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特征
前者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由刘庆堂主演)、《白毛女》、现代京剧《红灯记》(由钱浩亮和刘长瑜主演)、《智取威虎山》(由佟湘玲主演)、《沙家浜》、《白虎奇谋》和《海港》。然后加上《龙江颂》、《杜鹃山》(杨春霞主演)、《平原之战》、《岩石湾》、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伴奏《红灯记》(钢琴演奏尹承宗)和钢琴协奏曲《黄河》(同上)。
属于后者的有小说《红岩》、《红太阳》、《红旗谱》、《创业史》(刘清)、《农村巨变》(周立波)、《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合称《三红一创·山野绿林》)和上海的早晨(写于65438+)《中华儿女》、《飞虎队》、《火中永生》、《红色女兵》(谢晋导演)、《英雄儿女》(文革前创作)、 闪闪的红星(文革期间)、开国大典、解放战争三部曲——大决战、伟大转折、伟大进军、和焦(文革后)、义勇军歌曲《东方红进行曲》、《保卫黄河》(1949前)、没有* *,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为党唱一首民歌(文革前)、党、亲爱的妈妈、春天的故事、我的祖国和进入新时代(文革后)。
由于文革十年样板戏的反复播放,人们已经养成了一种下意识的听和唱的习惯,样板戏的选段在1976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照常播放。先后引起巴金等人的批评,后逐渐淡出。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人(崔健)试图通过覆盖南泥湾来解构神圣的红色经典。后来成为常规创作(当时的批判极其强烈和巨大,后来逐渐式微)。这种诉诸感性的颠覆方式(文学上以王朔为代表)比理性批判更有效、更直接。自1990年代以来,在市场和娱乐业的冲击下郁郁不乐的人们,在市场运作的两种驱动力的推动下,出现了微弱的复苏迹象。2002年至2004年两年间,有近40部“红色经典”电视剧被列入规划审批项目,共计约850集。2003年初,文学杂志《江南》刊登了改编自同名话剧的小说《沙家浜》,引起了反对戏谑侮辱红色经典的轩然大波。沙家浜镇和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分别向《江南》杂志递交抗议信。包括《芦荡火》原作者文木先生的夫人、上海剧院党支部书记金女士在内的人们,对这种所谓的“玩笑”表示极大的愤慨和谴责,而文木夫人则保留法律追诉的权利。
2004年,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严肃对待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的通知》,禁止拿红色经典开玩笑。认为这些改编电视剧存在“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的“庸俗化”问题,改编者没有理解甚至歪曲原著的核心精神、时代背景和社会本质。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在主要人物和英雄身上编织过多的情感纠葛,刻意挖掘所谓的“多重人格”,在反面人物的刻画上追求所谓的“人性化”,肆意扩大原著容量,“淡化”原著,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但也有批评者说,“如果说红色经典有什么‘亮点’的话,那也是来自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力渗透和侵害,来自于民间意识仍然顽固地维持在审美形式上,制约着所谓的革命文学路线。”“我们应该让历史来检验它,而不是急于取缔它。”围绕这一冲突,官方意识形态、商业运作和民间批评家之间的纠结和紧张没有结束的迹象。
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