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文化包括什么?

广义

明张虹的《罢工图》

明张虹的《罢工图》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其是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的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也对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变法维新、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广义的文化集中研究了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以及人类卓立在自然中独特的生活方式,涉及面很广,所以也叫大文化。

狭义

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习俗、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狭义的文化不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的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而侧重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也称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理论,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编辑这段理论

不同的学科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从哲学角度解释文化,认为文化本质上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因为哲学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不同风格。总的来说,哲学的变革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伴随着旧文化的压制和新文化的兴起。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在自然界存在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民族(家庭)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历史和时代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个存在过程中的说话或表达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文化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为,还包括个体的精神意识和感知模式。一个人回到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自我对话和观察的方式。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编辑此段落分类

论文化的分类H.H .斯特恩(1992: 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大C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小C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品等。,并且是可见的主导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属于无形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各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共同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

哈默利(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是指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由一般受过教育的母语人士掌握;行为文化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观等。这是成功沟通的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这是一个传统的文化概念。

编辑此段落层次结构

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给文化一个准确清晰的分类标准。所以这些文化划分只是从某个角度分析,是一种尝试。

文化的结构解剖分为两部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个层次,即物质、制度、精神;理论有四个层次,即物质、制度、习俗、思想、价值观。有六个子系统,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

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是为生活所用的,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一种对生命和存在的理论、方式、理念和理解。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物质态文化层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产品的总和,是具有物质实体的有形文化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以风俗习惯、民风民俗为形式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人们常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人类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流行文化是指包括衣食住行和人际关系在内的习俗、礼仪和生活方式;深层文化主要是指与性别、阶级、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价值观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和个人角色。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都植根于深层文化,一个深层文化的概念在通俗文化中体现为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在高雅文化中体现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质状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具有有形物质的文化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法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组织、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俗的形式出现,见于日常生活行动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第四,心态的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养成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构成的。

心态的文化层可以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面。

编辑这个典故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古老词汇。“文”的本义是指各种颜色的交错纹理。《易·系词下》载:“相混,故曰。”《礼乐书》曰:“五色写而不乱。”《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交象”都是指这个意思。在此基础上,“文”有几种引申意义。首先包括语言文字中的各种符号,然后体现为文物、古籍、仪式、音乐制度。傅在《尚书·序》中所画的八卦图,以及他的文字契约《文录所出》,孔子在《论语》中说的“文无王,文不在此”,都是例证。其次,彩画、装饰、人工栽培的含义来源于伦理理论,与“质”和“实”对称。所以《尚书·顺典》说“天地经纬讲文”,《论语·永业》说“质胜文,野,文胜质,史,温柔,然后君子”。第三,在前两个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美、善、德的意义,这就是《礼记》、《乐记》中所谓的“两进为礼,进为文”,郑玄注“文尚美善”,以及《尚书·大禹谟》中所谓的“文命施四海,唯以帝”。

“华”的本义是变化、生成、创造,如《庄子逍遥游》:“华成鸟,其名彭”。《易凝聚下》:“男女构精,万物化为生命”。《黄帝内经·苏文》:“变不可替代,时不可违”。中庸:“可以赞美天地之教”等等。综上所述,“化”是指改变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同时“化”引申为教事迹动善的意思。

“文”与“化”的并列使用,更早见于战国末期儒生所编的《易本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学也。文明止步,人性也止步。观察天文,是为了观察时间的变化;看人文,把它变成世界。

这段话里的“文”字,就是从质感的意思演变而来的。日月交错点缀天空,即“天文”,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仁”指的是人际关系的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君主、大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一个具有纹理表征的复杂网络。在这段话中,统治者必须观察天文以了解时间序列的变化,同时也要观察人文,这样世界上的每个人才能遵守文明礼仪,举止得体。在这里,“人性”与“入世”息息相关,“文化教育”的思路已经非常明确。

西汉以后,“文”和“化”合为一个整体词,如“圣人治天下,先德后力。在武术兴盛的地方,这是不可接受的。文化不改,则必诛”(《说武》),“文化之内者,武功之外者也”(《文选·诗》)。这里的“文化”要么是反对天造地设的自然,要么是反对没有教育的“单纯”和“野蛮”。所以在中国的体系中,“文化”的本义是“文化教育”,意思是人的气质和品德的培养,属于精神领域。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不同,现在“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多维概念,成为许多学科探索、阐释和争鸣的对象。

编辑这段研究

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法律政治等意识形态的东西;

精神产品:文学、艺术及一切知识成果,代表场所为博物馆、图书馆;

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民情风俗,生老病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是“文化的研究”,第三个方面的重点是“文化研究”。

编辑此段落功能

人类因生活需要而创造文化,文化在其范围和不同层面上起着主要作用:

(1)积分函数。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群体成员行动的协调作用,就像蚂蚁过河一样。社会群体的不同成员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情况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交流的媒介。如果他们能享受文化,他们就能有效地沟通,消除障碍,促进合作。

(2)导向功能。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能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 * *享受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是合适的,能够引起积极的回应,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引导作用。

(3)维持秩序的功能。文化是人们过去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而认为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被认同和遵循,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起作用,这种文化建立的社会秩序就会得到维护,这就是文化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4)延续函数。从世代的角度来看,如果文化能够传承给新的一代,即下一代也认同并享受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具有传承的功能[1]。