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的由来

合川古称垫江(原是辱河,指贾、傅二河在城北崖咀汇合处如衣重叠,《汉书》地理误记为垫江,一直传承至今)。

在巴人入川之前,合川是蒲人的主要居住地。合川古城,“坝子城”(在本市铜梁山脚下)曾是巴基斯坦的首都。

秦惠文十一年(前314)设垫江郡,辖合川县、武胜县、铜梁县、安岳县、岳池县,属巴郡。

西汉元初二年,仍为垫江县。全县辖合川县、武胜县、铜梁县、大足县、安岳县、潼南县。县辖合川区合阳镇,仍属巴县。

东汉建安六年(201),改为益州巴西郡。

蜀汉建兴十五年(237),改为益州巴县。

东晋艺兮元年(405),改为霸州。

艺兮八年(413),改为巴县。

南宋元嘉年间(424 -453),位于东荡渠县,属凉州,郡治今河阳镇。

党渠之名,源于党渠水(今曲江)。

东当曲县下辖1县当曲县。

南朝齐元年(479 -482),因贵州辽人向嘉陵江、曲江流域迁徙,东荡渠县改为东荡渠辽县,隶属凉州,县治仍在今河阳镇。

廖俊东荡区下辖三个县:荡区县、平洲县和汉沽县。

南朝梁大同年间(535 -545),东荡渠廖俊县分为新兴县、平洲县、汉初县,只辖当曲县。

太清四年(550),东荡渠改名为廖俊东荡渠县。

西魏恭帝三年(556),贺州因涪江与嘉陵江汇合而得名。州治在今河阳镇,河州辖4郡7县:垫江(原东荡渠县)、青居(原新兴县)、东遂宁、怀化4郡及郡属石井(合川)、汉初(武胜)、青居(南充以南)。

隋朝初,垫江县废。

隋开帝十八年(598),贺州改名为福州。

开帝年间,设赤水郡,隶属福州。

大业三年(607),改称涪陵县,辖石井县、汉初县、赤水县三县。

唐武德元年(618),改名河州,属建南路。

天宝元年(742),改称巴川县。

甘源初年(758),改称河州。

贺州辖六县:石井县、汉楚县、赤水县、辛鸣县、铜梁县、巴川县。

宋乾德三年(865),石井县改为赵石县,属铜川府川路河州巴川县。

熙宁四年(1071),赤水县并入铜梁县。

熙宁七年(1074),重建赤水郡。

淳祐三年(1243),为抵抗蒙古人,在州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建新城,州政府迁至钓鱼城。

宋末,蒙古军队大举南侵。

南宋开庆元年(1259),10年月,蒙古军队在铜川富川路河州(今合川区)正式打响钓鱼城战役。

在战斗中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元宪宗·蒙戈被流弹打死。此后欧亚各战场蒙古诸王纷纷回归,争夺可汗之位,使得南宋延续了20年,甚至改变了欧亚战场的格局。

合川渔镇直到祥兴二年正月(1279)才被占领。

渔镇防守超过36年,书写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的麦加城”和“上帝弯鞭之地”。

元朝十五年(1278),宋朝降服王力进城,贺州、赵石郡恢复旧治。

至元二十年(1283),铜川道撤。

贺州是一个分散的县,赤水县并入赵石县。

元二十二年(1285),河州划归重庆道、中书省、四川等地。

明洪武初年(1368),赵石县并入河州,属四川承宣刺史重庆政府管辖。

后来贺州所辖各县陆续划出,到清雍正六年(1728),成为不再管县的单一州,归四川省重庆政府管辖。

民国二年(1913),贺州更名为合川县。

1950年合川县属川东行署璧山专员公署管辖。

1951璧山区更名为江津区,合川县隶属四川省江津区。

1952年4月,合川县城关区新增合川市。

1958 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合川市建制,原合川市辖区改为合川县城关镇。

1981年,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

1983年3月,永川地区撤销,永川地区8县划入重庆,合川县归重庆管辖。

[6]

1992年8月4日,民政部(人民银行批复[1992]89号)批准撤销合川县,设立合川市。

1997年,重庆恢复直辖市,合川隶属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