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蹄疫流行史
1年口蹄疫疫情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溃疡、鹅口疮。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OIE和粮农组织将其列为《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18 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病毒是疾病的载体,传播速度快,途径广。几乎100%的易感动物被感染,死亡率只有2% ~ 3%。然而,除了动物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外,患病期间和患病后的肉奶产量减少和养殖价值损失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口蹄疫最早发现于1514年的意大利,之后不时爆发,多在冬春季,夏季很少。近年来,口蹄疫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欧洲、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重灾区[1]。65438-0999年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口蹄疫。2000年,韩国、俄罗斯、蒙古、日本、南非和台湾省发生了口蹄疫。2001口蹄疫在英国卷土重来,并在欧洲广泛传播,给英国造成约9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中国是口蹄疫的老疫区。在建国前的半个世纪里,口蹄疫总的疫情是农区少,牧区多,从未间断,有时是疫情。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过四次口蹄疫大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口蹄疫爆发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2病原体和传播方式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单链DNA病毒,等值面对称,无包囊。这是最早发现的导致人类和动物疾病的病毒。分为O、A、C、南非1、南非2、南非3、亚洲1七种主要类型。其中O型和A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每种类型都产生相似的症状,只有在实验室才能区分。病毒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即使是同一血清型的病毒,其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每种类型又可分为多个亚型,目前已鉴定出65种亚型[2]。患病动物在发热期,粪便、尿液、乳汁、泪液、唾液、呼出气体都携带病毒,然后病毒主要存在于水泡和淋巴液中。从疾病中康复的动物可以携带病毒很长时间。口蹄疫病毒(FMDV)的毒性很强,新鲜的疱液稀释500倍至50万倍后接种到易感动物体内仍可引起其发病。对外界抵抗力强,干冷;但是怕酸怕碱怕热,热85?100℃以上?敏可以杀人。口蹄疫病毒可通过接触、空气和食物进入易感动物的皮肤和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疾病。主要易感对象为猪、牛等大型偶蹄类哺乳动物,鼠、兔也是高危人群。人也可因接触感染口蹄疫的动物及其被污染的皮毛或误食感染动物的奶和肉而被感染,但典型病例很少见到,从人身上分离的病毒株多为O型,其次为C型。此外,人可以将病毒传染给牲畜,人与人之间很少相互传染。这与猪水疱病(SVD)不同,后者对人类具有高度传染性。
3临床表现
3?1动物
猪和牛感染口蹄疫后,其典型症状是发热和口腔粘膜、乳房和蹄部皮肤出现水疱。病程可以是良性的、恶性的或复杂的。新生犊牛表现为急性和亚急性心肌炎,无鹅口疮,通常以死亡告终[4]。口蹄疫的急性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和临床期。潜伏期从几天到半个月不等,一般2 ~ 7?d .潜伏期是口蹄疫病毒在入侵部位和体内扩增的阶段。前驱期的特征是无精打采、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和产奶量减少。临床期出现典型水疱,逐渐融合破裂,呈鲜红色烂面。此时体温升高,步态紧凑或跛行,脉搏和呼吸次数急剧增加,产奶量减少,动物体质恶化[5]。恶性口蹄疫最重要的是心脏活动的破坏,常因心肌衰竭而导致快速死亡。口蹄疫的并发症主要是感染组织中的细菌化脓-坏死过程。久病患者可能有心脏病、内分泌疾病(胰腺、肾上腺等疾病)和不孕不育。
3?2人体的临床表现
人体感染口蹄疫后,经过2 ~ 18?D的潜伏期特点是突然发病,初期症状与流行性感冒相似[6]。2~3?d后口腔、咽部、手指、脚趾可能出现水疱,愈合后不会留下疤痕。严重的病例可能会并发肠胃炎、神经炎以及皮肤和肺部感染。一般病程不超过1周,预后良好。
4预防和控制措施
口蹄疫防控措施是一种国家行为,各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控和根除措施。预防口蹄疫的主要措施:(1)禁止从口蹄疫疫区进口动物及其产品,加强进口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7]。(2)定期、详细的动物疫情报告记录,建立疫情报告制度。(3)严格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保存和使用。(4)口蹄疫消灭后,不再进行免疫接种,防止疫苗引起口蹄疫的爆发和流行。(5)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如做好饮食卫生,牲畜肉煮熟后再吃。控制和扑灭口蹄疫的主要措施[8]: (1)封锁疫区,消灭同群病畜和易感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2)禁止疫区动物及其产品外流,严格执行车辆、人员、货物消毒制度。(3)疫区内焚烧或掩埋的畜产品、饲草、垫料,应用1% ~ 2%福尔马林彻底消毒。(4)对疫点周边(10km)、动物活动控制区(20km)、监测区(50km)进行严格的疫情调查和检疫,对阳性和污染的动物产品一律扑杀销毁。(5)对监测区外与流行病学有关的区域进行严格的血清学和临床调查监测,查明并消灭传染源。(6)对疫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易感动物接种与当地流行病毒型相同的疫苗。口蹄疫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其爆发。1925年疫苗研制成功,但直到1940年技术突破才投入量产[9]。传统的口蹄疫疫苗包括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新型疫苗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至今未投入使用。目前探索的新型疫苗有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表达疫苗、活载体疫苗、DNA疫苗等。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持续时间小于6个月。疫苗株和流行株的抗原性不同,免疫持续时间也不同。抗原差异越大,免疫持续时间越短[10]。
5结论
我国农业部、卫生部、外贸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肉类卫生检验试行办法》对患有口蹄疫的牲畜尸体的处理有明确规定:“体温升高的牲畜尸体,经高温处理后会出现内脏和副产品;体温正常的动物,其去骨的胴体和内脏,经过产酸和无害化处理后就会出现。”一个国家控制口蹄疫的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口蹄疫的情况和受到危害的危险。通过各种方法消灭流行性口蹄疫,达到无口蹄疫状态是可行的。口蹄疫防控工作是涉及国家声誉和畜牧业安全生产的大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养殖单位和动物所有者的重视。有效落实口蹄疫预防措施,迅速扑灭疫情,巩固消除疫情成果,是检验国家防疫体系控制能力和有效性的试金石。
[07-08-13 10:02:00]作者:姚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