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皮影戏的故事

皮影戏又称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亮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的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演出中,艺术家们在白色幕布的背后,操纵戏曲人物,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演唱故事,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在河南和山西的农村,这种简单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要说皮影戏的故事,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心爱的公主李夫人因病去世。武帝很想他,整天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有一天出门,鲁豫里的孩子手里拿着布娃娃玩耍,影子在地上映得惟妙惟肖。李少翁心中一动。他用棉花和丝绸雕刻李夫人的形象,给它涂上颜色,并在他的手上和脚上放上木杆。晚上,皇帝被邀请坐在他的帐篷里,用方形的窗帘和蜡烛观看。武帝高兴得爱不释手。《汉书》中的这个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最早起源。皮影戏起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省滑县(古华府),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被人们戏称为最早的移动皮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的“电影之祖”。皮影戏又称影戏、花灯戏、地方皮影戏,在一些地区被称为“猴戏”、“纸皮影戏”。它起源于中国陕西,清代兴盛于河北。到了元代,皮影戏已经流传到各个国家。这种起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吸引了许多外国戏曲爱好者,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中国皮影灯”。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主要用于着色。在中国,很多地方戏曲都是由皮影戏衍生而来,皮影戏所采用的表演原则和艺术手段也对电影的发明和艺术电影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如今,中国的皮影戏正在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交流的好礼物。据说中国皮影戏艺术从13世纪元朝开始传入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从世界范围来看,18世纪的歌德、卓别林等世界名人都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艺术。从清朝到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达到顶峰。许多皮影戏演员继承了他们父亲的事业,并代代相传。无论从皮影造型、演技唱功、流行领域等方面,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官宦府邸的许多王氏大士绅,都以请名师刻片、储精工片盒、私养片班为荣。在民间的农村小镇,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个乡一个市有二三十个皮影戏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节日丰收、祈福拜神、嫁宴庆生,都少不了搭台唱影。就连这部剧(连续剧)也要通宵达旦或者十个半月以上。一个庙会,可以有几个电影团对打,非常热闹,其繁荣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中国皮影戏艺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风风雨雨。清朝后期,一些地方官员害怕在皮影戏的黑暗场所聚集人群,于是禁止皮影戏,甚至逮捕皮影戏艺人。皮影戏演员也与清末安百里起义有牵连,并以“邓轩土匪”的罪名被没收。日军入侵前后,由于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人民生活贫困,导致皮影戏行业千家万户的衰败。1949之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和艺人又开始活跃起来。自1955以来,在国家、省、市各级组织了皮影戏表演,并多次派团出国访问和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到了文革时期,皮影戏艺术又一次不幸被资本主义打破,从此大受损害。详情请参考/view/63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