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的历史与文化
开平碉楼的历史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以前水利年久失修,每次台风暴雨,总有被淹之忧。此外,所辖领土原是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的边远边境,历来以“四顾”著称,社会秩序混乱。因此,在清朝初期,村民们建造了了望塔,以防止洪水和土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开平人民因为开平碉楼的计划,开始大批出国谋生。经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他们逐渐有了一些产业。到了民国时期,战争更加频繁,土匪特别猖獗。由于山水交融,开平水陆交通便利,同时海外华侨和归侨的生活相对舒适,所以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张韶、朱冰、胡楠、侯万、谭钦、吴进法、张展和黄宝是县里的大土匪。他们到处掠夺,造成了无数的悲剧。据粗略统计,从1912年到1930年,开平发生抢劫案约71起,杀死100余人,捕获牛210余头,掠夺其他财物不计其数。当时的县城沧城三次被攻陷,连县令朱也被俘。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起金银,四处躲藏,常常是夜出几惊,彻夜难眠。华侨回国,往往不敢呆在家里,而是去集镇或亲戚家,并经常更换住宿地点,否则会有家破人亡的危险。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十五年(1926)的14年间,土匪抢劫学校8次,俘虏师生100余人。其中,民国十一年(1922),赤坎地区多名土匪抢劫开平中学时,被营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个乡团及时拦截,拦截校长和学生17人。这件事在全县引起轰动,华侨听到消息也很惊讶。他们觉得瞭望塔起到了防止盗匪的作用。于是,他们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汇款回老家建瞭望塔。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人的安全和财产的保护,在回乡盖新房时,建起了各种塔。就这样,塔的数量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到3000多座,现存1833座。目前,开平碉楼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已获批。这将给开平带来蓬勃发展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