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和商务印书馆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创办的?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最古老的出版机构。1897创立于上海,1954迁至北京。与北京大学一起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双子星”。
商务印书馆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以张元济和夏瑞芳为首的出版人努力工作,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业务创立之初,就成立了股份公司,此后又聘请了高、王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进行以出版为中心的多元化经营,实力迅速壮大。他们编写了大、中、小学教材,编写了《辞源》等大型工具书,翻译介绍了《进化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了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著作。整理四大系列等重要古籍,编辑世界图书馆、大学系列等大型丛书,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等十余种杂志,创办东方图书馆、上工小学,制造教育设备,甚至拍摄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商业积极完成公私合营改造,并于1954迁至北京,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奋斗。1958期间,中国出版社业务处承担了翻译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文辞书的出版任务,逐步形成了以中外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如“世界学术名著中译本”、“世界名人传记”等。
65438年至0897年,上海由夏瑞芳、鲍先恩、鲍先昌、高凤池四人创办。
1901,张元济投资商务印书馆。代表张元济和蔡元培的《外交事务》创刊。预订销售汉英语音词典。严复翻译的《傅园》(亚当·斯密著)由南洋公学出版(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03,汉口设立第一个分馆。10月,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吸收日资,改良印刷。第一次使用版权印刷。为小学编写“最新教材”。绣像的小说出版双月刊,由李伯元编辑。翻译印刷《说卜系列》。
1907,上海闸北宝山路新建印刷厂及编译所地址。闸北宝山路印刷厂和编译所竣工。它最初是用铅字印刷的。小学教师讲习所停办,附属小学改组为上工小学,蒋伟乔任校长。俞厚培赴日本学习摄影制版技术。蔡元培受雇为商务印书馆编书。出版日本法规中译本80卷,附介字1卷,由南洋翻译学院翻译。出版《各国政要》32卷(清廷整理翻译考察各国政治的资料)。
1909年,编纂善本、工具书的图书馆命名为涵芬楼,后更名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改进铜锌板,试制三色铜板,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指导。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于3月8日召开第一次会议,7名董事出席,张菊生任董事长。经营一所商业辅导学校,张元济第一任校长。办一所艺术学校。创办教育杂志。出版一两集孙编的童话(中国出版最早的童话)。出版了《日本法律经济大辞典》(中国翻译印刷最早的百科辞典)中文译本。《世界通史》(中国出版社与外国合作的第一次尝试)是在与英国《泰晤士报》的协议下出版的。
1914年,董事会撤回其在日本的股份。在香港设立分馆。制作教育幻灯片。创办《学生》杂志,先后由朱、、、主编(停刊1947)。出版了康德的《人的心灵能力论:论意志控制疾病》,由德语和汉学家魏礼贤和周闲翻译。
1932,“1.28”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上海两大战役。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总工厂及编译所、东方图书馆、上工小学被炸被烧,损失巨大,被迫停业并遣散全部员工。8月1日恢复营业,实行日出新书。10月,胡愈之主编的《东方杂志》复刊(第29卷第4期至第30卷第6期)。[8]
1932,65438+10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袭击上海闸北,11月28日事变爆发。第二天早上,日本飞机轰炸了商业,宝山路上的总管理处、编译处、四个印刷厂、仓库、上工小学,都中弹起火,全部烧毁。1932年2月1日,日本浪人潜入商务印书馆未遭破坏的东方图书馆,放火焚烧,所有书籍化为灰烬。五层小楼成了空壳,形状惨不忍睹。
据统计,商务印书馆的资产损失超过1630万元,占总资产的80%。最可悲可叹的是,东方图书馆总藏书46万册,其中善本古籍3700余种,共计3.5万余册。中国现有地方志2600多种,共25000卷,全部被烧毁。当时号称东亚第一的图书馆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价值连城的善本从世界上消失,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灾难。有学者认为,圆明园被烧、商务印书馆被炸,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令人痛心的文明悲剧。
日军要炸商务印书馆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岩泽幸一说得很清楚:“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就可以恢复。只有烧掉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构,它才永远不会恢复。”1933,商家收到日本浪人的恐吓信,信中写道:“中国未能建校,念点国语三民主义建立共和国,打倒帝国主义,坏天下...我们图书馆卖学校的书,印一些腐败的东西。上海毁了图书馆,但图书馆依然保持着恶习,依然印着三民主义的书和党部的语言。中国看不下去了,就毁了他的图书馆。如果我们不尽快改变我们的坏习惯,我们的军队将到处烧毁,尤其是商务印书馆。”这段话甚至讲述了日本人轰炸商务印书馆的故事。
1934期间,东方图书馆复兴委员会接受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代表德国著名学术团体捐赠的3000余册图书。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新馆建于北角。印了四大系列的续集,81种书,1438册。印刷第一部《四库全书》善本。编译《万物之库》第二集。编辑出版《少儿图书馆》。黎锦熙的《国语运动史大纲》出版。吴半农翻译的《资本论》(马克思著)出版了。影印《嘉庆重修统一录》。六省(湖南、浙江、广东、吉尔吉斯斯坦、湖北、山东)年谱复印件。
1941年,总局迁至重庆。上海和香港的仓库和印刷厂被日本人劫持。东方杂志
商务印书馆的近照被迫停刊。1944,东方图书馆重庆分馆开馆。1946年,总局办公室从重庆迁回上海。1948设立台湾省分公司。[15] 1950商务印书馆与三联书店、中华书店、明凯书店及所属书店共同组建中国图书出版公司,这是除新华书店之外的中国第二个发行系统。1951设立总局办公厅北京办事处。编辑部搬到了北京。1954总管理处迁址北京,实行公私合营。商务印书馆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并。1957脱离高等教育出版社,恢复商务印书馆独立建制。时代出版社(含1950年代出版社并入该社)撤销,并入商务印书馆。设立香港办事处。在香港举行60周年纪念大会。出版《新华字典》(新版)。
1958期间,中国出版社业务处承担了翻译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文辞书的出版任务,逐步形成了以中外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如“世界学术名著中译本”、“世界名人传记”等。
向上级报告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中国近代发行量最大、社会影响最广的报纸,是中国近代报纸的开端和标志。已经运营了77年,在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已经出版了27000多期[1]。其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是同时期其他报纸无法企及的。它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1872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的商业报纸,其主要目的是盈利。在外国人办的报纸中,《申报》是第一份中国人办的报纸。《申报》进行的新闻业务改革:一是发表政治文章。报纸的言论应该是“事关国计民生”,“关心帝国经济,知民庄稼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由于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军侵占台湾省,美查派人到台湾省采访,以了解真相。这是上海华文报纸军事传播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体现。其次,注重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国报纸上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连续报道,最终揭露了冤案的真相。第三,重视补充文本的出版。四是经营副业。(1)创办文学杂志。1872 165438+10月11《申报》出版了中国第一份文学期刊《瀛寰锁记》;(2)发布白话新闻。1876年3月30日,《申报》创办了《人民日报》,这是中国第一份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通俗报纸。(3)编写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幻影画报》,1884年5月8日,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创刊。4印刷书籍。此外,珍宝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和肥皂厂,并由此在1889组建了“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30万两白银,是创办基金的180倍以上,从而达到了在美查“盈利”的目的。
摘要:申报成立于4月30日,1872。历经清代同治、光绪、宣彤三个朝代,还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于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关闭,1949。1982上海市委、市出版局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方式保存出版《申报》全套。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保存申宝?
原因如下:第一,申宝只有一套完整的,非完整的大多酥脆发黄,很难查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申报》不仅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宝库。
《申报》是新闻自由的典范。
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申宝(1908)紧盯病情变化,连续报道30余次,多次公布“脉案”和神医处方。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6月23日1908“陈大夫求脉更新”:“皇上不从,近日耳呜、腰酸、脚痛症状不变,口干、便溏、头痛、夜间失眠症状不增反减。
1908年8月22日:承保的医师周月初进京,在医院请诊脉。他开的方子与陈、曹开的方子大相径庭。据内监云,这两个月来,皇上不想喝各路大夫开的药方。十剂只服了一两,而《周易》之药颇得圣者喜爱,四日内已请教三次。”(周·《脉案医策》)
1908 165438+10月16日,《申报》发布光绪皇帝逝世的电报:“我病重,今日只差两分钟。”这份电报附有一张纸条:“这份电报是前一天晚上收到的,昨天的报纸怕不准确,没有记录。”
申报相关图片(6张)
《申报》刊登的这些消息并非来自官方报道,而是通过自己的信息渠道获得的独家消息。值得注意的是,《申报》的报道持续了近半年,并没有受到清政府的干涉。为《申报》提供消息的人也安然无恙,不断发来最新消息。《申报》在报道中经常标注“据内院之云”和“据内狱之云”,以示消息的可靠性。有一种报纸说:“光绪末年,报纸不报官堂,其言论自由可以说是有记录的。你可以把政治的得失,内外官员的善恶都归咎于此。民怨、隐疾尽可能公布。”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新闻最开放的时期,否则“圣弓反和平”之类的宫廷机密是无法公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