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历史书?

古代史书指的是古籍中记载历史的书籍,也就是四大数据库分类中的历史部。

西周末年中国各诸侯国都有史书记载,如晋国的成、郑的支、楚的匈奴、鲁的春秋等。在《墨子》中,据说翟墨见过春秋时期的百国。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的,晋代太康年间在冀中出土的竹书编年史也是编年史。东汉末年,荀悦撰《汉纪》,开创了编年史。北宋司马光撰《子同治鉴》,时间为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前959年)。编年体的好处是便于考察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避免叙述重复。《紫同治剑》的成功开创了编年史写作的高潮。陈寅恪曾说:“中国史学兴盛于宋代。”。编年体开始流行,产生了大纲体和编年体。梁启超认为:“盖己传记体以人为主,年谱体以年为主,年谱体以事为主。”老公之所以要求古迹,原来学古是有用的,要重点的东西。"

叶凡在撰写《后汉书》时,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了比较。他说:“《春秋》之所以短小,是因为它总是短小精悍,有一个很好的速成形。今天,人们计划写它们。纪传体,石班之变,也抓了一代,学后宜学。这是极好的,所以我要做。”张辅根据《史记》和《汉书》的字数来评价作者,说“动之以工,许之以诺,行之以事”,所以他认为《史记》优于《汉书》。干宝《晋纪》,“其书言简意赅,直白婉约,咸称好史。”

袁弘谈及写作动机时说:“我读《后汉书》读累了,但睡不着,休息一下,所以编了一本集子叫《后汉书》。”元·松山写了《后汉书》。他总结道:“书中有五难:烦而不全,难;俗而不古典,二难也;书不录,则难;赏罚失之,有四难;文无质,有五难。”

杜佑出版《通典》后,史书增加了典制,也衍生出了要领制。

章太炎主张用表、典、集、考集、别录五种文体写史。梁启超在中国提倡四种写法:纪年、实录、实录、传记。

在《新史学》中,梁启超将史记分为十种二十三类,即正史(官书、专史)、年表、编年史背景(完本、专本)、政书(完本、专本、小纪)、杂史(综录、琐碎笔记、圣旨奏折)、传记(完本、专本二),等等。

《史记》为宋庆元黄所撰,为宋景佑所印,则有完整的宋版本数种。南北朝七史均为宋眉山、隋书所撰,《南史》、《北史》为袁大德所印,《旧唐书》为宋绍兴和《新唐书》所印。

中国的史书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正史:以传记和编年体的方式记录帝王政绩、朝代历史、人物传记、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的史书,称为正史。比如所谓的二十四史。除了少数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叶凡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之外,大多数正史都是由官员编撰的。

其他历史:主要指《东观汉记》、《杜东史略》、《大金国志》、《通志》等记载历代或世代史实的杂记类史书。由此可见,别史实际上是正史的重要补充部分,仍然是正史的一个分支。因此,《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目录中有“正史分支众多”之说。由著名学者创作,有时很难与杂史区分开来。如《汉书·晋春秋》。

杂史:有轶闻的史书,只记录事情的始末,一时的经历或家族的私记。它不同于纪、传、表、志等体例完备的正史,也不同于其他关系一次执政的历史。不受风格限制。虽杂且肤浅,但能弥补正史书籍的疏漏和不足,包括家史、外史、小史、野史、野史、轶事等类别。

野史:民间写的史书,与正史不同。

稗史:通常指记载风俗习惯、民间琐事、旧闻旧事的历史记载,如清代潘用银的《宋稗子钞》和近代徐克的《清稗子钞》。有时也用来指“野史”。

按照风格分类:

传记:传记类史书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他们以传记为主,用传记描述皇帝。用“贵族家庭”来形容王公和特殊的人;用“表”统一年代、世系、人物;用“书”或“志”记录法规制度;用传记记录人物、民族、外国。历代修史都以此为范本。再比如《汉书》。有些正史没有书,也没有记载,比如《三国志》。

编年体:编年体史书以年月日为序,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反映同一时期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法起源于中国。比如《左传》和《资同治鉴》都属于这一类。《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编年史:袁术的《资治通鉴》始创于南宋。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把重要的历史事件单独列出来,每篇文章都是按照年月日的顺序写的。编年史中有九部古书。

乡村风格:乡村风格的历史书是用普通话写成的。国别史书是一些国家写的历史散文。它包含了许多国家的历史。比如《战国策》就属于这一类。

按时间和空间分类:

通史:把各个时代的史实连贯描述出来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因为他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编年史:记载一代人历史的史书叫《断代史》,东汉班固在韩曙创立。二十四史除《史记》外,都属于断代史。

国家体例:按国家分别记载的史书。比如战国政策。

此外,还有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等。

传记历史书籍的类型:

1.编年史:按时间顺序编纂的帝王简史,记录帝王言行的中心,也描述当时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事件。

表格:就是把人和事用表格的形式写出来。

3.书:是关于各种法律法规和一些自然社会现象的专版。

家族:用来记录历史上诸侯和重要人物的活动。

⒌传记:主要是传记。

记录:地理、音乐等记录。在正史中,记录是非常重要和深刻的。梁超和江淹说:“没有志气,很难编辑历史。”《宋书·编年史序》是一篇必读的好文章。本文概述了编年史的起源和《宋书》编年史的起源,也谈了编年史的难处。

⒎记录:它最初用于指被废黜的皇帝的历史,但后来它被用来指那些建立了自己的名字并被谴责为暴君的历史记录。

历史书不一定能如实记录历史,而是收集地方事件,然后编集成册。中国王朝历史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被指责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工具。刘知几称之为:“自战国以来,辞者属文,皆以客主自居,佯答之。”其中有很多话是不合理的或者是鬼神描写的,比如皇帝还没出生就被龙包围了。当时皇帝在编撰书籍的时候,肯定会控制史家,增加谄媚言论,删除负面事件,比如唐太宗的奏折。后来的皇帝会篡改前朝的历史以保证国家的合法性,而清朝的历史则被指责为歌颂满族对中国的贡献。即使在现代,无论信息多么发达,新闻也常常被封锁,所以学者们只能认为史书有很多虚构的成分。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书司马迁)、韩曙(汉书班固)、后来的韩曙(南宋叶凡)、三国志(陈进寿)、金淑(汤芳凌轩)等。)、宋书(宋亮沈约南部)等。周树(唐令狐德芬等。)、(之等。)、南史(延寿)、北史(延寿)、旧唐书(后来的邵)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正史》的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书经籍志》:“天下有著述,皆有意为正史。”清朝乾隆皇帝授权《二十四史》,“正史”一词指的就是“二十四史”。根据《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课“凡未受陈审判者,则知其不乱。”以尊、义、经盖正史,不挂政令,不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编入正史。

1920年,柯少文撰写《新元史》。民国十年(1921),徐世昌总统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收录新元史,反而把清史草案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说,如果两部书都纳入正史,就形成了“二十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