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蒙条约的历史性条约

简介

肖蒙条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克里斯蒂娜女王与他们各自的盟友签订的和约(《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法国国王与他们各自的盟友签订的和约(《明特条约》)。

法国人获得了洛林的三个教区(梅林、图尔和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除了斯特拉斯堡)。瑞典获得了西波美拉尼亚和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市,不来梅和维尔登主教,从而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和约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神圣罗马帝国的勃兰登堡、萨克森和巴伐利亚总督的领土普遍恢复到战前状态,总督在内政和外交上享有自主权。在教派问题上,和约重申1555的奥格斯堡和约仍然有效,承认德国新旧宗教平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进入了现代意义上的绝对主权阶段。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要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并规定违者必究。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确承认宗教自由,削弱了教皇的权力。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了国家间关系的新秩序,标志着古典欧洲外交的开始。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伦敦海峡会议

管理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国际公约。1841 7月13日,英国、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法国、土耳其在伦敦签署。该公约确认了奥斯曼帝国的古老规则。根据这一规定,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在和平时期禁止任何外国军舰通过,土耳其有权允许友好使馆管辖的轻型军舰通过。该公约使俄罗斯在1833年《Uncal-Iskelesi条约》签署后失去了在该海峡的主导地位,首次将黑海海峡置于国际监督之下,但该公约并未提及该海峡在战时的地位。该公约加剧了俄罗斯和其他欧洲大国对海峡的争夺。1853俄土战争后,英法联合舰队通过海峡进入黑海,导致克里米亚战争。根据交战国1856年3月底缔结的巴黎和约,黑海为中立区,禁止一切外国军舰进出两海峡。俄罗斯和土耳其不得在黑海保留超过6艘800吨级的船只和4艘200吨级的船只,并设立海岸要塞。

1870年10月30日,俄罗斯政府利用普法战争和法国战败之机,向上述签约国发出通知,宣布限制俄罗斯在黑海的舰队和黑海中立的条款无效。英国和其他西方大国被迫做出让步。1871 3月13日,俄罗斯、土耳其、德国、奥匈帝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在伦敦签署了另一项公约。公约废除了《巴黎和约》规定的黑海中立条款,重申了关闭海峡、禁止外国军舰通行的原则,并同意土耳其有权在和平时期向友好盟国军舰开放海峡。

巴黎条约

(1814,1815)

法国和反法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和平条约。《巴黎第一条约》于1814年5月30日由第六反法同盟成员国与法国在巴黎签订。瑞典之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了该条约。根据条约,法国将保持1792的边界,恢复对荷兰、瑞士、德意志公国和除奥地利以外的意大利国家的独立。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被各国占领的海外殖民地(除了英国控制的多巴哥岛等)归还法国,马耳他岛归英国所有;宣布莱茵河和希尔德河可以自由航行。条约规定,应再召开一次国际会议,解决法国放弃的领土归属问题和涉及除法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的领土归属问题(见维也纳会议)。条约签订后不久,拿破仑一世利用法国各阶层对复辟的波旁王朝的不满和维也纳会议上战胜国的尖锐矛盾,从流放岛厄尔巴岛潜回法国,建立了百日王朝。英、俄、奥、葡等国的矛盾暂时缓和。他们组织了第七次反法联盟,于18年6月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法军,拿破仑一世第二次退位。

1815438+065438+10月20日,第七反法同盟成员(英国、俄国、奥地利)与法国签订了第二次巴黎条约。这个条约比第一个更苛刻。规定法国只能保留1790的边界,导致菲利普维尔、萨卢伊斯、萨尔布吕肯、兰道等许多战略要地丧失。法国要赔偿7亿法郎,通过发行公债的方式在5年内分15次还清。赔款还清前,在法国东北部要塞驻扎654.38+0.5万军队,驻军费用由法国承担。法国归还了拿破仑战争期间从战败国掠夺的珍贵艺术品。此外,1814《巴黎条约》和《维也纳最后文件》中所有未被该条约取消的条款也得到重新确认。

阿德里安波尔条约

结束俄土战争的和平条约。阿德里安条约的翻译。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独立战争,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调集军队进行残酷镇压。到1826年底,希腊独立运动的形势岌岌可危,欧洲列强出于自身利益插手希腊问题。英国和俄罗斯在1826年4月4日签署了彼得堡议定书,以协调对希腊的政策。

1827年7月6日,英法俄缔结《伦敦条约》,要求希腊和土耳其停战。被土耳其拒绝后,三国舰队在纳瓦里诺湾(今Pyros)歼灭了土埃联合舰队。土耳其断绝了与俄罗斯、英国和法国的外交关系,并呼吁圣战。以此为借口,俄罗斯于1828年4月正式向土耳其宣战,并于1829年8月20日占领亚得里亚海要塞,直接威胁到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俄罗斯的胜利引起了土耳其苏丹的惊愕和其他欧洲大国的焦虑。英国、法国和普鲁士进行干预,阻止俄罗斯军队前进,防止奥斯曼帝国崩溃。1829年9月4日,俄罗斯与土耳其缔结《亚得里亚海堡条约》。该条约包括16个条款和1个议定书。俄罗斯攻占了多瑙河入海口和整个黑海东岸,土耳其承认俄罗斯有责任保护多瑙河两个公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的自治权。土耳其向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商船开放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向俄罗斯支付赔款,并承认希腊独立。

柏林备忘录

1876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在柏林起草的寻求解决巴尔干事件的备忘录。1875年,巴尔干半岛爆发了波黑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起义,邻国塞尔维亚和黑山表示支持。俄罗斯、奥地利、英国和德国都想利用这个机会。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阻止塞尔维亚干涉和俄罗斯采取独立行动。同年2月30日18,外交部长g·安德拉西向签署1856巴黎条约的各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土耳其在波兰和黑山进行改革,包括土地、税收和宗教改革,以平息起义。土耳其人同意了,但起义者看穿了安德拉西的意图,断然拒绝。1876年5月,俄罗斯外长A.M戈尔恰科夫在柏林与安德拉希、o·冯·俾斯麦举行会谈,寻求解决办法。5月13日,通过了《巴尔干事件备忘录》,通常称为《柏林备忘录》。备忘录仍坚持在改善居民命运时不应破坏政治现状,必要时应制止威胁现状的危机。它的内容实际上是安德拉西笔记的扩展版。法、意同意黄三计划,但英国唆使土耳其抵制该计划,以阻止俄国势力的扩张。

提尔西特和平条约

1807年俄法签订的和约。法国在与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分别于1806和1807击败普鲁士和俄国(见拿破仑战争)。1807年6月25日,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在提尔西特(又译提尔西特)附近的内曼河上的一艘船上相遇。7月7日,双方代表签署了法俄和约。

7月9日,两国代表还签署了普法和平条约。根据法俄和约,原本属于普鲁士的易北河以西的大部分地区被划入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版图,由拿破仑一世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为王;在普鲁士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兰时,建立了华沙公国,萨克森国王担任君主。格但斯克成为了一个自由的城市;比亚韦斯托克地区属于俄罗斯。俄国承认拿破仑一世的弟弟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并承诺将卡塔罗湾划归法国,承认法国对爱奥尼亚群岛的主权。同时,法俄同盟条约规定,当英国拒绝俄国提出的和平条件时,俄国将与英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参与对英国的大陆封锁;在土耳其拒绝调解或俄土谈判无法在三个月内取得满意结果的情况下,法俄将对土耳其采取一致行动。《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联盟的失败。这是普鲁士的奇耻大辱,是法国和俄国瓜分欧洲的条约。和约未能缓和俄法矛盾,最终导致1812战争。

亚眠条约

1802年3月27日,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巴达维亚共和国(荷兰)和英国在法国北部亚眠签订和约。它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最终破产。该条约共22条,主要内容如下:英国近年占领的殖民地,除保留荷兰在特立尼达和锡兰的属地外,归还给法国及其盟国;英国撤出其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占领的所有港口和岛屿,并特别规定英国从马耳他撤军,将该岛归还圣约翰骑士团。法国、英国、俄罗斯、奥地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将保证马耳他的独立和中立。法国同意从那不勒斯、罗马和厄尔巴岛撤军,埃及回归奥斯曼帝国。双方都承认爱奥尼亚共和国的七个岛屿。这个和约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英法长期战争中的暂时休战,也是英法在1793 ~ 1814战争中缔结的唯一和约。虽然双方都做出了让步,但都没有认真履行条约义务。1803年5月,英法战争状态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