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工会的故事
采访: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李少刚
“已经60多年了,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当时天翻地覆,敌人来了,不知道害怕,就是为了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入侵东北三省,不甘做亡国奴的东北军民,奋起抗日。但由于各部缺乏统一指挥,很快就不了了之,不欢而散。当时中国* * *派出大量军队干部组织抗日军事力量。
采访:吉林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赵卓丹。
“九一八事变后,我们当时的群众组织建立了很多抗日组织,比如民团、林队、红卫兵等。在此基础上,我党十分重视这些抗日军团组织,派出许多骨干力量组织武装斗争,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之后我党把这些抗日组织组合成抗日游击队,再组合成各县游击队,再组合成抗日联军。”
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抗日武装,团结了山林中一切愿意抗日的武装力量,壮大了自己的抗日队伍。1936前后,东北最大最重要的抗日军事力量成立。抗联有11军,先后3万余人。其中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抗日民族英雄。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东北抗日联军沉重打击了日本关东军,有力支援了关内抗战。
采访对象:吉林市北华大学历史系讲师侯。
“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的大量有生力量。像当时驻守东北的日军,就是关东军,365年5万,438+0年100万。当时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仍是日军最精锐的部队,被誉为“皇军之花”。“就是这样一支大规模的精锐部队,被抗联战士纠缠在东北,从而延缓了日军进军山海关的步伐,打乱了其入侵计划。因此,抗美斗争牵制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有力地辅助了山海关抗战。”
东北抗日联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在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不断打击日军。在长白山深谷密林和松花江两岸的原野,战士们忍受着长期的饥饿,用草根、树皮、马皮充饥,没有被子、药品、子弹,艰苦卓绝。
翻开抗日联军的纪念册,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而刚毅的面孔,有知名或不知名的英雄,大部分都已经失去了生命。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年轻的老李曼绍刚,一个16岁的抗日联军士兵。
采访:抗联老兵李少刚。
“一年365天,一个大房子,一个大炕,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在野外,吃什么?总的来说,夏天我们要去探险,不亲民就吃野菜。冬天吃什么?树皮和冬青树,冬青树上的冬青树,绿色的,它冬天出来,那是苦的。”
在十四年的战斗中,东北抗日联军多名优秀指挥员壮烈牺牲,抗日联军也损失惨重。到1940,抗日联军的游击战被迫转入极其艰难的斗争阶段,直到1945年8月东北解放。冬日的阳光里,老李曼少刚来到战友的墓地,这里埋葬着他的老战友和老上级。他希望将来能和他们一起战斗。
采访:抗联老兵李少刚。
“我觉得,过去生死与共,将来何去何从,就是跟过去一起打过游击,一起当过兵。这样的心情更好,更适合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