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网络课让青少年失去了什么?

经过三年的在线课程,青少年失去了这些:

相关研究发现,网络课程会让青少年出现更多抑郁、焦虑和孤独的症状(布兰吉尼奥等人,2020)。

目前,全社会对疫情的反应已逐渐发生变化。当学生返校或者尝试混合(线上线下)上课时,成年人无法忽视三年的线上上课经历给年轻人留下的长长的阴影,尤其是对他们学习、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模式的塑造。

忧郁的青春:离校园太远,离父母太近

抑郁、焦虑、孤独的症状首先可能是因为缺乏真正的团体学习环境,即“缺乏学习氛围”。在网络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的不再是真实的同学和老师,也缺乏教室、座位、黑板等“硬件”构成的“仪式感”。无论是玩游戏,聊天,还是课后上课,学生面对的都是同样的电脑,同样的家具。学生遇到不懂的知识点,不能及时和老师同学进行眼神交流。如果他们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只能打开麦克风发表讲话或者在公共屏幕上打出问题让大家“致敬”。有些同学可能会担心自己的问题“低级”,引起大家的嘲笑,选择不提问。毕竟青少年内心是很敏感的。

网络课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一,自制力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外部指导和监督。根据作者自己对网络教学的感受以及从国内外老师朋友那里收集到的信息,我们发现普遍的担忧是年轻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监督。

三年来,笔者能听到和老师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确定学生们在网络课堂上实际在做什么。”随着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改变,很多自制力不强的青年学生看似在挂课,实则在做其他的事情。

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被点名回答问题,但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也许他们深知“即使是网络课也要认真听讲”的道理,但他们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还没有养成完善的意志力,可以在繁重的作业和诱人的娱乐之间选择自制力。

另一方面,青春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能完全客观地看待自己。换句话说,他们往往认为自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实际上可能没有。比如,面对课业,他们总是高估自己对某些知识的掌握程度。

每次老师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问我的学生“你觉得自己的基础知识怎么样”,十个学生中有九个会告诉我“还不错”,但是在随后的学习中,他们会逐渐发现自己的知识其实漏洞百出。

在这种自我误判的心态驱动下,很容易让学生在接下来的网络课上懈怠,觉得“反正我都学了,不认真听课也没什么问题。”老师不知道学生在屏幕后面干什么,也很难做出实质性的监督和惩罚措施。

一些外国同事甚至抱怨说,尽管一再敦促,学生仍然坚持不交作业。同时,在线上课模式下,老师通常无法及时给学生正面反馈,无法面对面交流感受。当学生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老师的积极回应时,懈怠就会随之而来,自我控制能力无法得到积极持续的培养。

第二,网络课堂增加了青少年与家庭成员接触的持续时间和频率,青少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分歧的频率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在父母暂时不能外出工作的情况下,父母和孩子几乎24小时都在一起,无形中增加了父母对家中青少年的关注。

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是“叛逆”,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他们会觉得父母很烦,总是出现在他们面前,没有自由。哪怕是父母出于关心送进来的一杯水,也会让他们觉得父母在看着他们,不信任他们。

父母不禁感到委屈,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指责孩子总体上辜负了父母的好意,开始增加说教的频率,最后演变成更加激烈的争吵,加深了亲子关系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