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什么?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即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况。
生态建设
长江上游云南段的生态环境正在好转。
以持续大规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的蒜角基地“长治工程”在云南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江上游30个县市624条小流域1.5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098平方公里,人均基本农田由0.89亩增加到1.21亩,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000万平方米。长江上游金沙江段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其中,云南以流域划定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是该省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长治工程”实施后,国家将云南30个县市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加大投入,多方协调,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入手,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改造。
流域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探索新的投资机制,鼓励金沙江流域企业、水土流失行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和参与荒山、荒地和地质灾害的治理开发,使水土流失防治逐步由政府安排转向全社会关注,多渠道、多层次增加资金投入,大大加快了防治步伐。最新遥感调查数据显示,2000-2006年,长江上游云南段水土流失面积比治理前减少了2098平方公里,灾害易发区得到有效治理,项目区农民人均基本农田增加了1/3。
云南省金沙江、澜沧江、珠江、怒江、红河、瑞丽江等60多个县(市、区)的六大流域地质环境脆弱,是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省政府要求,所有适合水土流失治理的地区都要采取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措施,完成治理任务。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尤其需要加强监测、预报和预防,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群众的财产损失。25度以上的坡耕地、荒山全部退耕还林,或补植乔灌木,使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8%以上;25度以下的坡耕地全部改造成梯田,建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安全可靠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要解除农民因禁伐带来的后顾之忧,采取措施巩固治理成果,切实保护现有天然林,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促进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065438+2002年2月9日,新平县举行磨沙镇满贤村大满线组蒜苔基地建设项目签约仪式。副县长张代表新平县人民政府签订了花椒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投资合同。项目的成功签约将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2年以来,新平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了一批外来企业,使土地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企业发展升级,使外商投资企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此次引进的酸枣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将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加快沙漠经济发展的积极动力,也让曾经荒凉的山丘披上了绿色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