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次海上航行。首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末航止于宣德八年(1433),共七次。

七下西洋,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集结在江苏太仓刘家岗,停泊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开阳。他航行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邦格拉、阿丹、田放、佐法尔、胡鲁毛斯和穆古杜。?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船只和水手数量最多的一次航行。也是15年底欧洲地理大发现航海之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系列海上探险。但关于郑和船队的航行目的和范围、七次下西洋的评价等史实仍有争议。

扩展数据:

15世纪是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的海洋世纪。东西方海上交通发展迅速,先后出现三次重大航海活动,即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492、到达1498。

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几乎比西方同行早了一个世纪。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宦官郑和七次奉明廷之命率领船队出使他国和地区。在这7次航行中,郑和从南京下关堡造船厂出发,沿着江浙闽粤沿海南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

正如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写: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汹涌的中国海面到非洲东海岸的广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主宰海洋的画面。

军事上,郑和船队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在宋朝之前是冷兵器时代。从北宋开始到清朝中期,冷兵器和热兵器并存。明初火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不断提高,大大改变了冷兵器和热兵器在军事装备中的比重。

郑和船队装备有先进的大火炮和灵活的小火炮。喷筒是另一种有特色的武器,用于城墙攻防和水战,火焰可达数十尺。此外,郑和船队军械库中还有火箭、火炮、烟罐、灰罐、弩、药弩、火砖、钩针、钉枪、标枪等。特别是使用了新武器“赛邢飞”,这是世界武器史上最早的一种地雷原型的记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每次航行持续两到三年,人数高达27.8万人。如此庞大的队伍,从来没有面临过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船队曾经遇到过的败血病威胁。这是因为郑和船队专门配备了粮船和水船,用于装载粮食和副食品,保证船队航行期间的补给。

按2.7万人两年口粮计算,共需粮食30万粒(每粒60kg),每艘粮船载粮2万粒,船队至少需要15艘粮船。同样,按人均2 ~ 3公斤淡水的正常日需求量计算,船队至少要配备20 ~ 30艘水艇。在远洋船队中配备专用水运工具,是明代郑和船队和造船业的一大创举。

郑和船队出海后,除了储存食物,还可以就地捕捞水产品,在船舱里用活水养殖。家禽可以留在船上;船上也可以种蔬菜。早在14世纪上半叶,北非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就在游记中描述了当时来往于印度洋的中国船只。她的船员经常在木盆里种植蔬菜和生姜,供日常食用。

由于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蔬菜和水果在郑和船队的食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按类别分两类:一类是瓜类(冬瓜、黄瓜、西瓜、葫芦)、茄子、萝卜、胡萝卜等。,都是可储存的蔬菜,是带上船的主要蔬菜;另一种是葱、姜、蒜、胡姜、韭菜、葱等刺激性香菜,用于调味或烹饪。

多种水果和蔬菜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防止灾难性坏血病的爆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世纪后的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远洋船队从欧洲到达太平洋。由于没有蔬菜的长途航行导致维生素缺乏,三个月后,有的船员牙龈破裂,有的船员流鼻血,有的船员身体虚弱。当船靠岸时,原来的200人中只有35人幸存。

当然,郑和船队的产量毕竟有限,大量的新鲜果蔬、肉类、饮用水在登陆时必然要补充,尤其是不可或缺的淡水。正如龚珍在《西郭凡史》序言中所说:“缺吃少喝,必累而胜。海水是咸的,不能进口。他们都在附近的川泽和滨海港支线,汲取淡水。水船搬运、储存仓库,是冗急之事,不能暂时放松。”

朝贡贸易的顶峰

如此强大的舰队,如果真的以战争为业,在海外作战,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还会有净土吗?然而,郑和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七次下西洋,只进行了三次军事行动。

第一次下西洋,恰巧广东逃犯陈祖义在海外亡命天涯。他占领了通往西方国家海上交通要道的旧港,充当海盗,抢劫商旅,劫持中国使节。1406年,郑和船队进驻老港海口。陈祖义表面上甘心被拉拢,“暗地里却派兵邀劫”。

在老港的一次大海战中,郑和船长一举歼灭陈部五千余人,俘虏陈祖义等三人,押解回国。陈祖义被歼灭,三佛齐(旧港)被平定。明代在老港设立老港宣传慰安所,填补了地方权力真空。老港口成为郑和在海外设立的大型补给站,为庞大的船队提供后勤保障。

第三次下西洋回国途中,郑和的使团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遇到了麻烦。在被迫的自卫行动中,袭击者打败了敌人并侥幸逃脱。这一行动在史书中有详细记载:“(郑)等早期使臣多次上锡兰山,(锡兰国王)亚历山大无礼,欲害和平,与和平而去。”亚历山大·比特奈尔没有编好邻国,多次邀其抢夺使臣,都是苦口婆心。

他平平安安回国,经过锡兰山,被引诱到中土,让儿子拿着金银财宝不肯合作。他派了五万多士兵去抢船,却不肯砍树,退回路上,使他无法相救。以此类推,也就是人群回到船上,路被堵住了。他说:‘贼出众,国将空虚,说我们客军胆小,什么也做不了。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地攻击它,我们就能成功。

但钱从外地派人上舰,令官军不肯善罢甘休,而弓率二千多兵从冥界攻城破之,生擒亚历克库乃及其家人、首领。范军又攻城,打了几仗,大败而归。" "大臣们请惩罚他,对他的无知发发慈悲,下令释放他,给他衣食,命礼部商议,选本属于他的贤者为王,以便继承国家。"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回来的路上,无意中卷入了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的内乱,被迫在夹攻之下挑起了战斗。

在历史上,“(郑)又派使臣去苏门答刺,给他的国王宰奴日赠以彩币等物。前伪王的哥哥苏干拉为了夺取自己的地位,想方设法杀死努里阿比丁,又气自己的使臣不够给他,于是率领数万大军追杀(明朝)忠臣。(郑)且领兵与其国兵交战,苏干大败,(明军)追到南博,其妻被俘而归。”明成祖“下令刑部依法惩处他”

此外,这支“无敌舰队”的主题是“和平之旅”。郑和船队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先传达明成祖的绥靖诏书,进行追封,开展贸易交流等友好活动。这些活动打消了当地统治者和民众的疑虑,赢得了他们对中国的向往和信任。正如美国出版的《国际先驱论坛报》2001所评论的:“郑和以寻求贸易和信息为目的的海上航行,与欧洲帝国以征服为目的的航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