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从明朝到清朝中期的历史(公元1368-公元1840)

自明朝以来,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1368(洪武元年)明朝建立福州,1371重修福州城墙。明初,由于日本入侵等原因实行海禁,严重影响了福州的海外贸易和沿海许多县的生产。1396年,琉球派遣使臣朝贡,明朝向琉球派遣了福州周公、童渊等36个姓氏。郑和下西洋期间,福州成为郑和船队的补给港,船队七次停靠福州港(长乐太平港)。此后,福州的海外贸易逐渐恢复。1472年,明朝在福州设立柔远驿站,接收琉球各国及其使臣、商人的朝贡船只。随着福州海外贸易的恢复,1474年,福建的海运公司从泉州迁到福州,福州移民东南亚也逐渐兴盛起来。嘉靖年间(16世纪中期),福州政府被倭寇困扰,周边郡县多次被劫掠,福州城四次被围。经过戚继光的讨伐,日寇逐渐被消灭。1624年底,阿列尼随叶来到福州,开始在榕传播天主教。1625年,在福州援建福州第一座天主教堂——三山堂。1645年,明成祖朱在南安波郑之龙、巡抚钦差大臣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的支持下,在福州称帝,改福州为天星府,傅晶为南明政权首都。1646年,清军攻陷福州,隆武帝政权失败,天兴府改名福州府。

清朝初年,福州曾是郑成功与清军交战的地方。1660年,旧金山京南王耿济茂从广州迁至福州。公元1674年,他的儿子耿仲晶起兵反清。1676年,耿被清朝攻陷,清朝重新控制了福州。从1661开始,清政府实行禁海移边政策,强行将罗源、连江、长乐、福清等县数万沿海居民内迁。那些不服从的人被屠杀,导致田地被遗弃。动迁令逐渐废止,直至1682。明清时期和平的社会环境又促进了福州的大规模开发。在海外贸易方面,福州的主要贸易对象是琉球和日本,琉球和日本的华侨大多来自福州。茶叶已成为福州重要的外贸商品,而英国和俄罗斯是最大的出口对象。福州一度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茶叶出口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