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想转变的冲击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并非只有百家争鸣,影响较大的只有儒、道、墨、法兵等十家。

秦国在法家变得更加强大,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以严刑峻法统治天下,而不理会儒生。提起秦始皇,当时难免“焚书坑儒”。但秦始皇焚书坑儒,并不是针对儒生的。

秦始皇重视法治,“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事件,是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违禁460余人”的事件。但在史记中,司马迁只是被描述为“焚诗书,坑魔术师”,直到西汉时期才真正成为坑儒之名。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初,傅肃曾劝道:

“天下之始,无远聚也。所有的学生都背诵孔子的律法。今天,他们都重视法律。我怕天下不安,只看一眼。”

当时一批儒生和游客引经据典,批判时政,不利于统治的稳定。为了维护君权的绝对权威,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烧毁古籍:

1.所有哲学家和其他古代历史书籍,除了季芹,医学,占卜和植树书籍,应交给政府销毁限期。超过30天仍不支付命令者,处以4年监禁和苦役;

2.谈“诗”“书”者处死,非今者灭绝,官员不提者同罪;

3,愿学法者,以师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各地收集古籍,大量古籍被焚毁。他还颁布了捧书令,凡持有儒家经典者,一律定罪。应该指出的是,所有书籍的副本都保存在官方图书馆。

六国新灭,各地思想不统一。他们借古讽今,评论国事,焚书坑儒,是出于维护统治稳定的需要。焚书次年,所谓“坑儒”事件再次发生。

但是,所谓坑儒,那时候不是儒生,而是方士。

所谓方士,即古代的方士,寻求长生不老的术士。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方士侯生、鲁生等一大批方士迎合秦始皇的想法,为他寻求长生不老药。

找不到依法可割的仙丹,长生不老药也算不了什么,于是侯生、鲁生不仅跑了,还污蔑秦始皇权欲熏心,用不太仁慈的手段严惩他。

得知自己被骗后,秦始皇大怒,以造谣惑众的罪名追查两人,指定在咸阳处死460余人。

秦之时,天下之初,强调法律治理天下是时代的需要。

汉初黄老的统治

严刑之下,百姓苦不堪言,经历了秦末汉初的战乱动荡,社会经济一片废墟。此时,法家思想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正如陆贾所说:

“事更烦,世更乱;法不止子,奸不止炽。”

针对世间万物都在等待繁盛的局面,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之论,无为而治,给社会生产以充分的恢复时间。

汉高祖刘邦一向看不起学儒家的人,经常取笑儒生,重视黄老的研究。

重视刘邦、为小保住皇位的四豪,都是黄老研究中的博士。

肖辉和吕后也通过无所作为扩大了这一规则。

文景之时,黄老之学更盛,窦太后甚至下令窦氏宗亲只念黄老的字。

黄老研究适应了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宽大的刑罚和减少的税收下,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他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国力空前强大。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或者可以说已经不能适应汉武帝的要求。

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政伦理更适合汉武帝建立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需要。

首先,宰相魏婉提出,当前朝廷选官理论混乱,干扰国家政治,试图统一官员思想。

此后,又有一批儒生被推荐为官,古代文人赵琬褒儒贬道,力主汉武帝改革。但当时主张黄老之言的窦太后不满,被彻底革职。

窦太后死后,儒家势力获得了崛起的机会。

元光元年,梁武帝把全国各地的贤良、方正作家召集到长安,亲自过问。董仲舒通过三条对策向梁武帝表达了儒家大一统的统治,与梁武帝的需求不谋而合,受到梁武帝的高度重视。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取经目的不同,人性论不同,百家之言不同,导致统治思想不一致,而儒家的春秋统一思想则是“天地之恒验,古今之共谊。”建议:

“非六艺之科者,孔子也,无他途,故不进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强大的武帝王朝的实际情况,是西汉武帝所青睐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儒家思想确立了自己作为封建王朝统治意识形态的地位,以及在随后的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执政意识形态的变化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情况而变化。西汉统治者认同秦统治天下时所用的法家思想,但否定其统治天下时的做法,并改进了黄老的治天下之学。武帝时的儒学不是战国时的儒学,而是后世不断改进、完善、适应时代变化的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