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禹文化”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
对大禹神话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开始从历史学、文化学、神话学、民俗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角度进行研究。水是大禹神话中最重要的元素。洪水源于原始人对水的集体意识,水与生命息息相关,人们对水的崇拜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从先贤孔孟,历代君王,到文人骚客,都盛传大禹不仅是治水大师,更是德治典范。大禹的亲民、德治与当时人民追求小康的愿望相匹配。从禹之子祭祀禹开始,历代都有祭祀。唐、宋、明、清历代皇帝都是大禹庙的雕像,并授予官衔。毫无疑问,“大禹文化”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正统。
第一,大禹治水的过程源于不断的奋斗,表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奋斗的精神。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古圣,是中华文化的始祖和开国之君,受到了历代人们的尊敬和崇拜。大禹文化在民间的传承主要包括神话传说的口头传承、祭祀大禹的礼仪制度、民族迁徙的文化传承、地名文化、民间火。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大禹治水传说在中国古代传说和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籍中有大量相关记载。古人认为大禹是真人,大禹治水有关系。一个传说总是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和特定的古迹有关。因此,传说的历史真实性应该成为传说研究的核心问题。
根据鲁北和禹城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禹城建立和演变的历史,考察了地方志和古代文献中关于禹城大禹治水传说及相关史迹的记载,指出禹城的名称和禹北大禹传说的发生和流传与鲁北地处洪水频发的九河下游密不可分。虞城之名与其古城虞有关,可见这一带自古就有大禹治水的传说。
“禹”是大禹居住的地方,它的名字可能与禹住在羽郊的神话有关。禹城的命名和大禹传说在禹城的流传表明,地名的获得和地方传说的发生与一个地方的地理密切相关,古老的历史记忆保存在地名和地方传说中。要了解当地的传说及其真实性,归根结底需要一个地方的地理。
二、大禹治水的核心及其过程。
1.调查与禹城大禹传说有关的十里王居球的历史和传说。
由于故城的真实位置在后来的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最迟在明代,禹城当地文人和地方督抚将禹城以西十里的丘定为大禹治水遗迹,命名为“巨丘”,这就是禹城禹王亭大禹文化博物馆的所在地。
事实上,这座山在明代就已经被称为“禹王台”了。明清时期,虞城出现了许多与大禹治水有关的人文景观,如虞姬亭、禹王庙、太鱼楼等。民俗导致了与之相关的文化景观的构建,文化景观作为历史记忆的丰碑,反过来促进了民俗的传播和传承,强化了历史记忆。
2.了解王禹治水与鲁北人文的渊源。
禹城所在的路北,可能是大禹治水神话最早发生和流传的地方之一。不是闹着玩的。《洪荒之力》最有发言权的是大禹。从水旱灾害的时代走来,和洪水玩一场游戏。“堵不如疏”的治水哲学和“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不时被接连不断的洪水所掩盖。
大雨来了,大禹来了,雨停了,禹也停了。大禹因治水而出名。禹因其“治水大德”而被称为“大禹”。司马迁在《史记》序言中说:“大禹治水之功,九州共享,唐瑜光耀之时,其恩传后世。”早在西周中期,它就成为各国君主教育科目的德育教材。
3.在人类发展史上,洪水和自然灾害确实存在,而且由来已久。
历史学家要感谢地质学家的帮助。地质学家认定,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特大洪水”这种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两次明显的自然灾害,即第四纪冰川融化和新石器时代。
曾有新闻报道,在黄河故道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发掘出了几处被洪水淹没的古代民居遗址,甚至还发现了洪水来袭时古人受惊的遗迹。“大洪水”对中华民族伤害很大,当然刻骨铭心。
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联手创造了一个逻辑链条:受限于当时原始的生产力水平和对自然的科学认识,古人热切期待一个神人来遏制和杜绝洪水,以防止灾难性的洪水。于是就产生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而且层出不穷。
第三,洪水的真实存在,不能坐等大禹治水。
1,大禹的独立地位及其与夏的联系。
在20世纪20年代的古史讨论中,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对大禹的解读,表明大禹的立场是独立的,其事迹在诗文书籍中被神化,两者没有交集。直到战国以后,禹才成为夏朝的第一个君主。
在《山海经》记载的原始神话故事中,鲧和禹被描述为父子。司马迁对这段神话般的古史很感兴趣,把《五帝年谱》和《夏年谱》作为《史记》的前两部,其中对大禹的褒贬不一。但司马先生也很警惕把传说当成信任的历史,所以在写作中给自己留了后门。
司马先生曾说自己走遍了全国,但人们对这段古代史的传说既不统一,也不清楚。只有在《春秋》和《国语》中,才出现了五帝之德与其世代传承的关系。他只是采用了《春秋》和《国语》两部书中的“五帝”传说。前人把古代神话传说当作真实的古史,顾先生考证把前人当作真实的古史还原为神话传说。
2.大禹治水的精彩传说顺应了天时。
大禹治水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舜是父亲的仇人,却肩负着舜赋予的治水使命。传说大禹娶了东夷部落土山石的女儿。为了早日完成治水大业,大禹结婚后仅四天就离开了家。由于治水任务艰巨,大禹在13年间多次路过他家。“涂山石女娃齐,于进门,闻齐而哭,视若无睹”。
这座感动华夏子孙的奇葩桥段,被历代粉丝演绎成了许多版本的美丽传说。大禹有幸成为攀登高山的典范。不是以权谋私治水的“水军”泼出来的虚名。千百年来一直被舆论所主导,数量众多,经久不衰。也是“时代造就的英雄”。
3.大禹治水体现了“战胜自然,人定胜天,这是大禹治水神话的真谛”的精神
其实有没有发洪水,大禹有没有控制,都是不必要的。搁置争议,迷茫或许是摆脱纠结的捷径。从跨世纪的角度回望,我们不难发现,正是“人定胜天”这句话误导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今天我们理解大禹治水的本质,并不是人定胜天,与洪水抗衡。
这种按照自然规律治水的方法,被孟子多次称赞,认为“余灿行于水中,为所欲为”,即大禹能遵循水的运行规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又说“禹治水,是以四海为丐”,即大禹治水是根据水的性质,不是以邻为丐,而是以四海为水的最终归宿,所以能成。因此,大禹治水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事实上,中国从来不缺乏思想家和真知灼见。两千多年前先贤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胡说什么人类征服自然,为所欲为,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四。结论
大禹治水的成功,归根到底是人水各得其所,才能有所作为。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应该有一种互相尊重的默契。无数事实证明,人类的任何奢求都是一种罪恶,反应之大,不亚于大自然的毁灭。归根结底,洪水是永恒的,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自然现象。
多尊重自然适应洪水的能力,摒弃“防”“堵”的简单思维和“人定胜天”的误区,自然就会少一些恶搞。可见,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很多地方都将“海绵城市”建设提上日程。加大投入不是为了忙“疏”“堵”,而是为了恢复适应自然调节的能力。遵守自然规律,不要挑战洪水。
参考资料:
[1]登封大禹传说[M]。河南文艺出版社,常松木,2014
[2]史记[M]。商务印书馆,王晓红,2013。
[3]是[M]。团结出版社,(宋)范,1996
[4]中国神话通论[M].巴蜀书店,袁科,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