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A小调华丽圆舞曲OP34NO1》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他八岁开始表演,十六岁加入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二十岁以下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恰逢波兰亡国,他在国外度过,创作了许多带有爱国思想的钢琴作品,以表达思乡和亡国之情。其中有《第一叙事》、《巴大调波兰舞曲》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有关的英雄作品。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作品,如b小调革命练习曲、谐谑曲;有哀悼祖国命运的悲情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也有怀念祖国和亲人的幻想作品,比如很多夜曲和幻想。
波兰。弗里德里希·肖邦(1810-1849)出生于华沙郊区热里亚佐娃·瓦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是法国人,后来移居波兰。简介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年底39岁)
全名:弗里德里克·弗朗西斯泽克·肖邦,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弗雷德里克·弗兰?Ois肖邦(法语)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和作曲家
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华尔兹、葬礼进行曲和革命练习曲。
我从小就喜欢波兰民间音乐。我六岁开始学钢琴。七岁写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十六岁加入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二十岁以下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恰逢波兰亡国,他在国外度过,创作了许多带有爱国思想的钢琴作品,以表达思乡和亡国之情。其中有《第一叙事》、《巴大调波兰舞曲》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有关的英雄作品。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作品,如b小调革命练习曲、谐谑曲;有哀悼祖国命运的悲情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也有怀念祖国和亲人的幻想作品,比如很多夜曲和幻想。
肖邦一生与钢琴形影不离,几乎所有的创作都是钢琴曲,因此被称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他经常为同胞募捐,在国外为贵族演出。1837严词拒绝俄罗斯授予的“俄罗斯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自己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向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肖邦晚年的生活非常孤独,他痛苦地自称“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弥留之际,他请求姐姐卢德维卡将他的心脏运回祖国。
Fryderyk肖邦(1810-1849)出生于华沙郊区热里亚佐娃瓦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本是法国人,后来移居波兰。他于1794年参加了波兰民族英雄科斯丘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住在华沙,靠教书和其他工作为生。后来,他在家里开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不再参与政治,只是寻求和平的生活。但他与华沙的文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对肖邦的思想成长产生了影响。
编辑此生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在华沙郊区的热拉佐·瓦沃拉。我的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老师。后来,他为来华沙求学的外省贵族子弟开办了一所寄宿学校。我妈妈是波兰人,曾经在一个贵族亲戚家做过管家。肖邦小时候师从捷克音乐家W. Zivny学习钢琴,8岁开始公开演奏。65438年至0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 . A.F Elsner学习乐理。1826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开始了早期的创作活动。1829毕业于该校。当时波兰民族运动正处于高潮,反抗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养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奏了他早期的代表作《第二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在华沙的告别音乐会上又演奏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号钢琴协奏曲》(E小调),两部作品都获得了成功。165438+10月2日,肖邦带着朋友赠送的一把波兰陶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永远离开了祖国。二月初在维也纳期间,65438得知华沙起义的消息,为未能参加起义而焦虑。当时想回波兰参加斗争,被朋友劝阻,未能实现。第二年年初,他去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被俄国镇压,华沙沦陷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在当时的创作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到达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定居巴黎,从事钢琴教学和创作活动。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有密切的交往,他还结识了许多西欧文艺界的重要人物,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米兹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里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不可低估,尤其是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838到1846同居,感情破裂,同居8年。从20世纪30年代初抵达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已经高度成熟,在创作上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肖邦的创作从1846开始走下坡路。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国运的几次挫折,让对此期待已久的肖邦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击,深深陷入失望和沮丧之中;与乔治·桑德爱情的破裂,家乡亲人和密友的相继去世,健康状况的不断恶化,都给他的身心造成了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伤和孤独。65438年到0848年,身体虚弱的肖邦去了英国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的波兰华侨举行了最后一场音乐会。回到巴黎后,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他于07年10月1849+017日在巴黎的公寓中去世。临终前,他下令将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编辑这一段的创作时期
肖邦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巴黎全盛时期和后期。
华沙时期(早年~ 1830)的创作除了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并没有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罗乃兹》(1827)、降E大调《波罗乃兹》(1831)、C大调《马祖卡》(1829)和F大调《马祖卡》(18)中都有所发现。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所作的两首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充满了浪漫的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产生的明亮欢快的情绪贯穿了整首歌。音乐富有民间色彩。第二钢琴协奏曲最后一乐章的主题是简单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而第一钢琴协奏曲最后一乐章的主题是强烈粗犷的旋律,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
华沙起义期间(1830年底至1831年),肖邦的创作有了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是他在维也纳期间创作的。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与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既严厉又温柔的诗篇。《C小调练习曲》(通称《革命练习曲》, 1831)和《D小调前奏曲》( 1831)是在得知华沙陷落后创作的,实现了愤怒和悲痛与严格洗涤和训练的艺术形式的高度完美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A小调前奏曲充满了困惑,音乐构思奇特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 ~ 1845),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其深刻的民族内容、独创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其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罗乃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到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以E大调练习曲(1832)、B小调练习曲(1834)和A小调练习曲(1834)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伤深沉的挽歌,其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美的曲子之一,洋溢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B小调练习曲是一部充满阴郁和愤怒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是激烈的和戏剧性的,但它的中间部分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和宁静的悲伤气氛。在一个适合主要表现单一意象的练习曲体裁中,肖邦的练习曲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原则引起尖锐的戏剧冲突是很少见的。《A小调练习曲》情绪激昂,气势磅礴,整首歌曲从简单的用圆号的音乐动机发展为气势磅礴的溪流,以震撼的力量将音乐推向了戏剧性、悲剧性的高潮。在肖邦的三首奏鸣曲中,就深刻性和艺术独创性而言,最杰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而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是肖邦音乐中最受欢迎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浪漫的体裁。他早期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精致、华丽、典雅、优美的音乐风格,带有浓厚的浪漫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内容更加深刻,音乐风格更加个性化。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场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悲凉,音乐的发展越来越戏剧化。标志着肖邦把夜曲的创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极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之成为一种能够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四首叙事曲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中一些与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有直接关系。比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就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米兹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瓦伦罗德》的启发。肖邦抓住了沃伦·洛德这位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深沉、严肃、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首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气氛,并以严格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体现出来。F大调叙事(1839)是根据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奇幻故事诗《斯维德·施燕卡》改编的。原诗描述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年轻猎人,最终因背叛爱情誓言而受到惩罚,并被斯威德里的仙女石燕卡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歌谣中并没有试图描述或暗示原诗的故事,而是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两种对立的情况,通过两者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揭示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氛围。波罗乃兹舞曲是肖邦这一时期创作中最激烈的体裁。早年波罗乃兹舞曲中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取代。肖邦要么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要么通过缅怀祖国的辉煌过去,哀叹今日衰落的苦难来激发民族感情,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愤懑,振奋民族精神。《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 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饱满有力的声音像一支管弦乐队贯穿始终,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的辉煌景象。《C小调波罗乃兹舞曲》(1839)是一首悲歌,哀叹祖国的陨落。主题的情感基调是悲伤压抑的,但一点也不感伤。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1841)规模大,富有戏剧性,这与波兰历史上民族战争场景的想象有关。悲壮严厉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与暗淡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在波洛奈兹流派中独树一帜。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1842)是这类音乐中最坚决、最豪迈、最壮丽、最雄伟的一首。它的主题节奏果断有力,旋律热烈豪迈,大调式和声鲜明,体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形象。音乐的中间部分充满了生动的造型,马蹄声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战马奔腾、月光剑的古战场场景。作曲家对过去的怀念与现实的情怀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情怀,无法抑制。
后期(1846 ~ 1849),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幻想波罗乃兹》(1846)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没有《降A大调》中波罗乃兹那种高亢豪迈的嗓音,但其因为一些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还是很有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1849)和F小调马祖卡(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暖的歌,表达了对生命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忧伤中倾吐了对故国亲人的最后思念。
编辑这部代代相传的杰作
1.永恒梦魇
夜曲最早是由英国作曲家菲尔德(1782—1837)创作的。他用优美的旋律配以平静的和弦的形式来表达夜晚宁静梦幻的心情。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并对其进行了极大的发展和创新。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形象。令人惊讶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多么激动人心,它仍然失去了“夜”的整体感觉。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新的面貌,后人将其视为肖邦创作的独特标志之一。
肖邦的21夜曲,几乎每个首都都这么迷人。观众最熟悉的或许是《bE大调第二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以圣歌般的和弦进行开始,沉稳凝重,蕴含内在力量。一开始这种力量是碎片的暴露,逐渐积累,暴露的碎片越来越多。最后导致从上到下爆发雪崩。此时真的是身在“夜”,心在“日”。中段爆发后,“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段重现时,同样的曲调伴随着完全不同的织体。原本严谨的节奏现在变成了三连音,音乐变得悲凉悲凉,久久不能平复。加了一个延长的终止后,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的声音中,但留下的沉重心情始终没有消失。
2.序幕
肖邦写了24首大调和小调前奏曲。对这些音乐有各种各样的评论。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甚至有的认为是草稿,有的认为是音乐格言,有的认为是即兴的音乐构思,类似于“音乐时刻”。有的钢琴家把24首歌当成一个组曲,从头到尾连续演奏,有的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确,这些作品有长有短,品味不同,技法各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多姿多彩的。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拒绝出版他的一些作品,后来人们才承认这些作品是音乐的瑰宝。由此判断,肖邦对于正式出版自己的作品是非常认真的。既然肖邦在1839年发表了《前奏曲》,恐怕就不会是草稿了。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珍惜这些前奏。这里有两首经常播放的歌曲。
bD大调第15号前奏曲,又称雨滴前奏曲。这里又是另一个人给音乐起了名字。说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是耐人寻味的,但是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从来没有在作品中加过标题来说明音乐内容。他也很反感别人给他的音乐命名。可见,浪漫的音乐,根本上在于音乐本身的气质,而不在于无名。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字,说明他的音乐具有广泛的概括性。所以,我们在欣赏已被命名的音乐时,只能把名字作为理解的媒介和入门的途径,绝对不必限制自己的联想和体验自由。比如这首歌的名字《雨滴》,很明显是伴奏部的一个Ba (# g)音,几乎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八度的稳定节奏,就像屋檐下滴落的雨滴,答不完。行板:
雨滴声衬托宁静,高贵优美的歌声从我心中升起。随着雨滴声,慢慢的,我的思绪转重,低音区出现了一个小调。雨点的声音变成了响亮的钟声,我的心情变得激动起来。最后又回到了当初的寂静,依然在雨滴声中结束。
第24首《D小调前奏曲》被一些人称为《雷雨中的祈祷》。这里确实有雷雨闪电的气氛,但没有所谓的“祈祷”。这部作品与《革命练习曲》同时写成,也是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的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惊涛骇浪。所以音乐的性质和革命练习曲类似。不同的是,这里只有愤怒,停留在悲伤中“为时已晚”;这里慷慨激昂,不屈不挠,没有眼泪。左手贝斯从头到尾咆哮着,像雷声,像战鼓:
主题基调坚定、豪迈、豪迈:冲击直入尾声,最后三次重击钢琴最低区的主音D,表达作曲家坚定不移、钢铁般的意志。
3.玛祖卡舞
玛祖卡舞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到马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只有肖邦写了大量特别辉煌的玛祖卡。在肖邦自己的作品中,马祖卡也是很特别的。第一,这些作品最有波兰土壤的香味。此外,这也是他较少戏剧和悲剧元素的创作领域之一。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的一种当地民间舞蹈。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它的典型节奏是:
此外,库亚维亚克和奥贝里克也在三倍时间。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综合了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而创作的。肖邦的马祖卡舞曲中经常透露出马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但肖邦运用的方式非常高超,远远没有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方面,肖邦是天才,吸收了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作而成。和声和调式有肖邦独特的创造。尽管如此,波兰本土风格的马祖卡舞并没有减弱;相反,婷婷以更加优雅和诗意的风度屹立在钢琴音乐的花园里。评论家说,玛祖卡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受,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因为玛祖卡就是这样的波兰音乐,一位波兰钢琴家说只有波兰人才能弹好。不过,有一点可以让国人骄傲的是,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于65438年至0955年在华沙举行。来自中国的钢琴家傅聪不仅获得了第三名,还获得了马祖卡最佳表演奖。
编辑这一段的分类作品
(Op代表作品的代码,例如Op.10-3代表10号的第三首歌)
华尔兹(华尔兹)
肖邦著名的圆舞曲,相信小朋友一定听过!肖邦在维也纳的时候,这些圆舞曲用了维也纳圆舞曲三拍的节奏,再加上优美的曲调和抒情性,还练就了高度的钢琴技巧,所以肖邦的圆舞曲适合听和弹,不适合跳!
◎降E大调第1圆舞曲,作品18。
◎A小调第三华丽圆舞曲,作品34-1
◎降D大调第六圆舞曲《小狗》作品64-1
《狗华尔兹》是一首描述乔治·桑的狗追他尾巴的歌曲。因为歌曲很短,所以也叫《分钟》。
◎C小调第七圆舞曲,作品64-2
◎降A大调第八圆舞曲,作品64-3
降A大调第九圆舞曲,作品69-1
◎B小调第10圆舞曲,作品69-2
◎E小调第14圆舞曲,作品后
2、钢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
肖邦不太喜欢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主要是钢琴配管弦乐)只有两首。第二协奏曲第二乐章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一封美丽的“情书”。可以听听!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第一乐章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第二乐章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1,第三乐章
3、夜曲(Nocturnes)
夜曲是由英国钢琴家、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一种音乐形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受他的影响,肖邦的第一首夜曲以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加入了更丰富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所以是肖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降B小调夜曲第1号作品9-1
降E大调第二夜曲作品9-2
4、练习曲(练习曲)
学钢琴的一定会弹肖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八度,三六度连续平行等等。但是,这些练习曲不仅是为了教学,也是为了艺术。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以及音乐的情感表达,所以还是很受乐迷欢迎的。
◎E大调第三练习曲《离别》作品10-3
这首练习曲是肖邦离开波兰去巴黎时创作的。离开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G小调第五练习曲《黑键》+00No.5。
◎C小调第12号练习曲《革命》。革命性的操作10-12
这首歌是肖邦在听说波兰被俄国占领后创作的。
前奏曲,作品28
《作品28之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肖邦晚年为了筹集休养的旅费而创作的。
◎E小调第四前奏曲《窒息》
◎B大调第11号前奏曲《龙飞》
◎降D大调第15号前奏曲《雨滴》
◎此前奏因左手节奏如雨滴声而得名。
◎F大调第23前奏曲《快乐的船》
◎降D大调第24号前奏曲《暴风雨》
6、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的雄壮有力的民族舞曲。肖邦七岁的时候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和降B大调),后来他不仅创作了舞曲,还创作了波兰诗歌!
◎波兰舞蹈No.3《军队》A专业:MilitaryOp.40-1
象征着波兰国旗精神的宏伟。
◎降A大调第六波兰舞曲《英雄》HeroicOp.53
7、马祖卡(Mazurkas)
马祖卡舞是东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地区农民的民间舞蹈。热爱祖国的肖邦创作了55首马祖卡舞曲,将乡愁转化为丰富的旋律。
降B大调第五号马祖卡舞曲,作品7-1
8、奏鸣曲(Sonata)
肖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式束缚,所以他的创作只有两首奏鸣曲。其中,二号第三乐章中的《葬礼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葬礼曲。
◎降B小调第二奏鸣曲作品35第三乐章“葬礼”
(马尔凯·富纳布雷)
9、其他著名歌曲
以下歌曲也是肖邦的名曲:
◎C小调幻想即兴曲——即兴曲. 66
◎船歌f大调BarcarolleOp.60。
F小调第四叙事曲,作品52-4
幻想曲(非幻想曲-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