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桥梁战争

八里桥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这场战役中,清军在战术和武器上无法与西方侵略者相提并论,因此战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僧沁曾在大沽口炮台打了胜仗。遭受损失的英法侵略者调集了大量兵力,准备直接进攻北京。

胜利后,僧沁产生了轻敌的思想。大沽口炮台防守松懈,使英法联军轻松攻占大沽口,并沿白河向北京推进。最终双方主力在八里桥地区会师,进行最后的决战。

此役,清军主要是想依靠从蒙古调集的蒙古骑兵,进攻英法防线。但这些骑兵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牧民,没有接受过相应的训练。战马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武器是落后的马刀、弓箭和老式火绳枪。

英法联军兵种齐全,步兵装备训练优于清军,骑兵素质远胜清军蒙古骑兵。火炮配备的阿姆斯特朗炮性能优异,是此役胜利的主要因素。这种枪体积小,重量轻,但因为是线膛炮,射程远,精度高。是英法联军在战场上的主要火力支援。

1860九月21,八里桥战役开始。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一边倒。很多地方都有描述,就不赘述了。简短的故事是,僧沁的骑兵对英法联军发起了进攻。双方兵力在僧沁两三万,英法联军八千左右。

在阿姆斯特朗炮的轰击下,从未经历过炮火洗礼的蒙古骑兵四处奔跑,打散了步兵。最后在盟军炮兵和步兵骑兵的攻击下,清军被击溃。

双方伤亡比例悬殊极大,也证明了封建王朝的骑兵根本不是现代诸军兵种的对手。

骑兵一直被视为游牧民族克敌制胜的法宝,但在火炮出现后,骑兵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马会到处乱跑,导致自己的队伍崩溃,进而失败。

八里桥之战在实践中证明了这个道理。装备当时最先进火炮的少数盟军轻松击败了庞大且占优势的蒙古骑兵。至于机枪的出现,增加了杀伤效率,但对骑兵影响不大。因为在机枪面前,马还是一条直线。只有炮兵才是骑兵的天然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