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商鞅作为历史名人的人格特征?

商鞅是一个饱受批判的历史人物。肯定商鞅的人,比如王安石,认为自古以来,人都是被诚信驱使的,一言重于一金。今天的人一定是商鞅,能使政治势在必行。这是对商鞅治国方略的肯定。现代* * *也高度评价商鞅,称商鞅是“利国富民的首屈一指的伟大政治家,具有宗教的真诚和热忱的理想主义者”。

但是,有褒有贬,对他的批评似乎盖过了褒奖。史学大师司马迁在《史记·尚军列传》中并没有认真总结商鞅的死因,只是用六个字对商鞅作了否定的评价:“才贱少仁”。其实对商鞅的评价不仅仅是他,而是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提倡过分道德或肉欲。政治就是政治,政治是非可以用一个“对”字和一个“错”字来判断吗?正是因为商鞅传奇的一生,无数人对他的人格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商鞅的身份远非改革家或政治家。

公元前339年,也就是秦惠文王元年,领导商鞅变法的商鞅被秦王以叛国罪分裂。消息一出,秦国有人欢喜有人忧。商鞅变法如此成功,为何不被当时的人铭记?他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和他的改革?

商鞅作为一个改革家和政治家,对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持了秦国两次大的政治改革,涉及范围很广,从政治、军事到经济。整个秦国都沉浸在翻天覆地的改革浪潮中。与其他国家相比,商鞅在秦国的改革是最全面、最彻底、最成功的。商鞅标榜“法家”,以重刑治国,看似公平,实则有很强的目的性——压制贵族势力,表面上是“法治”,实质上还是“人治”,而商鞅的“法治”更多的是压制贵族。他的变法和改革触动了秦国宗室的利益。司马迁也说:“尚军在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客观结果是使整体不可避免地走向君主专制。

变法之前,旧贵族的爵位和俸禄都是世袭的,享有很多特权。改革后,所有没有立功的旧贵族都从宗室贵族名单中剔除,并对其进行功勋奖励。相反,只要有功劳,即使是平民也有机会进入宗室贵族的名单,这就大大削弱了宗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皇权。这可以说是严重遏制了贵族家庭的扩张,而被解放的劳动力和土地则被大量收归国有或重新分配,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做法。

商鞅变法之前,各国的官衔都是世袭的,这当然保证了贵族的参政,固化了阶层的流动性。商鞅激进的军事爵位制度,直接让平民或奴隶改变命运成为可能,而贵族则可能出局。在这种制度下,贵族们根本就失去了人事权。商鞅变法的另一点是严格执行法规。“人无信则不立”,商鞅通过太子赢驷的例子告诉世人法治的规则。为什么第一次五家人坐在一起,十家人互相监控,互相揭发?一旦他们触犯了法律,惩罚是非常严重的。虽然社会风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却让人人心惶惶。政改实施一年后,遭到官民的强烈* * *,民众到首都“* * *”反对新法。

对商鞅的评价要看后果。其实不道德的评价是很难的。对于商鞅这样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没有具体的答案或不变的真理。商鞅的改革迎合了时代潮流,他的政令可能看起来是博弈性质,赚取政治资本,排挤政敌,商鞅也是如此。只是冷酷坚定的商鞅做了一件绝对的事。他断了自己的后路,走上了自己的人生,这和他“怀才不遇,小恩小惠”有关系。他对政治太无知,必然会死得其所。

商鞅的命运也是自古以来改革者的命运,尤其是法家改革者。触动和牺牲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必然会受到其野心的影响。“在,变法是往死里整!”千年后的改革家谭嗣同用自己的经历完美地解释了商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