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而思维能力是多种能力的核心,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是积极思维的王国。”因此,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要注意教学方法,根据思维的内容和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激发对……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青年学生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学中可以采用生动的叙事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引导阅读

目前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不强,分析概括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阅读,选择典型内容来阐述重要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思考。例如,在世界史教学中,在谈到原始社会解体时,考虑到其对今后讲授亚非奴隶制国家形成的普遍意义,学生必须清晰牢固地把握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从而形成清晰的概念。教师让学生先读这部分教材,让学生分析阅读的内容:由于生产力提高的影响,氏族公社末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经历了哪些重大变革才最终解体?在灵感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综合实现了四大转变,发展了思维能力,激发了求知欲。

巧妙设置一个难题

“思考源于怀疑”,只有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怀疑,才能点燃思考的火花。比如在讲授Xi安事件时,要求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逮捕蒋介石后,应该怎么办?是杀、关还是放?”这类问题能有效激发初中生的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最终,他们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和平解决Xi事件的重大意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敏捷度。

4.垂直和水平链接

为了使学生打开思维,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把握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在教学中要注意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一种是以一个国家的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比如说抗日战争中的“八·一三事变”,我们可以把“九一八事变”、“一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联系起来,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四次事件作为一个整体来讲。二是以问题为线索,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同一时间的相似问题或类似问题。比如世界史讲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可以联系同年中国春秋时期鲁的初税亩;再比如中外历史上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的四次重要改革的对比分析,说明进步的政治改革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和日本的现代化使两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1861俄国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使两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类似的纵横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5.分析与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只有详细分析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而把握整体,才能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在讲授世界史《1794-1814的法兰西》时,首先要基于教材分析拿破仑夺取政权,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历史条件,让学生认识到第一帝国的建立是当时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要逐一分析拿破仑政权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容,然后综合强化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制定法典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法制、鼓励资本主义发展、镇压保王党、加强工农统治等相关政策,分析拿破仑政权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的实质。再次,分析拿破仑在长期对外战争中的对手和目标,让学生明确其前期对外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以及后期对外战争的非正义性和侵略性。最后将国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综合起来得出结论,对拿破仑的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

比较相似和不同之处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考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比较相互联系的历史现象,确定它们的异同,让学生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的方法有很多,如同一历史时期的相似历史现象(如帝国主义国家进入帝国阶段后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似历史现象(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如。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

7.课堂讨论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谈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还通过这种方式阐述了自己理解的理由和依据,起到了活跃思维、拓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的作用。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他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他启发学生把握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工人阶级的不同态度,用大量史实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最后老师总结了一下。这样,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为理解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奠定了基础。

8.写作练习

事实证明,开展历史作文学习和小论文写作活动,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材的作文中,可以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经常提出一些新观点,阐述一些新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使思维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重视历史思维方法的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思考。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教思维方法,首先要教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位老师在分析拿破仑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上台的原因时说:“当时法国在外国干预军队的压力下,国内的保皇派也在密切配合。大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大的军事专政,以镇压人民反抗,打败外国干涉军队,防止汪党复辟。了解了国内局势,拿破仑认为是时候夺取政权了,于是放弃了远征计划,冒险回国。大资产阶级热烈欢迎拿破仑回国,视他为“救世主”,希望他用武力重组腐败无能的政府;军火商和金融资产阶级给拿破仑提供了几千万法郎;巴黎的一些军队也加入了他。就这样,拿破仑在1799+065438+10月9日发动了‘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从而开始了拿破仑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这一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分析,阐明了拿破仑“雾月政变”成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在外国军事干涉的威胁下,大资产阶级需要拿破仑打败外国干涉军队,阻止王党复辟,镇压人民反抗;另一方面也明确了拿破仑上台的物质条件,即军火商和金融资产阶级提供了金钱和部分军队。这种分析虽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但只是传授历史知识。因为这里还没有明确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时势造英雄”。老师们要继续总结:“分析任何一个英雄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为什么会成功或者失败,都要从当时的情况或者物质条件来分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原理,时代造就英雄而不是英雄。”这样就把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正确分析和解释。

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历史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分类等,并结合相关知识的教学。这些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将大大增强思维的科学性,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主动学习的水平。

第三,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的基本知识,还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讲解自己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比如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特点及其给后人留下的历史教训”这个问题时,我们只需要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这里的“特色”一词含义模糊,乍一看很难把握其具体内容。如果用分析的方法,从这四次历史事件的性质、目的、作用、影响等等,至于它们的相似性的历史教训,就要从它们的最终结果和它们所说明的什么问题来思考和理解:“上述四次斗争都失败了,都没有能够推翻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统治,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这说明,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可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走向胜利。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只能由无产阶级承担。”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课堂教学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适时适度

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打开学生的思维。子曰:“不怒则不怒。”因此,只有当学生处于“愤怒、沮丧”的状态,即“用心想通却得不到”、“嘴上说着却得不到”时,才是学生“敞开心扉、成就话语”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一点。此外,启发思维的难度要适中,度量要恰当,适当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第二步:按人点菜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要注意每个学生(或每个班级的学生)的差异,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思维类型都是不同的,必须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另外,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教师要遵循它的“顺序”并加以引导。

3.反馈强化

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时,要注意接收学生的反馈,及时做出相应的控制和调整。这就要求大家在课堂上“眼观八方,耳听八方”,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提问,及时准确地捕捉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和问题进行评价,加强学生的思维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教师适当的表扬或赞美会积极加强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适当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

4.尊重主题

多布罗柳波夫(俄罗斯民主党人)曾批评老师越权的行为:“如果一个老师把科学材料嚼得那么细,以至于学生不用嚼,只要把老师说的咽下去就行了。这样就有可能培养出从学生那里理解知识的类人猿,而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因此,要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给学生更多的思维主动权,给学生创造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问的机会。教师不应该在教学中刻意压制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讲教学民主,这样会从根本上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相反,只有发展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真正主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努力打造一个充满思维活力的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