡改为石州,其他郡的隶属关系不变。元朝时,吕梁大部属太原道(后改为集宁道)管辖,有交城县、文水县、星州、兰州、林州、石州(下辖离石县、宁乡县)、汾州(下辖西和县、孝义县)。石楼是晋宁路下辖的一个县。明初,吕梁各郡除石楼县外,均属太原。有兴县、岚县、临县、交城、文水县,以及石州(宁乡县下辖)、汾州(孝义县下辖)县。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汾州升为府,靠郭建立汾阳郡。太原、临县、永宁、宁乡、汾州所辖县改为汾州,汾阳县由政府设立。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石楼县划归汾州府,清朝建制不变。民国元年(1912),撤销汾州府建制,永宁府改为县。第三年(1914),永宁县改为离石,宁乡县改为中阳。民国七年(1918),增设方山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吕梁各县隶属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初称晋西北)。1940 65438+10月中旬,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石庵(今孟门镇石庵村)成立,梁岩潭任第一任县长。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吕梁有兴县区、汾阳区。兴县区辖兴县、临县、离石、方山、岚县等11县,汾阳区辖汾阳、孝义、交城、文水、中阳、石楼等9县。3月27日1951,汾阳区撤销,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划归榆次区,中阳县划归兴县区;石楼县划归津南特区。7月1952,1,兴县区撤销,兴县、岚县划归雁北区;临县、房山、离石、中阳在榆次地区之下。7月1954,1,离石、方山两县合并为离山县。6月1958 165438+10月10,文水、交城县并入汾阳县,中阳县、砀山县并入离石县,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岚县分别并入静乐、兴县,石楼县并入吕梁县。1959 9月19除孝义县外各县恢复建设,孝义县5月恢复建设1961。1971五月1。建立吕梁地区,同时恢复方山县,新增娄烦、交口两县;1972年4月,娄烦县划归太原市;1971年1年10月5日,柳林县新增。1992孝义撤县设市;1996离石市撤县建市;1996汾阳撤县建市。2003年6月23日,10,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地级吕梁市。

行政区划

该市现辖1区和10县,受省政府委托,管理省辖两个县级市。总人口3727057人,陆地面积21.095平方公里。(2006年数据)吕梁面积21143平方公里,人口350万(2003年)。吕梁地图

此数据来自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离石区面积1.323平方公里,人口24万。邮政编码033000。区人民政府驻交通路。孝义市面积948平方公里,人口43万。邮政编码032300。汾阳市(山西省计划单列市)面积1176平方公里,人口40万。邮政编码032200。山西省没有计划单列市。文水县面积1.064平方公里,人口42万。邮政编码032100。凤城镇县人民政府。中阳县面积1441平方公里,人口13万。邮政编码033400。宁兴镇县人民政府。兴县面积3167平方公里,人口27万。邮政编码033600。县人民政府驻魏奋镇。临县面积2979平方公里,人口58万。邮政编码033200。县人民政府设在林泉镇。方山县面积1.433平方公里,人口1.4万。邮政编码033100。县人民政府设在葛东镇。柳林县面积1.288平方公里,人口30万。邮政编码033300。县人民政府驻柳林镇。岚县面积1.509平方公里,人口1.7万。邮政编码033500。县人民政府驻董村镇。交口县面积1258平方公里,人口11000。邮政编码032400。县人民政府驻水头镇。交城县面积1821平方公里,人口21万。邮政编码030500。天宁镇县人民政府。石楼县面积1.736平方公里,人口65438+万。邮政编码032500。县人民政府驻灵泉镇。*本区地名数据截至2005年6月5438+2月;面积和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2005年),人口截至2003年底。*有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布依族、黎族、羌族、藏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哈尼族、锡伯族、黎族、白族、土族和土家族。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2003年10月23日,10,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吕梁市。该市现辖1区和10县,受省政府委托,管理省辖两个县级市。总人口347万,面积21.095平方公里。吕梁是资源富集区,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40多种,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0%以上,主要有煤、铁、铝土矿、白云石、气层等。其中含煤面积1146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4.3%,远景储量110100万吨,探明储量404亿吨。4号优质主焦煤被誉为“国宝”,储量62亿吨;铝土矿品位高、埋藏浅,预测储量4.4亿吨,居山西首位。铁矿石探明储量9.87亿吨,占全省的29.8+0%。地上的核桃、红枣、沙棘等经济资源得天独厚;野生动物有国家珍稀鸟类、褐马鸡、金钱豹、鹿、狍子等,鸟类有140多种。小杂粮品种齐全,质量高,数量大。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吕梁市成立于2004年,辖一区十县,辖两个市,总面积21095平方公里。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北纬36° 43 '-38° 43 ',东经65,438+00° 22 '-65,438+065,438+之间。交通铁路【1】吕梁境内有解西、太中银、小六等多条铁路。目前小六铁路没有旅客列车。揭西铁路南起介休市,北至孝义阳泉曲镇。它与介休的南同蒲铁路相连,并在阳泉区和省会太原之间开通了每日一趟的客运列车。火车经过孝义、介休、平遥、榆次等地。太原站发车时间为早上7: 00,阳泉曲站发车时间为下午2: 00。全程4小时40分钟。2011、11通车的太中银铁路从境内穿过。吕梁境内有交城、文水、汾阳、吕梁等车站,其中吕梁站是太中银铁路第三大站,使吕梁真正进入铁路时代,将太原到吕梁的路程缩短到3小时以内。307国道和209国道贯穿吕梁全市,是吕梁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通道。它们与九条省道和夏芬高速公路一起构成了遍布全市的高速公路交通网络。离石汽车站位于市政府附近,是吕梁的客运枢纽,有客运班车开往太原及周边地区。气候吕梁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很大。春天干燥,少雨多风;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天凉爽,气候宜人;冬天冷,降雪少。年平均降水量502.5毫米,吕梁关帝山主峰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而临县、柳林沿江地区相对干燥,降水量通常在450毫米以下。水文(一)、水资源总量及其特征吕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47亿立方米,其中河流径流量为1.6543亿立方米河流径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水资源总量中是重复的,其中河流基底径流4.069亿立方米,柳林泉年径流量65438+2300万立方米,河流渗漏地表径流和山前地下水侧向补给2.07亿立方米,合计5510万立方米。根据吕梁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非常贫乏。以1999的334.54万人口计算,人均占有量为433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比全省平均水平少30立方米。以1999总耕地878万亩计算,平均亩产165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5%,比全省平均水平少40立方米。第二,分布极不均匀。首先,枯水年和丰水年差别很大,降雨量极值比相差5.93倍。其次,河川径流年内分布不均衡,占水资源总量的76.7%,近三分之二集中在汛期,并呈现为暴涨暴落的洪水。再次,区域分布不均,平川区每平方公里9万立方米,丘陵地区每平方公里仅6.5万立方米,占平川区的72%。第三是逐渐衰落。根据山西省水资源公报(1997),1997年吕梁市水资源总量仅为882100万立方米,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7.1%,其中地表水占40%,地下水占60%。(二)水系吕梁全境属黄河流域,以吕梁山为界。河流分为两个水系,即黄河支流和汾河支流。1,黄河支流黄河支流流域面积13786平方公里。河流来自吕梁西部山麓,水源多为地下地下水。水源不稳定,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受年降水量影响变化也明显。其中较大的河流有:黄河干流发源于保德县,进入兴县北会村牛家洼,为吕梁市与陕西省的界河,经兴县、临县、柳林至石楼县后陂头村,全长296公里。据吴堡水文站观测记录,年平均径流量397.3亿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20.9公斤/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达到26800立方米每秒(1940),枯水期最小流量仅为39.5立方米每秒(1978)。岚漪河发源于岢岚县荷叶坪山马跑泉,在兴县木崖头乡青草沟村东南1 km处流入吕梁,在裴家川河口汇入黄河。河流全长120km,其中吕梁境内36km。流域面积2167平方公里,吕梁544平方公里。河床比降为8.59%。多年平均径流量940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1.7万吨,1967年实测洪峰流量2740立方米每秒。河流有很强的季节性变化,冬季有四个月的冰河期(从65438+去年2月到次年3月)。魏奋发源于岚县姬野山,从界河口流入兴县,在张家湾村汇入黄河。据县志记载,“关环西至和合,汉为汾阳郡,北为汾阳山,汾水出”。因为这条河穿过县城的南威山脚下,所以它被命名为魏奋河。较大的支流有南川河和焦楼河。河流全长81.8km,流域面积1.478 km2,河床比降9.73%,多年平均径流量75.7m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654.38+0.44m立方米。根据1967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840立方米每秒。河流冬季结冰,冰冻期为三个月(65438+去年2月至次年2月)。沁水河古称临水,又称龙泉水、秋水。《水镜笔记》上称之为陵水。发源于兴县白龙山下秋水寺,经临县秋河至碛口镇,汇入黄河。河流全长1.22km,流域面积1.989 km2,河床比降6.5%,多年平均径流量1.0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2400万吨,正常季节流量1.1亿立方米每秒,1.966。主要支沟有郝家沟、油坊沟、代坡沟、太平沟、成庄沟、榆林沟、安业沟、大峪沟、车干沟、招贤沟等。一级支渠26条,长度超过10 km。三川河称为三川河的北川、东川、南川和柳林段。流经房山、离石、中阳、柳林四县市,在柳林县西施镇两河口村汇入黄河。三川河全长168km,河床比降4.14%,流域面积4161.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2.84亿立方米(其中柳泉流量654.38+0.23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4070立方米每秒(654.38+0.966),多年平均输沙量2440万吨。它的北川河是三川河的源头。发源于方山县赤箭岭北,在离石县西部汇入东川河。全长90公里,流域面积1456.1平方公里,河床比降6.4%,年清水流量约0.6立方米每秒,年平均输沙量202万吨,年平均径流量9490万立方米。北川河上游多为花岗岩和古变质山区,降水较多,水量丰富。河谷较宽,宽度约为1000-2000m。由于河流的弯曲,在山谷中形成了非常不对称的两级阶地。东川河位于离石县东北部。其上游源头分为小东川河和大东川河,在五里铺汇合,全长44公里。河床比遇到北川河。东川河流域总面积944平方公里,年均输沙量804万吨,年均径流量3060万立方米。南川河,古称宁香水,发源于中阳县刘加平乡界牌岭,由南向北流经中阳县、罗进等地,在离石县交口镇汇入三川河。南川河的源头是东面的枝柯河和南面的干流。主航道总长60公里,流域面积835.4平方公里。上游河床比降为65438±0.6%,下游为65438±0.0%。年均径流量4580万立方米。南川河流域上游为石质山区,面积5976平方公里,植被良好,年均输沙量24.6万吨。中下游为黄土丘陵区,面积238平方公里,年均输沙量569.3万吨。三川河柳林段,一条清水河,由离石县至交口镇的北川、东川、南川三条河流汇合而成,向西流至柳林县两河口村汇入黄河。全长78公里,河床比降0.38%,流域面积925.5平方公里,谷宽500-1200m,年平均径流量2360万立方米。曲产河,又名龙泉水,发源于石楼县东石楼山西侧。流经城关、西圩,从曹家园进入柳林县城,在石祥镇下塌村汇入黄河。全长74.9公里,流域面积1.205平方公里,河床比降0.93%,年平均流量0.342立方米/秒,汛期流量1.30-240立方米/秒。冰河期从去年的1.1开始,到明年的1。2.汾河支流汾河支流流域面积7309平方公里。河流发源于吕梁东麓,水源为潜水断层水。由于水源不稳定,河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主要河流有:汾河干流来自太原市清徐县,文水县闫家堡村东一公里处进入吕梁,是吕梁地区和晋中地区的界河。在文水县徐佳镇村以南一公里处出境,经平遥、介休市至孝义市霍家堡村再进入吕梁境内,在东东屯村以南两公里处出境,全长40公里。据兰村水文站实测,平均流量为265438±0.8立方米每秒,含沙量为44.2公斤/立方米。何蓝又名兰州河,《兰县志》说:“绿水河”,发源于兰县河口乡马头山脚下,上游源头又称兰城河,有普明河、贺辉河等较大支流,后曲里入娄烦县后入汾河。吕梁境内河流长56.7公里,总流域面积1146平方公里,本区面积10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68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547万吨。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正常水期流量仅为1.8 m3/s,洪水期流量为1.70 m3/s,最大洪峰流量为1.879 m3/s(1.958)。磁窑河发源于交城县西北磁窑沟何家岭,故名。瓦窑河是其最大的支流。出磁窑沟后,河水进入平川区,到达侯氏村的河瓦窑河,进入文水县城,从汾阳至孝义北桥头村汇入汾河。现在河道是原来的汾河古道,河水原来是从交城境内进入汾河的。河流全长1,21km,流域面积568.6 km2,沟口以上河床比降3.33%,沟口以下河床比降1%,多年平均径流量800万立方米,年均输沙量20万吨。河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90%的径流集中在汛期,全部排出界外,上游很少用于灌溉,文水县以下可获得漫灌效益。温榆河,古称温孤水,是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元和县志》云:“温孤水,出温孤于交城县西南”。它也因河流呈波浪状而得名。发源于关帝山脚下,自上而下接受东西葫芦水、么儿河、三道川、二道川水、西野河、头道川水、御道河、玉门河、向阳河、阳澄河、郭毅河、小河,在孝义南窑村东1.5 km处汇入汾河。全长155km,流域面积4112km2,其中山区3203km2,平川区909km2。根据1956-1984实测资料,年平均径流量2.56亿立方米,其中最大值5.84亿立方米(1964),最小值0.92100亿立方米(1972),汛期径流量65438。最大洪峰流量1751立方米每秒(1959)。河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冰河期从冬季的65438+2月到次年的65438+10月。小河的原源头是匡镇河,先后接纳薛家汇以下的下堡河、朱浦河、曹溪河,流经孝义古城南部,从路南村向东流0.5公里汇入温榆河。全长56.5公里,流域面积46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0.1.6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21.000立方米每秒。双池河的源头是村川河,发源于交口县,先后接纳大麦角河和元川河,直至双池镇称为双池河。全长72.6公里,流域面积111平方公里,其中吕梁地区982.6平方公里,平均河槽比降为10.7%,年均径流量184万立方米。(三)主要泉水吕梁有七处泉水,年总径流量100万立方米。柳林泉位于柳林镇龙门会、寨东一带的三川河谷,属于出露在奥陶系灰岩中的上升泉。泉水集中分散出露,海拔801m,年均径流量65438+2300万立方米(流量3.9立方米每秒),泉域面积4400平方公里,其中石灰岩出露面积1.700平方公里。泉水来自不同的方向,反映出明显的水质差异。山谷北侧水质较好,南侧受煤系地层影响水质稍差。五城泉出露于五城镇易沟与大东川交汇处。由于澄城逆断层上盘古变质岩的抬升,阻挡了从东部汇集的岩溶水,形成蓄水构造。流量为170-530升/秒,钻孔单位涌水量为4.36-7.6升/秒·米..最大的可以达到26.66升/秒米。神头泉位于汾阳市御道河镇神头村。泉水出露于北北东向断裂带,地下水由北西向寒武-奥陶系洞穴水补给。涌水量316-450 L/s,盐度0.25 g/L,泉口海拔1127.07米。下口泉,名香阳泉,位于汾阳市城西15km向阳村下口。由于沟谷常年侵蚀,寒武系灰岩出露地表,中部灰岩地下水溢流成泉,为下降泉。泉水由北侧寒武-奥陶系洞穴水补给,流量150-175 L/s,盐度0.26 g/L,泉口高程1658。西野泉位于中阳县南川河东源支克河上,出露于北北东向离石油坊坪-中阳支克线断裂带上。由于西部古老变质岩的隆起,阻挡了来自东部的岩溶水,形成蓄水构造。该泉属于间歇泉,周期约14年,每次流出时间为一年,呈散泉状。流量150-210L/s,泉口高程1240m。水神头泉位于交口县康城镇解家坪村西部。泉水出露于奥陶系灰岩中,流量20-252升/秒,水量瞬时变化明显。在泉口周围的钻探调查中没有发现水。据分析,该泉是当地的一处上层死水泉。枣林泉位于离石区枣林乡枣林村,出露在北北东向断裂带上。它富含矿物质,水质极佳。经质检部门检验,具有极大的保健功能。(四)地下水吕梁地下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79074万立方米,其中丘陵地区70304万立方米,占区域地下水资源总量的8.891%,其中以河为主的流量49570万立方米,占丘陵地区地下水总量的70%以上;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0264万立方米,其中重复计算量为1.1.494万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采量为238654.38+0.9万立方米(不含河川径流),其中平原地区为65438+8504万立方米,丘陵地区为53654.38+0.5万立方米。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的各种河流中,上游多为变质岩裂隙水,降水量大,自然植被好,水源丰富。中下游普遍为碎屑裂隙水,区内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流量不稳定。此外,碳酸盐岩溶水是吕梁市主要的地下水资源之一。该地区碳酸盐岩地层广泛出露,约4000平方公里。出露区形成柳林泉、神头泉、峡口泉等一系列小泉。受山前断裂影响,一部分作为平原区补给水源,一部分补给郭庄泉和国外黄河。在该地区的渗透区,人畜饮水非常困难。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地势平坦,经济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开发程度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一些城镇、居民区和工业区,地下水往往被过度开采,形成一个“漏斗”。土壤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部,吕梁山脉自北向南贯穿全境,西临黄河,东临太原盆地。辖13区县市,148乡镇(81镇67乡镇),12街道办事处,3110。城市东西宽约142.16km,南北长约200km。全市总面积为21132.7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3.5%,相当于31699亩,其中农用地26539.0000000006亩,其中耕地803.4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5.35%;园区面积22.53万亩,占总用地面积的0.71%;林地11930900亩,37.64%;草地97.7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8%;其他农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