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莎湖的历史变迁

史料显示,明朝洪武年间,胡莎湖面积近万亩。100多年前,东湖属于胡莎水系。任通在《胡莎志》中把胡莎湖和东湖并称为大小胡莎湖。东湖、胡莎湖和白洋淀原本是相通的,与长江相连。他们是在清末修建武昌至青山的大堤后才分开的。

1900年,修建粤汉铁路,人为将胡莎湖分为两部分,即“胡莎湖”(又称“外胡莎湖”)和“内胡莎湖”。20世纪60年代末,胡莎湖仍有约3200亩水面。

抗战时期,沿湖居民急剧增加,围湖而建农田、房屋,湖泊开始大面积萎缩,码头逐渐废弃。到20世纪80年代,胡莎湖的面积已经减少到6000多亩。在此之前,白尾海雕、白鹤、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一直是胡莎湖的“常客”。10多年前,为了修建长江二桥,中北路和徐东路被拓宽,一些沙湖被填平。

上世纪90年代,为了修建长江二桥,中北路和徐东路被拓宽,一些沙湖被填平。

胡莎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填满,20年来几乎没有间断过。1996期间,通过填湖修建了一个“地球村”(楼盘),2000年开工的中山路至湖北大学友谊大道段,就是通过填占胡莎湖修建的。友谊大道建成通车后,胡莎湖区成为开发热点,湖北电视台前的巩峥路范围内全部在胡莎湖水域之外。

2004年,武昌虞姬桥的一个古沙湖船码头被拆除。裸露的石墩上,有五六条深浅不一的沟痕,无声地诉说着沙湖萎缩的历史。武昌胡莎船坞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约600年。当时,胡莎湖的面积将近一万亩。当船在湖上航行时,农民们把船靠在这里,进城做生意。清末,张之洞修建五峰门、五台门、万年门等堤坝,以缓解洪水。湖泊面积减少,但仍达到7000多亩。

2006年,根据武汉市有关部门的环境状况公报,胡莎湖污染严重,已成为非人类接触的劣类水质,不再适合水产养殖。

2007年,胡莎湖被禁止养鱼。

显然沙湖已经被填平了,尤其是内沙湖的萎缩。它原来的面积大概是1275亩,1994有600多亩,现在水面面积只有119.85亩。胡莎湖,曾经是一个郊区湖泊,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城市湖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湖边建起了许多学校、办公楼和住宅楼。由于填湖现象,胡莎湖水面缩小了1000多亩。再加上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影响,湖水污染严重,湖泊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沙湖正在失去湿地的特色和价值。不仅许多过去常见的珍禽一去不复返了,就连湖里的鱼也因为湖水的严重污染而经常大量死亡。胡莎湖是如此的安静,离人们的视线越来越远,渐渐成了一道失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