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匈奴班固大破写了《冉彦明山》。现在找到了吗?

公元88年,窦宪率军北伐漠北。从此,与大汉纠缠了近三百年的匈奴政权被彻底消灭。最后决定性的一战,当时的历史学家班固在《后汉书·都荣附窦宪传》中有所记载,但文中提到的“封山放石”已经失踪了两千多年。但幸运的是,它确实被考古学家发现了。今天,就让边肖来揭晓两千多年前灭匈奴的“牌位”吧。

在汉朝四百多年的辉煌历史中,匈奴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自汉朝建立以来,汉高祖刘邦就开始了与匈奴首领莫都汗的战争。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的出现,匈奴的祸害才基本解决。最后,在宣帝统治时期,匈奴人向汉朝投降。

但是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又开始作乱,一度威胁到汉的基业。直到汉武帝时期窦宪灭匈奴,国家才进入漫长的和平时期!

当时我舅舅窦宪得罪了窦太后。为了戴罪立功,他自告奋勇去边塞抗击匈奴,班固作为军事参谋,自然随军北上。在此期间,窦宪多次大败匈奴,一路北上至杨希嫣(今蒙古境内的杭隘山)。这是古代文人寄托“哀思”的地方。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写道“小关每次骑马,都在杨希嫣保护”;宋代诗人范仲淹写道:“一杯浊酒尽万里,冉彦未丧。”其实都是跟班固学的,因为当时班固在这里写刻了《冉彦明山》,“封山刊石,彰显明朝荣光……宣扬帝王之事,激励世代”。

由于杨希嫣山的面积太大,而且当时的地理位置没有准确记录,两千多年来,专家们一直没有找到杨希嫣山刻字的确切位置,甚至有人一度怀疑它的存在。

直到最近,专家学者们终于确认了雕塑“冉彦·明山”的具体位置!2017年8月,蒙古成吉思汗大学的专家发现了一块刻有汉字的摩崖,并邀请中国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考察。于是两国组成的调查组到达了蒙古的杭爱山。

杭爱山位于蒙古国中部戈壁省,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杨希嫣山区!经过考证和确认,发现这块摩崖石刻就是两千多年前班固在《后汉书》中记载的“冉彦明山”。

这尊摩崖石刻宽1.3米,高0.94米,刻在一块红色岩石上,离地4米多;而且这里还是无人区,环境非常恶劣,所以一直保存至今!经分析,石刻中有260多个汉字,均与《后汉书》中的原始记载一致。

这块摩崖石刻的发现对很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首先说明了窦宪灭匈奴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二,说明当时的人有在岩石上刻功绩的习惯。第三,对古代书法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这可能是班固留下的唯一的书法真迹。

如今2000多年过去了,“冉彦·明山”的发现让我们对战争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不管是太子还是小卒,要想不被历史遗忘,只能努力做出让人难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