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是什么时候来的,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朱是当今中国最流行的14姓,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朱姓来源

1,朱氏始于西周,后为古帝颛顼列文。古代皇帝颛顼的曾孙吕仲有六个儿子,第五个叫安,大禹给了曹的姓。灭商建立周朝后,凤安后裔曹投靠了朱(今山东邹县),建立了朱,成了鲁国的诸侯。朱国,又名邹国,又名追楼,山东境内有费、邹、滕、金乡等县,都城在追(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颛村)。公元前614年,朱文公迁都义帝(今山东省邹县东南)。到了战国中期,被楚国所灭,虢国贵族以国为氏,即朱姓。后来,郭国君的后代,为姓朱而进城。

2.根据另一个& gt据记载,鲜卑人朱克浑家族在孝文帝时就居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姓朱。

3.《元和氏编》记载,舜时有一大臣,名朱标(阿朱胡),其子孙以朱为氏。由此看来,朱姓在舜帝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居住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朱,自明代开始迁居台湾省,后又迁居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4、出自曹氏,是颛顼帝的后代。相传颛顼皇帝有一个孙子,名叫卢忠,他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五子名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省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其弟振铎在曹国被封为曹舒针铎。曹,后改号曹安,原属郭,属鲁邹县。春秋时传到,见称雄诸侯,便依附齐国,入子爵国,又名诸楼。战国时,郭为楚所灭,其后人以国名“郭”为氏。后来有人进城以朱为姓,称朱。

5.魏松子琪,宋国的开国君主(商纣王的普通兄弟),有一个后裔,朱晖,最初是以国家命名的。春秋时诸侯灭宋,子孙逃到砀山(今江苏砀山县),改宋家为朱。

6.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人复姓卓浑、朱克浑,汉字改为朱。

中国姓氏的流传,如同其博大的文化一样,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源头,而往往呈现出一个多源的景象,汇成一条大河。

编辑这只神秘的蜘蛛——“朱”姓的前身

朱的真名叫朱。那为什么朱的前任会有一个姓朱的?“诸”字是什么意思?姓是怎么来的,姓的根在哪里?

答案可能会让人大吃一惊:朱姓的前身“朱”字,其实指的是一种Okumo。

上图是“诸”字从实物形象到甲骨文再到小篆的演变过程。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朱文字的演变有三个阶段,即从甲骨文中最初的象形阶段,到青铜器铭文中的形声字“朱”,再到《易》、《朱》中的形声字“朱”。

可见,郭姓和朱姓的“朱”字是汉字规范化、形声字化以后才出现的,原来的“朱”字是别扭的。

《说文解字》曰:“泰,泰也。来自朱升奈。蜘蛛、马蹄蟹或跟随者。”可见,“太”字不仅是“太”字的最初文字,也是今天“蜘蛛”字的最初文字。它的原意是代表一只蜘蛛。从甲骨文象形文字“太”可以看出,“太”姓的甲骨文是一种用爪子爬行的蜘蛛。

蜘蛛崇拜氏族最初,早在古代,在今天的山东半岛上就生活着一个氏族。他们以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崇拜蜘蛛,认为所有的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蜘蛛的后代,受到它的保护。于是,他们把蜘蛛作为本氏族的祖先祭祀,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和徽记,并称这个氏族为“朱”。古代彝族主要居住在山东省邹县。他们把居住地称为诸城(今邹县南26里)和竹山(又名邹山、竹山,邹县南32里)等等。总之,由于古人对蜘蛛的崇拜,所以才有了朱氏、竹山、竹水、诸城、等名称,也是后世朱姓的主体。而且曹封了颛顼之后,他们还继承了古诸人的蜘蛛图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今天的大多数人。

迁移分布

朱姓起源于今天的河南、安徽和江苏省。西汉时期,朱智有两个儿子:朱昱和朱卓。朱昱在东汉末年的党争灾难中被杀,他的后代逃不到丹阳(今安徽)。朱卓后裔因官职关系,主要在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经流传到河南、山东、安徽等北方主要地区。唐末,朱宝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朱伟从河南南阳迁到南康(今江西),后朱熹谪居建阳(今福建)。朱之孙朱权迁回庐陵*今江西吉安),朱权的第五孙朱,南宋末年为逃避混乱,迁居吉安府(今江西)安福县,后迁居广东兴宁钟祥朱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派始祖。张著府的第三子朱斯,于元代迁居徐天罗浮(广西东兴自治县东)。此后,他的后裔繁衍生息,分布在广西、广东等地的许多地方。居住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朱,自明代开始迁居台湾省,后又迁居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南方最流行的姓氏之一。

朱是台湾省颇有影响的姓氏。清康熙年间,台湾省农民起义领袖朱一桂是居住在台湾省的一个颇有影响的朱氏家族。朱一贵,福建长泰人,字祖。明朝亡后,迁居台湾省台南县罗汉门,夏天领导起义,号召反清复明,称“大明元帅”。全国各地的农民都响应了。他率领起义军,在朱罗赤山大获全胜,人数发展到30万,从而占领了整个台湾省。他被提升为中兴王,封号永和。后来在清政府渡海进攻下,战斗失利,被俘而亡。从此,朱一贵在台湾省留下了不朽的名声。早在明朝李勇十八年(公元1420),朱元璋的后裔朱淑贵就随郑经来台开垦土地。下淡水港、陂头、竹南、竹北、彭家峪、恒春等地都有朱开垦的足迹。现在台湾省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都是朱姓较多的县。

一个大厅的名字

“白鹿堂”:宋代大理学者朱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故称“白鹿堂”。

《鞠婧堂》:朱在讲学时提倡“循序渐进,尊而志之”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尊师重道,意味着教师不仅教书,而且育人;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以身作则。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一言一行,所以他们被称为“鞠婧汤”。

“折槛堂”:汉代,朱筠为李坏所订。当时,奸臣张瑜欺君害民,作恶多端。但是因为皇帝信任他,所以没人敢惹他。然而,朱筠上朝奏书,并要求杀死张瑜。这激怒了皇帝,立即要求刽子手拉朱筠在午门外斩首。然而,朱筠一直板着脸。侃侃把张瑜的罪恶事实呈献给皇帝,说只有惩罚这个奸臣才能保住他的国家。刽子手来拖他去行刑,朱筠却双手攀上了金殿的门槛,真相还是没完没了。刽子手使劲拉朱筠,但朱筠拒绝放开门槛。结果,圣殿的门槛被打破,刽子手和朱筠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筠的忠诚和对权力的恐惧所感动,释放并奖励了朱筠,并将张瑜移交给大理寺进行调查。后来大臣派工人来修庙槛,皇帝意味深长地说:“不用修了!留住他能让我不断检讨自己,鼓励大家像朱筠一样勇敢给我提建议。”

朱也以“凤阳”为堂名。

历史上伟大的名字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在元末农民起义中,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来又领导了这支义军。1368年,率军攻克大都(京),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史称明太祖。然后* * *传12代17帝,建立于277年。

朱柏庐:清初的时候,他住在乡下教书。他以程、朱为基础,主张知行合一。他的“治学格言”,被称为“朱子家训”,被后人奉为中国传统启蒙教育读本,影响深远。

朱温:侯亮太祖,五代梁王朝的创始人。公元907年,唐称帝,后被其子珏所杀。

朱时兴:西域求法第一僧三国时期,中国僧人经常从他那里开始讲学。

朱海:战国魏勇士。朱是第一个获得成功的人。据说他有巨大的力量和勇气。他曾经用40斤重的锤子救过危急状态的赵。

朱载堉:明代的音乐学家和数学家。

朱迪:明朝成祖,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命解缙等人编纂《永乐大典》,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郑和七次被派遣率领船队下西洋,历时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的一件大事(见郑和下西洋)。

朱德:(1886 65438+2月1 ~ 1976年7月6日)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NPC常务委员会主席(1959 ~ 1976)。

朱自清:(1898 165438+10月22—1948 8月12)原名华子,秋石人,后改名为子清,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斗士。

朱:(1130-1200)中国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性格阴暗,数字阴暗。惠州婺源(今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生于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死于庆元六年。嘉定二年(1209),他写信示好,写了讣告,找了个中医,还给他颁发了墨宝馆学士。李宗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诏护国公,改徽为护国公。

朱:(?—1899),原名,泗水县柘沟镇宋氏。义和团的最初领袖主张“助清灭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