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词的由来
“华”的本义是变化、生成、创造,如《庄子逍遥游》:“华成鸟,其名彭”。《易凝聚下》:“男女构精,万物化为生命”。《黄帝内经·苏文》:“变不可替代,时不可违”。中庸:“可以赞美天地之教”等等。综上所述,“化”是指改变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同时“化”引申为教事迹动善的意思。
"文"与"化"的并列使用,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儒家学者编纂的《一本卦相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止步,人性也止步。观察天文,是为了观察时间的变化;看人文,把它变成世界。
这段话里的“文”字,就是从质感的意思演变而来的。日月交错点缀天空,即“天文”,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仁”指的是人际关系的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君主、大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一个具有纹理表征的复杂网络。在这段话中,统治者必须观察天文以了解时间序列的变化,同时也要观察人文,这样世界上的每个人才能遵守文明礼仪,举止得体。在这里,“人性”与“入世”息息相关,“文化教育”的思路已经非常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为一个整体词,如“文不改,则诛之”(《说文·袁志·武》),“武悠悠外”(《文选·布》诗)。这里的“文化”要么是反对天造地设的自然,要么是反对没有教育的“单纯”和“野蛮”。所以在中国的体系中,“文化”的本义是“文化教育”,意思是人的气质和品德的培养,属于精神领域。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不同,现在“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多维概念,成为许多学科探索、阐述和争鸣的对象,但基本形成了以下* * *知识:
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文化有着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的历史。人类是从“食如皮毛而饮血,对人性无所适从”(王夫之《资治通鉴》卷二十)的“立兽”(《思录外篇》),逐渐形成了与“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人性”。这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在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是实践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体之外并与之相对立的外在自然,也指人的本能的自然性和人体的各种生物属性。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进而改造实践自己的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比如一块天然的石头,没有文化意义,但经过人工打磨,注入了人类的价值观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了“文化”的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意义是人化或人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对自然物的适应、利用和改造,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不仅体现在自然特征、形态和功能的不断完善,还体现在人类个体和群体素质(生理和心理、技术和道德、自律和规训)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可见,一切超越本能、人类自觉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换句话说,“自然的人性化”就是文化。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和外延差异很大,因此文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文化”集中研究了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以及人类卓立在自然界中独特的生活方式,涵盖面很广,所以也叫“大文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有文化的人是人类心灵可以释放的有价值的因缘”,它包括认知的(语言、哲学、科学和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和信仰)、艺术的(文学、艺术和音乐)等多个领域。广义的“文化”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使动物人转变为创造者、组织者、思想者、言说者和计划者”,从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吸收到“文化”的定义中。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者都持有这样的文化理论。
与广义的“文化”相反,是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而侧重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因此也被称为“小文化”。英国英国化学家泰勒在《1871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是早期狭义“文化”的经典定义。在汉语体系中,“文化”的本义是“通过教育的文化”,也属于“小文化”的范畴。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思想反映。”这里的“文化”也属于狭义的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其是精神财富”。这是一种狭隘的文化。一般来说,精神创造领域所涉及的一切文化现象,都属于狭义的文化。
综上所述,现代人在某个领域或某件事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时,是以“狭义文化”而言的。除了上述含义,当代中国社会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力。比如中国文化,吴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众所周知,北京的胡同记录了北京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征,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气息。它们是北京民俗的天然展厅,烙下了北京市民的社会生活,那么由此产生的“文化”的含义当然应该和“中华文化”的含义相同。
有了以上的知识,再回头看胡同文化,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汪曾祺先生深谙“文化”的含义。文章开头就指出“街道和胡同把北京切割成了正方形。”这种创始人不仅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北京人的思想。“这表现了一定的存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定的思想文化状态;而某种思想文化状态会产生某种固有的生活状态。然后第二段作者突然给我们讲了一大堆胡同名字。是为了增加“文学趣味”吗?不,不是的。因为胡同名称的演变,其实从侧面展现了胡同的悠久历史;胡同名字的流行,说明了胡同文化的大众化,与第五段有直接关系。在第三段中,作者着重解释了胡同的大小和种类。然后介绍了胡同和街道的关系,胡同和四合院的关系,指出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和文化形式,所以所谓的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里的分析我们也明白,作者之所以用大量的笔墨向读者介绍北京胡同的情况,正是为了落实和说明胡同“文化”的起源。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胡同,没有悠久的胡同历史,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北京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胡同文化”。如前所述,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因此,胡同文化中的一些材料在全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