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洲油画:从天堂神话到人类真情实感意味着什么(三)?

Rico出生于法国里昂,年轻时随家人移居巴黎。从十几岁开始,他就跟随古典画家学习绘画,经常去卢浮宫临摹古代名作,还到义大利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因其严谨的人体结构和雕塑感,曾被誉为“法国的米开朗基罗”。让里科在历史上名声大噪的是他的油画《美杜莎的木筏》,这幅油画是根据一次海难创作的。

自由引导人民,这幅法国德拉克洛瓦的画以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为背景。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当月27-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市民与保皇派发生战斗,占领皇宫,史称“光荣三日”。在这次战斗中,一个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女孩首先在街垒上升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当年轻的阿勒把这面旗子插到圣母院旁边的一座桥上时,她中弹倒下了。画家德拉克洛瓦目睹了这悲惨而激烈的一幕,随后他义愤填膺,决心为它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画中展示的巷战场景,是画家在数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速写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画面中,一手举着三色旗、一手握着手枪勇敢带路的年轻姑娘正在召唤群众前进,这既是起义参与者的真实写照,也是自由女神像的象征。她旁边的年轻鼓手正挥舞着手枪,快速向前奔跑。另一边,一个戴着礼帽的大学生正意志坚定地盯着前方。在他的身后,有两个工人挥舞着尖刀,表情坚定,一脸愤怒。他们背后有很多叛乱分子。在前景的右侧,有两名政府军士兵躺在地上死去,左侧躺着一名为自由而死的叛乱分子。一名受了重伤的年轻工人仰望着自由女神像的三色旗,期待着自由。他的外套,露在外面的角衫,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如果仔细看,还能隐约看到北塔上飘扬着一面共和国国旗。

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彩丰富炽热,用笔奔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当1831五月份在巴黎展出时,引起了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赞美诗。之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

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数月。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归还给了画家本人。

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这幅画在卢森堡宫再次展出。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这幅画被政府撤下,理由是它具有煽动性。它直到1874才被送到卢浮宫。

只要德拉克洛瓦拿起画笔,他的浪漫激情就像生成中的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发出响亮的呐喊。他画得像一头狮子一口气吞掉猎物,所以人们称他为“浪漫的狮子”。

在表达感情的深度和力度上,没有人能和伦勃朗相比;在表达运动的强度和气势上,除了鲁本斯,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感人程度;除了米开朗基罗,没有人有把抽象的沉思和道德的东西变成艺术形象的天赋。

德拉克洛瓦是法国人民的骄傲。他的大部分作品保存在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卢浮宫为保存他的作品设立了几个展览室。代表作有《希亚岛大屠杀》、《自由人》、《但丁的船》等。

英国康斯特布尔干草车

康斯特布尔,英国画家。6月1776+01日出生于萨福克郡,3月31837日在伦敦去世。他曾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并深受风景画家j .法灵顿和J. T .海卡特.康斯特布尔.史密斯的影响。1805年,他做了一幅祭坛画《基督保佑儿童》。

著名作品《干草车》在艺术界引起轰动,并获得当年巴黎沙龙金奖。这是一幅充满阳光、温暖、生命的山水画,对青年画家影响很大。他的许多表现农村风光和描写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在构图和色彩上摆脱了传统的规则,抛弃了传统的棕色调。他创造了用调色刀将未经调整的色块铺展在画布上的想法,使湿漉漉的画面产生了无尽的闪光,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康斯特布尔的白雪公主”。

他的代表作品《谷田庄》(在维多利亚博物馆)、《麦田》(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布莱顿海滩》展现了他对光与色的大胆探索,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表明了印象派画家对光与色的追求。

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巴黎圣马可街一家餐厅的一个房间命名为“康斯特布尔沙龙”,他的作品就挂在周围供人参观。

法国米勒

《拾穗者》描述了一个农村最常见的场景:秋天,金色的田野看起来一望无际,在麦收后的土地上,三个农妇正弯腰非常小心地捡拾丢失的麦穗,以补充家里的食物。他们身后的小麦堆似乎与他们无关。虽然我们看不清楚这三个农妇的脸和面部表情,但米勒形容她们的体态庄严得像古典雕塑。三个农妇的动作角度略有不同,具有连环动作之美,似乎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的分解图。那个戴着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在飞快地捡,另一只手拿着袋子里的大捆麦穗。看得出来她已经接了一段时间了,囊中有小收获;戴着蓝色头巾的女人已经被反复的上下弯腰弄得筋疲力尽了。她看起来筋疲力尽,左手放在腰后支撑身体。图中右边的女子,侧着半个身子,手里拿着一堆小麦,正在仔细地检查着已经重新被摘下来的麦田,看看有没有漏收的麦穗。农妇们就是这样来来回回,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一粒粮食的深情,耐心而不知疲倦地捡拾麦穗。

画面中,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头巾平静而丰富的色彩也融入了黄色。整个画面宁静而庄重,以田园牧歌的方式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乡村生活的特殊热爱。

米勒一生都热衷于农民。黑热病流行于1849年的巴黎。35岁时,他和家人搬到了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在巴比松村,他遇到了柯罗、卢梭、特罗洛普等画家。在这个贫穷与世隔绝的村庄,他生活了27年。米勒对自然和乡村生活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他起得早,回家晚。他早上在地里干活,下午在一间光线微弱的小房间里画画。他的生活异常艰难,但这并没有削弱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因为没钱买颜料,他经常自己做炭笔素描。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农民。他曾说,“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是最适合我的。”

蒙方丹·卡洛的回忆蒙方丹·卡洛出生在巴黎的卢浮宫和杜耶里公园附近。在他近8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留下了3000件作品。他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其中山水画占大多数。“我这辈子,梦想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画风景。”他说,要以对自然的强烈感情和不向任何打击屈服的忍耐力去追求自然,如果没有这样的准备,最好不要从事画家这个职业。他一生热爱自然,主张走向自然。

康纳过着单身生活,艺术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他在画坛的名气和荣耀是通过每年参加巴黎秋季沙龙而获得的。在19世纪的法国绘画史上,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竞相争光。柯罗在他漫长的一生中经历了所有这些艺术运动,但他不是创建这些流派的先驱。他受过古典艺术教育,是一个忠诚的古典主义者。他对浪漫主义自然观的热情和对自然的崇拜使他成为一个真诚的现实主义者。因此,评论家认为柯罗最大的成就是他融合了19世纪的所有主流,为当时刚刚兴起的印象主义开辟了道路。《蒙方丹的记忆》是柯罗晚期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之一。

蒙方丹位于巴黎北部的桑利斯附近。Koro曾经踏足那里,感受到了花园风景的美丽。这幅画是艺术家对这个美丽场景的记忆。

这幅画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个角落里。晨雾开始散去,清新的林地和湖面上的水汽构成了一种温暖湿润的自然感觉。右边一棵巨树占据了画面的3/5左右,对面一棵枯死的小树与之相呼应,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树枝向一个方向倾斜,和谐而有节奏。两棵树之间出现了一个平静如镜的湖。温暖的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到草地上,唤醒了遍地盛开的红花。一个穿红裙子的女人面对着左边的小树,抬起头和手去摘树干上的草和蘑菇。

在整幅画中,这三个角色都显得充满了商业气息。虽然画家把它们都放在一边,但是它们很密集。康纳画风景的时候,经常喜欢在前景画几根柔弱的树枝,以增强画面的抒情性。比如这幅画左边的小树,也属于这种情况。看那棵小树歪歪扭扭的姿态,明显是微风长期吹拂造成的。其倾斜的枝干更显婀娜多姿的舞美,为整幅画增添了无限诗意。女人的红裙和头巾是全景中最强音。仔细品味这幅画,观者几乎可以听到树枝和树叶的沙沙声。

这种天然的兴趣不是梦,但比梦好。画家将画面完全铺开,用暖色染色,整个色调仿佛在呢喃,没有激情,只有和谐。没有画家强烈的自然美感,很难给人留下那么多难忘的印象。这是一幅理想的山水画,也是一幅真正的抒情画。热爱自然是画风景的首要条件。

柯洛非常热爱大自然。他曾经说过:艺术就是爱。你画一幅风景画,首先要找形,然后找色,让色度衔接好。这叫色。这就是现实。但这一切都受制于你的感受。这些简短的句子可能就是康纳山水画的全部秘密。康纳这辈子都没体验过想要点单或者急着做的欲望。他的余生没有卖出一件作品。一旦下雨,他会等天气放晴再画草图。他喜欢晴天。在他看来,素描只是画室里创作的物质准备。这说明康纳风景画的魅力不是因为他面对的是写生,而是因为他提炼了他从生活中发现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