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形象?
但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就不一样了!《三国演义》不是传记,更不是历史教科书。而且由于作者罗贯中是以扶刘反曹,宣扬正统忠君为导向,所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有很大不同。《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为了突出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可读性,文学作品需要艺术想象和加工,当然也允许虚构。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所以,谈论历史人物,不能以这本书为依据。
那么《三国演义》中忠诚的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是复杂的,曹操的性格是多方面的。他一出现在小说里,就表现出他的聪明、机智、勇敢、大胆、世故、成熟。在第一篇中,作者写道:“曹小时候喜欢打猎、唱歌和跳舞,有能力改变。”然后,他带头镇压黄巾起义,立功,扬名,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当地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当董卓为非作歹,伤害百姓时,他不像王那样怨天尤人,叹息流泪。他决定用刀刺杀董卓。如果这个计划失败了,他就回到家乡组织联系十八路诸侯军,共同攻克董卓。一方面,他知人善任,敢于用关羽这个没有名望、头衔、职位、文凭,却威风凛凛、居高临下的人来温酒斩华雄。他看人不分家世,任人唯贤,心胸宽广,宽容大度。比如他敢于起用通敌、有叛意的将领(正式开战后),敢于任用起草檄文、诅咒祖宗八代的谋士陈琳。这些都是他政治家风度的方方面面,也是曹操形象光辉的一面,是曹操作为一个“能治天下之臣”的具体表现。
但罗贯中也塑造了曹操的另一面,那就是多疑、阴险、毒辣、不择手段等等。用罗贯中的话来说,曹操这方面是“乱世奸夫”。
他小时候就是一张很有心机的智能卡。请看这一段:“曹操有个叔叔,看见曹操四处游荡,尝到了愤怒的滋味,和曹嵩说话。宋负责操。曹操突然有了一个计划。当他看到他的叔叔来了,他倒在地上,中风了。景叔告诉宋,宋看了急。去他妈的,没关系。宋道:“叔叔说你中风了,现在又加重了?”曹操说,“我儿子来了以后就没得过这个病。我失去了对叔叔的爱,所以我失去了耳朵。“相信他说的话。舅舅之后,我讲过,宋不听。所以,肆意操。”一个孩子竟然有这样的绝招,当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还有,县令陈宫抓到刺杀董卓失败的曹操,看到他有帮助国家的远大抱负,认为他是个忠臣,就弃官从戎。后来,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他也不悔改。还说出了“宁叫我消极,不叫消极”的人生信条!这让陈宫震惊不已,抛弃了他。还有曹操在梦中杀人的拙劣手法,以及用一个粮官的头来稳定军心等等。,这些都显示出他多疑、阴险、冷酷、狠毒的性格。
但也正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才让读者觉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立体,不像刘备那样让人觉得虚伪和矫情,也不像诸葛亮那样让人觉得过于神圣和夸张。他的聪明才智被夸张到了极致,已经不是人了,就像一个能呼风唤雨的怪物!
SOSO用户回答采纳率:29.9%,2008年8月28日09: 28报道。
东汉时,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得以击败袁绍,统一北方。难道不能显示出他实质性的天赋和能力吗?他野心勃勃,野心勃勃。“野心”这个词恐怕对曹操来说有些不合适。
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足智多谋,果断果断,以统一大业为己任。他善于调兵遣将,每战都小心翼翼,所以常胜。
曹操治国有方。曹操在洛阳城北当尉时,不畏权贵,用五色棍打死一切违反禁令的人,震惊京城,无人敢复禁。他在济南任大臣时,罢免了八个依附于权贵、贪赃枉法的县官,下令拆毁祠堂,禁止祭祀。当时济南的社会风气变化很大。
更可贵的是曹操重视经济。他鼓励种田,大规模地耕种土地,让流民的生活稳定下来,从而收买人心,让百姓尽心尽力地种田,全心全意地为他服务。此外,他还注重兴修水利,保护农桑,使黄河两岸长期不发洪水,这是他为人民做的一件大好事。据史书记载,在曹操的统治下,北方出现了“家家满,仓库满”的景象。
自古以来,一个成功的国王背后都有一个贤明的臣子。能重视人才的只有一个曹操。他手下有无数能干的大臣,人才辈出。曹操下达了三条求贤令:无论官阶高低,只要有“治国之道,用兵之术”,就可以做官。你想想,有几个国王能做到这一点?当时,刘备的结义兄弟关云长被曹操抓获。曹操没有杀他,而是以礼相待,想尽一切办法留住这个人才。关云长很感动,但不愿意帮助他,所以曹操让他去。赤壁之战中,关云长放走曹操是为了报答曹操没有杀他吗?不然曹操早就死了。
此外,曹操在文学方面也很有才华。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不意。星汉辉煌,若出其不意。”他写下了兼容并包,一统天下的志向。一首歌,“老马潜伏,志在千里。烈士之年,勇往直前。”流传千古,家喻户晓。这说明曹操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
在我眼里,曹操是个大英雄,那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