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前沿经济研究所董志凯使用武力。

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史和制度变迁史,即从1949年6月新中国成立至今。就研究队伍而言,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研究党史、国史的史学家;二是研究经济学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专门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学者不多。从研究方法上看,由于学术背景、研究出发点和研究目的的不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几乎是平分秋色。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范围主要是1949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历史和经验。还包括1949以前中国* * *生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还包括对香港、澳门和台湾省经济史的研究,包括中外经济关系史和近代中外经济史的比较研究。

就“十五”期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重点而言,仍然是“说过去的话,今天必须验证”,即跟踪近年来实体经济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推进经济史研究。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三农”问题(包括城镇化)的形成和演变;(2)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3)对外经济关系的演变(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相适应);(4)区域经济史研究(配合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因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人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史,所以这段历史的时间跨度不仅不断延长,而且从80年代该学科兴起时的30多年,延长到了今天的50多年。同时,内容也日益丰富。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经济学“西学东渐”的浪潮过去后,注重实证研究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导致近年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逐渐升温的现象,许多关于现实问题或对策的著作更注重其“历史渊源”。从该学科未来五年或10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理论,正确评价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早了”还是“错了”?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评价,它既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如果从历史和逻辑一致性的角度来看问题,就必须说明当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建立与后来的改革开放和今天的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

第二,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新中国56年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和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配套制度的历史。如何认识这段历史,中国能否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表现形式以及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三是如何理解建国以来党与政府的关系,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当我们研究中国56年的经济史时,会遇到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特殊性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实行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和社会主义有什么关系?如何与时俱进,促进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提高中国* * *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果是否采用国际上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评价标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四,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这也是困扰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回顾历史,从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大跃进;从六十年代的“包产到户”、“托拉斯”到“文化大革命”,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法权”;从20世纪80年代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90年代的“863扶贫计划”,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最近减免农业税等等。,都反映出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和调整相关政策,以达到兼顾的目的。如何理解和评价新中国56年来的上述问题,需要经济史研究和理论界双方的努力。

未来五年或10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重点将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总结起来有四大问题:(1)农村经济发展历史,城乡关系演变(包括城市化),劳动力流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历史(包括户籍制度演变)。(2)围绕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历史、国有企业的历史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3)围绕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开展人口、环境、资源、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跨学科历史研究。(4)围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中外经济关系的历史研究。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