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和万达的成功故事
王健林爱讲万达1988刚成立时旧房改造的故事。当时公司已经成立半年了,没有项目。为了让公司活下去,王健林去找相关部门说:“不管哪里批一点,就让我们有活干,有饭吃。”有领导看到王健林主动找上门,给万达一个环境很差,形象很丑的棚户区。当时万达只有40多人。王健林跟大家讨论的时候,觉得没办法转型。公司没钱,其他公司算账都要赔钱。万达能赚钱吗?
这样多管齐下,“一个月的时间,1,000多套房子就全部卖完了,价格以每平米1,600元的高价卖出,而且当时房子刚刚打好地基。”80年代末,仅这个项目,万达的净利润就近千万元。王健林说,从这里,他尝到了旧城改造的甜头,万达成为中国第一家旧城改造的企业,创下了历史纪录。这被他算作万达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
王健林最喜欢讲的另一个故事,大概就是C阳太原街万达广场的炸楼改造。太原街万达广场建成后,“因为只有3% ~ 5%左右的客户还能有像样的回报率,大部分买家回报率极低,甚至没有收入”,数百名客户对万达提起集体诉讼。最后,虽然万达赢了官司,但王健林S说“如果不能打赢官司,失去人心,万达一定要管”,于是反复研究改进方案。
王健林对改善过程的描述特别漫画:“我们请了一批专家来看,说这个地方缺个盖子,盖子挡雨雪,生意就好了。我们刚花了几千万做了个封面,还是不好。后来有人说你家地下室交通不好,连了几个扶梯,生意还是不好。后来有人说你们招商不对,我们就去换了一批商户。来回折腾三四年就不行了。”最后他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从娘胎里就有的问题”,解决方案是:6543.8+0亿元现金补偿店主退店,外加5亿元炸掉重建。王健林说,“万达退回赔偿款的时候,很多业主当场感动哭了”,“万达砸了350家商铺”。
这个被王健林在不同场合反复提及的故事,不仅用来说明做事情坚持最重要的道理,也用来解释万达“只租不卖”的商业模式:“这个k并不是说城市综合体的所有物业都是只租不卖。综合体里的房子,公寓,写字楼都是出售的,应该可以收回一部分投资。只租不卖的是商业物业,主要是商业中心和五星级酒店。”
“城市综合体”是万达提出的第三代商业地产概念,属于“全球创新”,英文叫HOPSCA。集酒店、办公、停车、商场、会展、公寓楼于一体。王健林表示,“只租不卖”的模式是“花巨额学费学来的一个道理”,“卖商铺绝不是商业地产”。靠卖商铺收回投资,会留下C阳太原街“砸店事件”这样的后患。城市综合体概念的提出和推行,使万达获得了与地方部门开发房地产项目时的议价权,以超常规的方式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商业史上一个奇怪的E”,“让美国人和欧洲人目瞪口呆”。
说起商业模式,王健林讲的一个故事很有人情味。2000年左右,“创业之初进企业的两个员工,一个得了癌症,一个得了肝病”。那时候私企没有社保。王健林说,为了给这两个“创业老兵”治病,“花多少钱”,“一个人花了200多万,一个人花了654.38+0多万”。这引起了他的思考:“万达还年轻,才发展了十几年。到了三四十年几万人的规模,很多人都老了,退休了。医药费呢?”因此,王健林为企业设定了实现长期稳定现金流的发展方向。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呢?经过开会研究,万达决定做商业地产。王健林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我们懂盖房子,虽然不懂招商引资这一行,但是可以招懂的人。”他说,这是决定万达正确发展方向的“遵义会议”。
超越苏联的商业模式,万达的核心竞争优势自然就确立了。万达确定商业地产方向后,很快确立了“要富”的思路:“在此之前,万达也做过一些收租物业,包括七八个小商场、餐厅,但经常拖欠,逼得我们成立了收租团队。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我们提出必须找到有实力的租户,向世界500强收取租金,K决定从沃尔玛开始。”
万达当时还是一家小公司。为了能有机会和沃尔玛这样的大鳄合作,王健林想尽了办法。他先是和沃尔玛负责开发的副总裁反复强调万达条件不错,最后才让对方同意先试一个项目。然后,王健林亲自去了深圳,和沃尔玛亚太区的CEO谈了几次。历时半年多,几十次,沃尔玛终于同意与万达合作,在长春建立第一家万达广场。第一个项目成功后,沃尔玛同意继续合作。当它成为第五个万达广场时,沃尔玛终于同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它吸引了更多的跨国公司与万达合作。
事实上,这些年来,万达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中尝到了不少甜头,K发展迅速。然而,王健林对继承父业的传统思维却有着另一番洞见。他多次向儿子王思聪强调不会把财富留给他,并鼓励他离开万达自己创业。以后如果他的能力达不到继承家业的要求,他会聘请职业经理人,K也不会强迫他成为下一代的“万达掌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